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上旧京--温海宇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8-04

  温海宇

  关于老北京的文章读了不少,最早是姜德明先生编的《北京乎》,近年来又读了周汝昌先生著的《北斗京华》(藏),都是难得的佳作,让我对老北京的人文物貌不禁神往。虽属于临渊羡鱼,倒也乐此不疲。

  《北京乎》充其量只能算个“拼盘”,邓云乡先生的《旧京散记》在写法上详尽细致,是了解北京发展状况不可或缺的感性材料,也是一个文人的独特体验。《旧京散记》共有七辑,分别是:京都文脉;茶楼食肆;帝京胜迹;故都风俗;风物相思;红楼杂织;人物风流。涵盖范围极其广泛,所记之物,多半具有鲜明的旧京特色,有考证见闻,亦有写景抒怀,在今昔的对比中,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缓缓呈现。

  地域文化散文没有丰厚的见识是很难写好的,《旧京散记》打破了这种壁垒,通书文章读来亲切自然,如临其境,剪裁得当,笔法细腻,是稳健的老派文风。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开篇写道:“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藏有隐。”寥寥几笔,精气神全出来了。贡院、古玩铺、北京胡同等等也常常成为邓先生笔下之物,有着独特的京都韵味和个人体验。邓先生的散文又有着很强知识性和趣味性,读后让人收获颇多。在《字轴和苏裱》中写道:“所谓'裱’,就是裱画的边,有镜芯、册页、手卷、立轴、对联、屏条,四周天地各色凌锦,裱上周边。所谓'禙’,是把书画薄薄的纸或绢,背面再托上一层或两层绵纸,这样使又薄又软又皱的画稿,一托之后就变成平整挺括,而且不只此也,墨色也出来了。”可见俗话说的“三分画,七分裱”是有依据的。《北京人的扇子》也是一篇极好的知识散文。对扇子的历史、种类、材质等都作了极为严密的考证,真是扇子虽小,学问大。这些无疑是邓先生博闻强记的生动体现。

  写老北京,绕不开茶楼食肆,《旧京散记》中谈饮食的文章多富雅趣。《食史谈趣》、《食肆鳞爪》、《燕山面赋》、《腊八粥的情趣》诸篇,皆是文化美食的佳作。对于老北京厚重的饮食文化,邓先生也并非一味赞誉,在《月饼》中他写道:“比方说起北京的月饼来,我就感到怪寒碜,几乎有点游夏不敢赞一词了。”先说月饼名字怪,不好听,又说到材质的潦草,口感坚硬,不易消化。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对待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没有“溺爱”和“护短”。邓先生笔下之物就是这么客观真实,是一种难得的率性而为。

  《旧京散记》是邓云乡先生对老北京的独特缅怀,是一段历史的感性记录,那些旧纸上的风景,像一声声长长的市井“吆喝”,消失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