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发病率可高达15%。潘国宗等调查显示:北京地区IBS的人群患病率为7·26%。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脑一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肠道运动异常相关。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尚无特效药物,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抗抑郁剂、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类药物等,由于 IBS是多种因素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尚没有一种药物能缓解所有症状,因此主要采用综合治疗,遵守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进展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 中医无肠易激之病名,IBS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的肠郁,散见于腹痛、腹泻、便秘等文献中。肝失条达是IBS发病的主要病机。中医理论中肝与情绪恼怒变化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将军之官,不受遏郁,主疏泄气机,易为情志所伤,一旦肝木有病,则气机怫郁,脾运化受制,如叶天士所言:“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脾气虚弱是导致IBS发生的另一主要病因病机。患者过度思虑、紧张劳累等可导致脾虚,而精神因素刺激,或平素性情抑郁,又可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则腹痛,脾气虚则泄泻或便秘。众多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陈必勤等认为本病是由于内伤情志、外感六淫、调养不当或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传导失司,脾胃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湿浊阻滞,肠道气机不畅。早期多属实证,以肝郁气滞或湿浊内阻为主;病情发展则肝气乘脾,脾虚失运而虚实交杂,或寒湿内蕴化热而寒热夹杂;病程迁延日久,气血化源不足,肾气失充则为虚证。对于腹泻的产生,张瑞认为“郁”为IBS的重要病机,情感失调,气滞伤肝,肝气郁滞,肝郁则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职,横逆伤脾,致脾失健运,气机逆乱,升降紊乱而致传导失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嗳气等症状。林燕剑认为IBS病机为肾阳虚衰,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发泄泻。肾阳不能温运脾阳,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痛,肠鸣等肠功能紊乱之症。 2.治疗方法 2.1辨证分型治疗 李炜将肠易激综合征39例分为脾胃虚弱、肝气乘脾、脾肾阳虚及肠燥津枯4型,采用中药治疗,4周为1疗程,连服1—2个疗程,结果39例中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王庆成将56例IBS患者通过辨证分为肝旺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肠道津亏型,分别用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芍药甘草汤治疗,结果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1%,其中肝旺乘脾型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陈必勤等治疗IBS患者94例,中医辨证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34例,肝肠气滞型30例,脾气虚弱型30例,结果:各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86.7%,90.0%。吴成胜按4型从肝脾两脏对腹泻型IBS加以辨证分型治疗:肝 脾失调型,方选四逆散或痛泻要方加减;肝郁脾虚型,方选逍遥散加减;脾虚肝乘型,方选 2.2专方治疗 刘向津等使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患者30例,治疗结果:痊愈18例,有效lO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王玉保使用痛泻要方合半夏泻心汤,肝脾同治,寒温并用,治疗41例,总有效率95.1%。王泰轩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51例肝脾不和型IBS,总有效率96.1%。梁红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103例,总有效率达92.2%。梁枫等用固肠止泻汤加减治疗腹泻型IBS患者68例,总有效率达89.2%。刘海等使用逍遥痛泻饮治疗IBS患者80例,总有效率96.3%。杨有华使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37例,临床疗效统计结果提示: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5%。林群莲等根据肺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可导致大肠传导糟粕失职,自拟宣肺调气汤(紫菀、杏仁、枇杷叶、苏子、陈皮、木香、槟榔、枳壳、厚朴、制大黄)治疗便秘型肠易激患者36例,总有效率91.6%。师磊等使用刺五加脑灵液治疗IBS患者38例,总有效率达92%。 2.3单味药治疗 程学良等认为升阳止泻的葛根对肠管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能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作用,同时结合其“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升,治脾胃虚泄泻圣药”的古义,用葛根治疗腹泻型IBS,取得良好疗效。曹洪贤等用益母草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00例,痊愈180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4例,对IBS的水样泻有特效,一般服1剂后即痊愈或明显减轻。 2.4其他治疗 刘云喜等采用中药灌肠(炙黄芪 3.展望 近年来,中医药对IBS的治疗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尤其在远期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显示出相当大的优势。但必须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缺乏统一的病证疗效评定标准;(3)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和肯定的方案;(4)临床研究较多,机理研究少。目前国内外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已涉及胃肠激素、脑肠肽及胃肠动力学等各个方面,中医药的研究也必将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入而有所突破,并逐步确立科学的诊断标准、明确的辨证分型及与之相对应的临床有效的方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