分享

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

 宏琰飞815 2014-07-27

按:最近的一些事件,使我再一次思考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的问题,将推出不同角度的两篇文章进行回答。本文是一篇旧作,系《法人》2006年第9期专栏文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作了回答,文章提出:骗子们主要靠信息不对称而成事,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骗子们其实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孤掌不鸣,下一篇将把责任推给受骗者本身。敬请关注!


谈起骗子的话题,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受过骗,或大或小。我们甚至都能够信手就数落起周围的骗子来,有时候还咬牙切齿。

但如果我们说:当今世代,骗子有可能越来越多,好人有可能越来越难!很多人马上就会眨起眼睛来,是吗?没这么惨吧!

拙作《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对此一问题有所论证,但专门写作此文,缘于前不久与一位朋友的聊天。朋友脑子特好使,学习东西快,写作东西也快,思想上也非常有深度。这一次从长沙来京,看到我的新著藏之家里,不禁就叹息:“哎!这么好的书藏在家里,市面上却烂货在流行,什么世道!”

我连忙解释,这个书藏之家里,原因在我,是我太懒,没有让它上市,时机也不太成熟。不过朋友的确击中我一个毛病——不重视外在的东西,不重视形式的东西,认为自己有真家伙就行。他表示,时代在前进,信息在泛滥,必须与时俱进,甚至要放下所谓的内容和内在决定论,更加重视外在的东西,更多重视形式的东西。

朋友的话听起来有点偏,我们不是一直在讲内容和内在是决定性的吗?怎么如今要大讲形式和外在的东西呢?这不歪门邪道吗?早些时候,我也会这么认为,甚至会与朋友探讨起来,但一系列的经历和阅历,使我真切认识到:外在的东西和形式的东西的确非常必要,其道理也非常正,就在于信息!

先举一个例子:张三在杏花村开酒店,由于酒好味醇,客人络绎不绝,生意热火朝天。路过此地的客商也都要到张三的酒店歇脚,因为名气大,牧童遥指杏花村。李四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也到杏花村开酒店,虽然没有好酒,事实上也根本不知道弄酒,只是眼红张三每天赚大钱而已。但李四是后来者,选定了一个交通更便利的位置,而且把自己的酒店装璜得比张三的酒店高档得多。

张三一开始十分不在意,认为自己的酒是真家伙,祖传秘方,对方都没弄过酒,还想叫板不成?更何况自己在这里经营多年,客人们和客商们都买他的账。但客流量不客气,马上就有了下降!这是十分正常的,因为李四的酒店开张,多了一重信息干扰。尽管不知道李四的酒怎么样,一部分本地客人肯定会去尝尝鲜,外在客商可能更要一睹为快,因为这里的装璜更高档。村口的牧童也受到信息干扰,由于没喝过酒,他不知道哪家的酒更好,不能随便指了。但大多数情况下,牧童可能会为人指点李四的酒店,因为这是新开的,而且装璜高档,他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里的酒要好些。

张三还算聪明,于是就作调整,转移一部分心思和财力到包装上,也大搞装修装璜。虽然张三这样做,但心里面还是挺别扭的,觉得这是在舍本逐末,做表面文章。李四则完全另一种心态,虽然也重视把酒弄得更醇正一些,但他原本就不是弄酒的,拿手好戏就是做表面文章。看到张三也大搞装修装璜,他又在包装上下了一番功夫,并直接在村口树起了广告,标榜“杏花村正宗”云云,还给了牧童一些好处。从此以后,牧童再也不指了,每当有客商问起,他就眼色往广告牌上一飞。

张三得知情况,一时晕了过去,自己的祖传酒店莫非要在自己手里败落?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也削尖脑袋搞包装广告?……

事情就这样越搅越复杂,一个仿冒做酒的搅得一个真正做酒的没法子安心做酒了!原本是一个酒的竞争,却导致了包装和广告的竞争,并且愈演愈烈。可想而知,这里面最大的受益者是仿冒做酒的李四,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广大的消费者,包装和广告的费用无疑是摊给了消费者。张三当然也深受其害,他原本有真家伙,但现在不得不为包装和广告而费神劳力。

但事实上,这还只是最简单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更繁多,也更复杂,骗子更有可能通过信息干扰对好人进行更大的打击,从而混水摸鱼;人也更情愿也更容易沦为骗子,不正经做人,也不正经做事,一门心思在形式和外在上下功夫,通过信息干扰来渔利。

人是怎样对一个人或一桩事作出评价的呢?这就是信息!通过对有关对象的信息做分析,人们会对对象作一个评价。但我们初接触一个人或一桩事,不可能了解到有关对象的详细信息,即使是了解详细后,也不一定能作出个准确分析。如果我们每遇见一个人,每遇见一桩事,都要作一番详细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肯定要累死。

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注意对方外在和形式上的东西,也会要求对方提供一些外在和形式的东西,比如说履历和文凭,对方也有可能会主动提供这样一些东西。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外在和形式的东西,我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对象作出一个评价。

特别是在流动性大的社会,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根据对象的外在和形式来对对象作评价的,因为这样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不需要什么成本。在相当多的时候,我们或许也缺乏相应的能力去真正评价一定的人或事,也只能够选择从外在和形式的东西来作评价。通常会说到人性势利,其实人性之所以势利,道理就正在于人们更乐于也更易于甚至于也只能从外在和形式的东西来评价一个人。

骗子就正是这样乘虚而入的,因为外在和形式的东西都是可以造的,甚至是可以假造的。根本就没有读过博士,但骗子可以声称自己是位博士,甚至也拿出博士学位证。人们之所以受骗,一方面固然值得同情,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咎由自取,谁叫你不是从对象的内容和实质来作评价呢?谁叫你不能够看穿外在和形式的东西呢?

当今世代,人口流动性特别大,信息更是泛滥成灾,正是骗子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尤其是在中国,一者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包括法律制度和政府体制在内的一些东西还没有定好型,不利于形成长期博弈,一者中国人原本没有宗教传统,无神论思想深入人心。后两者与前两者作用在一起,更加决定了骗子们在中国社会有可能要越来越多。

骗子永远也不会绝迹,它是与人性的弱点一起来的,我们充其量是减少骗子。怎么样才能减少骗子呢?有句话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是骗子的普遍心理,骗子行骗后是随时准备溜之大吉的。所以要减少骗子,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让人与人尽可能地进行深度而长久的交往。人与人进行深度而长久的交往,自然会激发责任,自然会催生诚实。事实上,骗子也骗不了对他知根知底的人。

走笔至此,想起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那不正是要使人进行深度而长久的交往吗?《道德经》第80章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平常读此一章时,都觉得老子太古,是不是咱们还远没有思考到老人家的深谋远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