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谈吃--崔普权(简介)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8-05
名人谈吃

内容简介  · · · · · ·

《名人谈吃》是根据108位名人围绕吃的讲述编写成册的。读者的收获将是:从个位中得到启迪,从相互比较中寻得顿悟,最终获得吃的智慧。

名人谈吃,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因为,吃是人生永恒主题之一;名人则是在某一事业方面著有成就者。二者“碰撞”。必然冒出“火花”。当然,来自名人,当是睿智的思考,兴趣就来了:“看看名人是咋说的?”特别是人们的吃由“温饱型”进入到“营养型”的今天,以名人为鉴,这是谁都会动心的。

名人谈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名人;“对症”的吃法与观点,也未尝不可学而习之,只是千万别照搬;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吃的认识与态度,特别是其中的哲理。这恐怕是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文目录

 二画—五画 
   
   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丁聪
   小杯、小菜喝小酒——于是之
   鱼汤炖豆腐也解馋——马 季
   谁言君子远庖厨——王世襄
   好书是精神的食粮——王蒙
   酒能触动音乐的灵感——王酩
   再来杯葡萄酒——王景愚
   少吃一口肉,活到九十九——牛星丽
   说做饭咱也有一手——方成
   热热闹闹地吃饭才香——邓玉华
   孔府的饮食轶闻——孔德懋
   金华火腿香极了——艾青
   依恋家乡鲥鱼美——叶浅予
   异国食风各不同——叶君健
   觚斛尊爵话源——史树青
   “白天鹅 ”的减肥观——白淑湘
   
   六画—八画 
   
   顺其自然,适口者珍——关幼波
   有好酒谁不垂诞——乔羽
   食誉好坏任人评说——朱家晋
   年龄酒龄几相同——朱旭
   宽宏达观,食无禁忌——刘海粟
   食品雕塑中的“美”——刘开 渠
   “吃”应为歌唱服务——刘淑芳
   饱吹饿唱因人而异——刘雪涛
   走罢长征路——孙 毅
   好 吃还是家中菜——许麟庐
   “笨手笨脚”的智慧老人——阎 肃
   不信补品,惟信大葱——杨萱庭
   锅碗瓢盆交响曲——李德伦
   不喝点酒,心里闹得慌——李文华
   养生者须先养德—— 李默然
   燕京食风有说道——李滨声
   身体健康,吃嘛嘛香——李嘉存
   须眉入厨又何妨—— 严文井
   我不懂的养身之道——严寄洲
   “世纪老人”的饮食生活——冰心
   “大食国王”与 无知者”——吴祖光
   为吃饭而争吵的夫妻——吴冠中
   文坛上的美食家——汪曾祺
   笑谈中 美饮馔——沙博理
   管住吃喝原为说—宋世雄
   饮食,一任自然而无拘——启 功
   喝人头马 ,岂不让人泪如雨下——张中行
   会吃能做的“馋”老头——张 雁
   艺术为命酒为仙——张守义
   “资本家”与“雇工”——周有光、张允和夫妇
   饮食中也有美与丑——阿 老
   入乡 不随俗的“天山雪莲”——阿依吐拉
   补品那东西,吹得太玄——陈 强
   话说“涮庐”—— 陈建功
   食能果腹则别无它求——季羡林
   生活在恬静与淡泊中——郑 榕
   耄耋老人的食养 之道——单士元 
   
   九画~十一画 
   
   烽烟过后的“战食”香——彦涵
   老舍家中的京味 ——胡挈青
   民族美肴任 我尝——胡松华 
   枣儿越多,那枝头低得越深——赵子岳
   苦辣酸甜皆为“药”——赵绍琴
   勤俭为本,平淡 是真——赵丽蓉
   人为生存,应嘴下留情——赵忠祥
   民俗泰斗话食道——钟敬文
   一分酒一 分精神——钟 灵
   趸不来京味不馋不了人——侯宝林
   我知道自己吃几碗面——侯耀华
   不 讲养生学的长寿老人——俞平伯
   把鱼子鱼孙留给后人——姜嘉锵
   好戏还须腹中饱—袁世海
   “把身体当地种的人”——袁阔成
   平生最爱喝奶茶——莫德格玛
   “我行我素”的九旬老 翁——贾兰坡
   是草原的乳汁哺育了我——贾作光
   饮食中的“黑白之道”——聂卫平
   肉和 蔬菜,当然挑肉吃——夏 青
   依恋家乡味,尤喜少而精——徐邦达
   谈谈“票友菜”——徐城北
   
   十二~ 
   
   拍黄瓜好吃,只是造型差点——韩美林
   台上京腔,台下京味——韩善续
   我拜师的礼物是糖戎 芦——新凤霞
   音乐佐餐好心情——楼乾贵
   自家饮菜最养人——臧克家
   科学饮馔促华章— —端木蕻良
   餐桌上的无限思念——廖静文
   清真肴馔味最美——谭元寿……
   


钱钟书                                          

    烹饪是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最亲切的表现,西洋各国的语文里“文艺鉴赏力”和“口味”是同一个字(taste),并非偶然。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黄 裳    

    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洽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治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戴敦邦 

    吾一向认为烹饪是一门手艺,也可称之为艺术。大厨是以甜、酸、苦、辣、咸五味去满足百姓的生理欲望。画家也是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去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都是平凡的劳动者。 


麦克米伦(英国前首相) 

    自从罐头食品问世以来,要享受饮食文明,只有到中国去。 


卢 梭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 劳动促进了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他贪食过度。 


费尔巴哈  

   人必须先吃饭而后思维,而不是先思维而后吃饭。   


托尔斯泰 

    上帝给我们送来了食物,而魔鬼却派来了厨师。 


莎士比亚 

    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厨师就不是好厨师。 

瞿秋白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蔡元培 

    我认为烹饪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烹饪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徐悲鸿 

    一个厨师能够把山珍海味作得好吃并不是太难的;要是能够把青菜、萝卜之类的小菜作得好吃,那才是具有真本领的好厨师。 


张大千 

    吃是人生最高艺术。 


     
孙思邈(唐)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孙 子 

    味不过五,其变不可胜尝。 


钱学森 

    社会主义美食文明和社会主义美食文化是人民的,不完全是豪华宴会,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天的生活,“民以食为天”嘛。所以社会主义美食文化事业在我国的地位,决不次于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或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文化事业。 

符中士 

辣椒实在是妙。几条入口,就会舌头发麻,张嘴丝丝吸气。再吃几条之后,浑身大汗淋漓,血脉通畅意气飞扬。因为生活太平淡而厌世的人,有了辣椒的刺激生活变得丰富多采,也会绽开笑脸。征服欲强的人,征服社会、征服自然没有能力,征服萝卜白菜又不够意思,辣椒勇猛暴烈而不会反抗,是最理想的征服对象。一向自卑的人,其它方面皆不如人,有了辣过人家的优势,就足以自慰了。 

王世襄 

一个人的口味往往是爱吃而又未能吃够的东西最好吃。某些大师傅做菜的诀窍之一是每道菜严格限量,席上每位只能吃一口,想下第二筷已经没有了,以此来博得好评。这诀窍是根据人的口味和心理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一定道理。不过最后我要声明一句: 以上云云,决无怂恿大师傅及餐馆缩小菜份的意思。任何好菜,我都希望师傅们手下留情,多给一些,我是一定会加倍称赞并广为揄扬的。 


王 蒙 

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的微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勿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起考验而永存。 

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苏叔阳 

在我看来烹饪这玩意儿,是最能体现创作者主体个体的艺术。不管师傅多么高明,也不管他对徒弟要求多么严,甚而至于手把手教。徒弟做的菜和师傅做的,绝不雷同。无论是刀功还是火候,无论是色香味哪一样,在不离大谱的前提下,总有微妙的差别。而菜的佳境在于“韵味”,这是色香味形以及原料、调料、火候、厨工个性等等的浑一,即多种因素的融合。这就需要多年实践的积累和对烹饪奥秘的体验,往往是可品味而难以言传的。 


吴世昌 

烹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我以前曾说,中国烹饪中国园林,将来一定风行世界。现在美国已有了第一所中国园林“明轩”,中国饭馆则自清末即在英国和欧陆有华侨开设。但因厨师不是道地的受过训练的中国名手,所以过去不甚发达。今后的趋势,可以断言一定会蒸蒸日上。 


宗 璞 

食粥的根本道理在于自甘淡泊。淡泊才能养生。身体上精神上都一样。所以鱼呀肉的花样粥,总不如白米粥为好。白米粥必须用好米,籼米绝熬不出那香味来。而且必须粘润适度,过稠过稀都不行。还要有适当的小菜佐粥。少菜因人而异。贾母点的炸野鸡块子,“咸浸浸的好下稀饭”。我则认为用少加香油白糖桂林腐乳,或以落花生去壳衣,蘸好酱油和粥而食,天下至味。 


朱自清 

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 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另一方面,老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有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礼记. 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第一。 


周瘦鹃 

我于鸭颇有好感,是早年读了苏东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引起来的。其实鸭的羽毛并不美观,而鸣声呷呷,听了也觉可厌。可是说到口腹之欲,那么我爱鸭实在爱鸡之上。往年在上海时,常吃香酥鸭,在苏州时,常吃母油鸭,不用说都是席上之珍;而二十余年前在扬州吃过的烂鸭鱼翅,入口而化,以后却不可复再,思之垂涎!亡妻凤君在世时,善制八宝鸭,可称美味;现在虽能仿制,但是举箸辛酸,难餍口腹了。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周作人 

中国人说吃饭,欧洲人说吃面包,这代表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本是一样的都是谷食,米与麦实在所差无几,可以一个是整粒的煮,一个是磨了粉再来蒸烤,在制法这一点差异上就发生了吃法的不同,吃面包用刀叉,吃饭则是用筷子的。这两者的起源同是出于用手抓,西方面食的省五指为三成为刀叉,东方米食乃省而为二,便是竹木的筷子了。用叉的手势通用于拿钢笔,两只筷子操纵稍难,但运动也更自如,譬如用筷子夹一颗豌豆,在西洋人看来有点近于变小戏法了,在中国却是寻常的事,只要不是用的象牙或银筷子。与拿钢笔同一个道理,中国执笔的手势与拿筷子也是同一基础的。 


王充闾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人家从营养学角度考虑,与豆腐结了缘分;更多的人对豆腐垂青,则是从经济、实惠、方便着眼,特别是城市中的一些双职工。数九隆冬,寒风凛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汤,立刻觉得暖意盈怀。若是时间迫促,来不及动烟火,舀上一勺碎葱、炸酱,将豆腐搅拌来吃,也可以大快朵颐。豆腐最易吸收其它滋味,同肉蛋炖在一起便有肉蛋味,同鱼一块烹调便里外溢满了鱼香。如果煎豆腐汤放些嫩绿的菠菜,那就色香味俱全,邀得了“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芳名。 


陆文夫 

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可对环境的理解却是狭义的,还没有向境界发展,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进去以后像进入了国外二三流或不入流的酒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因为饮食和地理、历史、物产、种族、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我们简直可以从饮食着手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美食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于绘画、雕塑、工艺、文学,甚至和音乐都有关联。比如“响油鳝糊”、“虾仁锅巴”,食前都会发出响声,这响声是音乐,是一种引起食欲、振奋精神、增添兴味的音乐。 
美食是大自然的恩赐,巧夺天工的厨师也只是把自然的产物经过艺术加工放到盘子里,是“盘中的自然”。当然,在物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艺术加工就是决定性的。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因为饮食和地理、历史、崐物产、种族、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我们简直可以从崐饮食着手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秦 牧 

一招鲜,吃遍天。江湖卖艺人的这句谚语,其实不止适用于杂技界、戏曲界,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行业。然而全国竟有一个地方,豆浆成为名产,增加了城市的声誉,这地方就是梧州。同是一样的黄豆,为什么在梧州制造出来的豆浆这样脍炙人口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那里的山泉特别好,我却以为未必尽然,名泉名井到处都有,为什么其它地方的豆浆,就显得逊色呢?我想梧州必有什么大师傅,精益求精,标新立异,这才闯出这样的局面来。一种平平常常的东西,做到“一招鲜”,就能“吃遍天”,这方面,梧州豆浆,不但在饮食领域,也在其它领域给了人们重要的启发。 


邹荻帆 

人人有家乡,岁岁有佳节。谁个家乡没有风味菜? 谁个游子不爱家乡味? 那家乡菜好似我们历代祖先在那蜂窠里酿的蜜,又把它传给我们后代。那些家乡风味菜,可能旁人品尝时,并不觉得是“天下第一楼”,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是寄予了怀乡之情,而觉得法国马克西姆餐厅的小牛肉、莫斯科的鱼子酱……都远不如我家乡风味菜。 

黄宗江 

吃学既是一种艺术,又是科学,岂能不竭力追求艺术科学的精确,那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乃“争之毫厘,得之千里”的精神岂能放弃? 厨房中的大师们更明于此。总之,各门艺术的总的规律无不可应用于美食学上,诸如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造,普及与提高等等辩证的关系无不可应用于此道。 


吴祖光 

就中国是美食王国这一特点说来,作为中国人真乃幸福之至。半个多世纪以来,就吃而言,我吃过好的,也吃过赖的;也饿得难受过,也撑得难受过。怎么会撑得难受呢? 就是那些一天接一天、一顿接一顿的宴会,山珍海味、佳肴满前,殷勤的主人频频相劝,使你不断地吃喝。这种时候,我想得到的就是: 腐乳、窝头、小米粥……最不值钱的东西会成为最美之味。


肖复兴 

吃是一门学问;说吃更是一门学问。古书中《随园食单》、《饮膳正要》,且不用说,那是专门谈吃的著作。就是小说,《红楼梦》、《金瓶梅》里说吃的地方,完全可以照方抓药,开一个相当不错的饭店。现代文人中,说吃的要数梁实秋和周作人最为艺术了。梁实秋能把窝头都写得妙笔生花,丰子恺吃蟹写得津津有味,吃蟹脚、蟹斗、蟹脐里的肉,最后蟹的骨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 
大概再没有一个国家的文人能比得上我们说吃说得意趣横生,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了。 


林语堂 

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以吃为首,除非我们老老实实地对待这个问题,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中国的烹饪有两点有别于西方,其一,我们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它给我们牙齿的松脆或富有弹性的感觉,以及它的色、香、味。李笠翁自称为“蟹奴”,因为蟹集色、香、味于一身。所谓“组织肌理”的意思,很少有人领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辨别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不过更重要的是,如果竹笋和肉煮在一起,会使肉味更加香浓。另一方面,它本身也会吸收肉的香味。这是中国烹饪有别于西方的第二点,即味道的调和。整个中国烹饪法,就是仰仗着各种品味的调和艺术,虽然中国人承认许多食物就得靠其本身的原汁烹调,但总的来说,他们在将各种品味调和起来这方面,远比西方人做得多。 


萧 乾 

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说:“这不是我那杯茶。” 
18世纪以《训子家书》闻名的柴斯特顿勋爵曾写道:“尽管茶来自东方,它毕竟是绅士气味的。而可可则是个痞子,懦夫,一个粗野的猛兽。”这里,自然表现出他对非洲的轻蔑,但也看得出茶在那时是代表中国文明的。以英国为精神故乡的美国小说家亨利.杰姆士在名著《仕女画像》一书中写道:“人生最舒畅莫如饮下午茶的时刻。” 


张恨水 

据老婆和戏迷们说: 看戏别上后台,吃馆子别上厨房,那意思是说后台的凌乱,与厨房里的龌龊,足以引起我们的厌恶,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即以我们自己家里的厨房而认,就不是我们理想的那样干净。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美国人的厨房,白粉糊墙,瓷砖面地,再配上玻璃与白铁一类的器具,实在令人欣慕。 
这一点,馆子老板,也许已感触到,听说上海曾有某家菜馆,欢迎食客参观厨房。但其结果却不怎么好,如果好的话,那就该出名了。倒是北平的东兴楼,他自然地表现所长,有了大收获。他是纯旧式的北京餐馆建筑,厨房在店门口的右侧,食客一到,就可以看到他的厨房。他的厨房很干净,有一个极大的证据,就是在夏天,也很难在那里找到一只苍蝇,因之,教育界大捧场,东交民巷外国人,不断来吃中国饭。生意之佳,为旧京菜馆之冠。 


张爱玲 

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如插花与室内装修,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相形之下又都是小事。“民以食为天”,但看大饼油条的精致,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饱肚子就算了。 
现代所有繁荣的地区都生活水准普遍提高,劳动减少,吃得太富营养,一过三十岁就有中风的危险。中国的蔬菜小荤本来是最理想的答复。我觉得发明炒菜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小小里程碑。几乎只要到菜场去拾点断烂菜叶边皮,回来大火一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贾平凹 

从前在关中的乡下,常见冬日的屋墙下,老农一边晒暖,一边扪虱,一进谈论皇帝和厚爱一样的人吃什么,就有人说:“吃什么? 顿顿辣子拌捞面地喋哩!”老农的想象当然可笑,但皇帝到底吃什么,上老农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却寻思,皇帝也好,平民也好,男女老少,贵贱富穷,是人总逃不开个吃的喝的,有吃有喝了就少不得要玩要乐的吧。 
可话说回来,虽然人是要吃喝玩乐,毕竟人物不同,食物也不同——人的本性是好的吃个死,不好的死不吃,——吃喝的优劣决定了人的贫富贵贱。但是,吃喝也有吃喝的境界,我们在书上、电影上常常看见美食精舍的贵夫人而痛苦自杀,流浪乞儿却快活无比,这就不是说吃喝得好便有玩有乐,吃喝不好而没有玩乐。 
伟大的孔子说过:“小人谋食”,说过之后又说了“君子谋道”。如果为吃喝游玩而吃喝游玩,那真是小人,但在吃喝游玩中体会到道,那就是君子了。 


夏丐尊 

衣食住行为生活四要素,人类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义各地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之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大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邓友梅 

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其实,饮食文化是最讲实效的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招子。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王 力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有多少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饪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很容易生出大不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 


罗伯特(英) 
没有洋葱,烹调艺术将失去光彩。一旦洋葱从厨房里失踪,人们的饮食不再是崐一种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