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先民的部族发展时期
汉族源流四
因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我们人类今惟一的、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古老民族。所以关于汉族是怎样形成和起源的问题?长久以来就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研讨的一个“话题。”
在汉民族形成和起源问题上,学者们首先便对汉族先民是从氏族、部落发展成部族?还是直接发展成民族的?有着纷纭不一的见解和诠注。笔者在这篇拙文中,试对这个汉民族形成起源上,碰到的“第一个”疑难问题,略作浅显的阐述。
一、氏族、部落时期的汉族先民
汉族先民走出原始群居后,即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社会基本单位是氏族。所以,汉族先民是从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经过以地域来划分人们的部族,发展为早期民族的。
1、汉族先民的氏族、部落时期
氏族是汉族先民脱离原群居进入原始社会,由按血缘为纽带的亲族组成的社会经济单位,是汉族民族共同体的最初类型。
自“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经历了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到伏羲氏时的“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制嫁娶”“造书契”和“有龙瑞、以龙纪”的华夏文化肇启,应是汉族先民的氏族繁荣发展阶段。这在汉文古籍记载的反映上,就是被我们称为女娲、伏羲和神农的“三皇”时期。
汉族先民氏族社会的初始是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占据经济和社会的领导地位,财产随母系继承,人们的世系也依从母系,这就是《春秋公羊》所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而《白虎通·号》则对之解释道:“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后来,汉族先民有了发达的锄耕农业,有的甚至过渡到犁耕农业,条件合适的地方由农畜饲养过渡到畜牧业的时候,他们便先后过渡为父系氏族社会。
2、从氏族部落发展为三大部族的汉族先民
按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随着汉族先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活动范畴的不断扩大,在炎帝神农氏时出现和形成了以地域来划分人们的三大部族。
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进入中原地区后,即与驰骋中原以蚩尤为首的游猎者、以黄帝为首领从西北迁徙至中原的从游牧转入农耕部族,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生产和生活文化不同的,传说时代汉族先民三大部族。这三个彼此鼎峙相互竞立的部族就是:
(1)“人身牛首”拓展农耕时的炎帝神农氏。
(2)迁徙往来、“淳化鸟兽”的黄帝轩辕氏。
(3)“兽身人言”“四目六手”的蚩尤族。
中原大地出现以炎帝神农氏为首、沿着江河拓展农耕者,并且与以黄帝轩辕氏为首、从游牧转入农耕的汉族先民,以蚩尤为首的汉族先民游猎者,反映传说时代不同生产生活类型的汉族先民,在中原地区互相交往、彼此融合的历史轨迹。
二、汉族先民形成以黄帝为首的部族
1、传说时代汉族先民三大部族的融合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上后,乃设建典,名赤帝。分政上卿,名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不仅反映以炎帝为首的农耕者,与游猎者之间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且也折射出汉族先民在“昔天之初”,炎帝“建典”之时,游猎者首领蚩尤占据着“分政上卿”的重要地位。
炎帝的农耕者与黄帝的游牧者之间,则是以冲突相争为交往的开始。据《列子·黄帝》所记:“黄帝与炎帝战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鵰、鹖、鸢、鹰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这就揭示了黄帝轩辕氏率领的是一支“力使禽兽者。”他们驱使着禽兽“逐水草而居”,向水草丰盛、物阜民康的中原地区迁移。
《史记·五帝本纪》对此的记载是:黄帝轩辕氏率“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所以,他们在中原与以炎帝为首农耕部族,是在剧烈碰撞和冲突基础上实现交融的。“阪泉之战”实际上反映黄帝轩辕氏率领的游牧部族,以勇猛强劲、充满活力的之势,融合了“安土重迁”的农耕部族。
被记称为“蚩尤乃逐帝,争于逐鹿之野。”实质是反映狩猎部族对农耕部族不可避免的损害和破坏,这才导致农耕者与从游牧转入农耕者的联合:“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中冀。”于是“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
炎帝联合黄帝打败并擒杀蚩尤的“逐鹿大战”,标志着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农耕部族、从游牧转入农耕部族与游猎部族,通过剧烈争斗后在中原融合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的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黄帝为首领、奉炎帝和黄帝为始祖的炎黄部族。
2、黄帝轩辕氏是继炎帝神农氏而兴的汉族先民首领
《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而“黄帝轩辕氏兴、炎帝神农氏衰”还标志着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开启了,历史上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彼此汲取,辅车相存、长期交融的关系。
按《帝王世纪》的叙述:“炎帝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由此可见,黄帝轩辕氏是继炎帝神农氏为时五百三十年,在第八代炎帝榆罔之后兴起的汉族先民始祖。
蚩尤既是传说时代中原汉族先民狩猎者首领,也是与炎帝、黄帝鼎足而峙的汉族先民始祖。蚩尤还因奋起对抗炎帝和黄帝,而在华夏历史上被推为“犯上作乱”的鼻祖。这就是《尚书·吕刑》所说:“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
所以,倍受汉族先民尊敬的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并驾齐驱的华夏始祖。
三、以炎帝、黄帝为始祖的汉族先民部族多元发展
炎帝部族联合黄帝部族打败并擒杀蚩尤的“逐鹿大战”,标志着传说时代中原地区的农耕部族、与从游牧转入农耕的部族和游猎部族,融合成具有共同地域、以农耕为主的共同经济生活、以炎帝和黄帝为始祖的多元起源的汉族先民部族。
1、步入文明门槛的黄帝轩辕氏
《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帝王世纪》也提出:“炎帝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黄帝轩辕氏是在为时五百三十年的炎帝神农氏之后,继第八代炎帝榆罔兴起的汉族先民始祖。
帝榆罔时炎帝部族的农耕者除了在中原与黄帝部族、蚩尤部族融合的之外,还有很大部分则沿着江河向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汉流域、江淮流域迁徙发展。“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除大部融于中原汉族先民,也有部分向南迁居,进入“群山”继续游猎的。
成书较早的《国语·晋语》对这段传说所反映的历史,记叙为:“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说文》:“典,五帝之书也。”可见“典”是指典籍簿册,“少典”当是指才步入文明、初具典籍的汉族先民。
汉文古籍对“五帝”的说法有分歧,我们取《史记·五帝本纪》等多数典籍说法,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为汉族先民传说时代的五帝。因为黄帝时期的汉族先民业已步入文明殿堂,开始有记载的人文历史。
《史记·五帝本纪》还叙述,黄帝正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生二子:一曰玄嚣,降居江水;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索隐》说:“江水、若水皆在蜀。”这就反映黄帝时期汉族先民在西南川蜀地区的历史肇端。
2、颛顼之时炎黄子孙的传承
颛顼高阳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之子穷蝉是虞舜之父瞽叟的高祖,颛顼另一个儿子鲧又是夏禹之父。
据《越世家》《匈奴传》的记载,古代越人和匈奴都追叙自己祖先是夏禹之后。《秦本纪》记称秦人先祖是颛顼苗裔,而《楚世家》也称楚人先祖出自帝颛顼。这样,我们看到了从黄帝之孙颛顼,一脉流出了虞舜、夏禹、越人、匈奴、秦人和楚人等,汉族先民的多元发展世系。
3、帝喾之时炎黄子孙的脉承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其祖父玄嚣为黄帝和正妃嫘祖所生,居于青阳。按《世本·帝系篇》所记,帝喾的四位妃子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后稷,是周人始祖;次妃有娀氏之女简狄,生契,是商人始祖;次妃陈锋氏之女庆都,生帝尧;下妃娵訾氏之女常仪,生挚。
《后汉书·南蛮传》还记载有高辛帝以女配盘瓠、入南山石室滋蔓号曰蛮夷的传说。由此可见,黄帝曾孙帝喾一脉流传的是唐尧、虞舜、后稷等到汉族先民和南蛮的世系。
4、唐尧之时炎黄子孙的多元发展
唐尧是帝喾高辛和陈锋氏之女庆都所生。传说尧长于母家伊侯国,后迁于祁,故以伊为姓称伊祁氏;13岁时封于陶,15岁时改封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唐尧时中原汉族先民出现贤人治理天下的局面,既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致力四方的繁荣,又“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反映唐尧时中原汉族先民与四裔蛮夷戎狄,彼此交往、互相沟通的多元一体发展。
5、虞舜时的炎黄子孙
黄帝之子昌意传七世至虞舜。自颛顼之子穷蝉以下皆为庶人,所以出身平民的虞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也反映了当时汉族先民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达。
虞舜时通过“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使汉族先民活动地域得到极大的扩展。“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袅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这样,我们可以说虞舜之时的汉族先民,在自己经济、文化和族体的发展基础上,与周边各族的交往基础上,已经距离民族的形成,仅是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