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相声中,捧哏的台词是创作时设计的还是完全临场来垫,捧哏大师的功力通常怎样体现? |

 pgl147258 2014-08-05

张佳玮的回答(78票)】:

谢邀。

第一个问题:

捧哏台词这玩意,大的路径,必然是事先设计的。比方说:

逗哏:京戏您喜欢听吗?

捧哏这里,可以有几百种回话,但有一条:他得顺着说,让逗哏把话连下去,而不能说:不喜欢!您也甭往下说了!——这样就完了。

但是呢,细节又能有许多变化。不同的捧哏,有不同的现挂风格。有些是真就设计好的,有些是临场现抓的。而且,各位的抓法还不一样。就拿郭德纲的搭档举例:

郭德纲:你跑了一路,总算停了下来,蹲在地上喘气(作吐舌状),累啊……

这时候,会有以下回答:

于谦:什么累啦,你这表的我明明是热啊……

王文林:我怎么还吐舌头啊……

高峰:我这狗啊,这是……

而张文顺却会是:(指着郭德纲)真像……

这就是现挂风格的不同了。这里有包袱,得让它响起来,但临时看怎么走了。

第二个问题。

捧哏的风格,可以分得很细。

比如以前侯宝林先生的捧哏郭启儒先生,就推崇”蔫“型,他就是那种看着侯宝林耍花,在旁边半听半不听,忽然冷冷吐槽一句这种,很神。

少马爷的捧哏黄族民先生,就是跟少马爷老抬着杠的风格,但又很活,节奏感好。

张文顺先生呢,喜欢刨着使活,每句都要翻,所以连郭德纲都说”老先生一句都不让啊“。

于谦老师呢,近两年现挂抓包袱特别脆生,能把郭德纲这么个云里飞给揪住了。

说到底,捧哏也得跟逗哏对着。比如小市民调调的相声,捧哏话就不能太多;但有些文哏,逗哏不能飞起来使,捧哏就得多说一些话。大体上,捧哏可以有许多风格,但有一样:都得内紧外松,反应得快,不能被逗哏扣住,而且从头到尾的节奏得梳理好,快慢轻重,这都是功力了。反应快善于抓现挂的,可以让一个段子好听。但让一个段子耐听,能反复听,就是捧哏自己的精气神和节奏了。

【东东枪的回答(61票)】:

捧哏台词理应是事先设计的。说“理应”是因为也有不事先设计的。

“现挂”应该是偶尔的神来之笔,“死纲死口”才该是常态。

大部分相声中,捧哏角色的作用是结构/叙述的上呼下应、思路/情绪的引导翻转。

其主要技法通常被总结为“蹬谝踹卖”四个字。但这四个字怎么写,怎么解释,都有很多不同版本。只能说业内人士对此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通常,捧哏演员扮演的是一个“正常”的人。很多时候是应该代表观众的思路。该否定时否定、该赞同时赞同、该惊讶时惊讶??他是代表、或有意引导“正常观众”的情绪的。

代表,是市场以一个正常人的眼光来倾听审视逗哏者的言行,发现、揭示其中的荒谬矛盾——而这种对荒谬矛盾的揭示,常常是会引人发笑的。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翻包袱儿”。

引导,是有时他会佯装不知逗哏者的思路走向,引导观众的思维与他一起走向一个错误的圈套,直到最后由逗哏者把包袱儿逗响——传统技法里的“三番四抖”、“吃了吐”等常常是需要捧哏者做这样的配合的。

当然,刚才说了,这是“通常”的情况。也有一些相声作品是不符合这个规律的,比如一些子母哏的段子。也有一些相声演员以此为基础研发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冯巩、杨少华、李文华等。(李文华和姜昆的作品里,李文华不只是一个代表正常人思路与价值观的审视者,有时候也是个“坏老头儿”。)

其实可以与日本的相声(北野武电影里偶尔能看到)作对比。据我观察,那里头的人物设置与相声里是不同的——逗哏的是一个聪明人,捧哏的则是个愚蠢的傻子。捧哏者不断说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傻话来(但有时反倒是对逗哏者的尖刻讥讽、精确吐槽),而逗哏者不断纠正、斥责捧哏者——这种设置其实与中国古时的“参军戏”是十分一致的。

捧哏演员的高明与否,据我看,还是要看对结构、节奏、情绪的把握掌控能力。有相声表演经验的人应该会有这个体会——捧哏演员的基本要求是:该给肩膀儿的时候儿得给肩膀儿(否则叙述没法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向来进展)、口风儿尺寸得给得舒服(否则总觉得俩人的交流不真实、不顺溜儿)、该翻包袱儿的时候得把包袱儿翻起来(否则一个好包袱儿很可能就含混过去了)。

但也有更多值得咂摸的美妙之处,比如记得哪位在文章里写过,听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侯宝林唱京戏时,郭启儒用嘴给他哼哼过门儿,听起来都美妙绝伦。我对此很有同感。

而于谦的捧哏,我觉得首先是他对情绪节奏的掌握是很好的,其次是好在他是一个更高明的旁观/审视者。他比一个平庸的捧哏演员更加敏锐,常能从逗哏者的叙述中发掘普通人发掘不出来的乖谬之处,并且用最干脆利落、生动的方式把他瞬间揭示出来。很多原来把情绪顺下去就算完成任务的节骨眼儿,他却能再发现新的矛盾。很多时候,他会比正常人多想一步、早想一步。

但不能理解为,捧哏演员要扮演与逗哏演员作对的角色,才是捧哏的最高境界。句句话都戗着,绝不是个好捧哏的。《论捧逗》里不是表现过么?(忍不住说一句:“你喜欢喝酒吗?”“你请客吗?”就是捧哏大师?恕我理解不能。抱歉。)

推荐两篇文章:郭启儒口述的《相声表演心得》、姜昆记录整理的《李文华谈捧哏》。真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中国曲艺出版社当年出版的《中国曲艺论集》第1辑里有收录,网上似乎也能找到。

【曹梦迪的回答(28票)】:

发现道长回答的比我全面,故而推荐大家先看道长的答案。

=============================原答案=======================================

感谢邀请。

一句话,死纲死口中带着活。

中国艺术的规律是死中带活。死就是规矩,一段相声,捧哏该在什么地方垫,什么语气,什么调门,多大声音,乃至拖多长的音都是死的。死的是因为规矩没法总结,如果自由发挥,十有八九都是错的,只好把纲口钉死防止出错。

举个例子:《八扇屏》

甲:您是~~?

乙:啊,我是相声演员。

甲:哦,相声演员。

乙:对了。

甲:我跟您还不一样。

乙:哦,那您是?

甲:我是,文人哪。

乙:您是什么?

甲:文人哪。

乙:文人。

甲:诶。

乙:呵呵,这我还真不理会。

甲:不理会吗?

乙:对了。

甲:我没闻过您嘛。

乙:诶——我也得让你闻哪!什么叫闻我呀。

这几句话很平淡,但是没有点功夫说不好,关键在于:

1. “您是什么?”这句既要拔高,把疑问的语气体现出来,提醒观众注意“文人”,又不能强调“什么”——否则就变成了“您是什么东西”的反面意味了。这就要求“您是”响亮,“什么”带过,又不响又要快速。

2. “文人”是第三遍重复,因为这里要抖包袱,所以要交代清楚,但由于第三遍了,所以不带任何修饰声音低,语速快,一带而过。

3. “这我还真不理会。”要表示谦逊,透出一种听说对方是“文人”的一种不自觉的尊重,说话声音要略小一些,快一些,显得稍微有点儒诺。

4. “对了”是个铺垫,方便甲抖包袱——如果甲直接说“不理会吗?我没闻过您吗?”就抖得太快了,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所以必须铺垫一下,等观众的情绪,但是这个时间很短暂,所以速度要快。

5. “诶”是个惯性的说法,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敷衍,表示其实对甲究竟是怎么个文人他不感兴趣,只是礼貌性的问问,然后“诶”答应一声。接着一顿,然后反应过来中了圈套,高声说“我也得让你闻哪!”,以这种如梦方醒的反应加强包袱的效果。 这种反话符合生活习惯,如果简单说“我不让你闻”就不符合生活习惯了。

试比较换一种说法:

甲:您是~~?

乙:啊,我是相声演员。

甲:哦,相声演员。

乙:对了。

甲:我跟您还不一样。

乙:哦,那您是?

甲:我是,文人哪。

乙:您是什么人啊?

甲:文人哪。

乙:就那个文人雅士的文人?

甲:诶。

乙:不理会!

甲:不理会吗?

乙:不理会!

甲:我没闻过您嘛。

乙:我才不让你闻呢!

明显可以感觉前半段拖沓,后半段有点“楞”,不像正常人说话。

但是又是活的,当艺术水平达到化境之后,演员就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艺术规律突破死纲死口,自如地使用各种语言来垫。

用一个老的自行车来比喻:开始学骑自行车,要求双手扶把、目视前方,原因是不这样就会摔跤,但是当骑老练了之后,就可以单手撒把,双手撒把,边骑边回头等等,完全不必拘泥从前的要求。

【笑道人的回答(14票)】:

蟹二位妖。

头一个问题:

捧哏的台词是不是必须照本儿来?

基本是。

听过《论捧逗》(原名是《捧逗争哏》)的基本都知道,不按本儿往下捋,你这个段子是出不来的。

(顺便说说这种子母哏的相声:子母哏的相声实际本身是不分捧逗的。本身蛤蟆鼓、老老年这些段子,找对儿不熟悉的演员直接来高潮部分,轻易是听不出来捧逗关系的——何况也没必要分捧逗。所以就不要拿这个来说事儿了。)

死纲死口的小字眼儿没必要细抠,学了半年徒的就都知道不必要非按照本儿走,按自己日常的口语叙述习惯来就可以。

二一个问题:

捧哏大师的功力怎么体现?

再好的捧哏大师,如果逗哏的是个生瓜蛋子,什么活也出不来。

体现捧哏的功力,一是对逗哏的趟活习惯了解,垫话垫句张弛有度;二是吐槽或者翻在点子上。

这个“点”,是指大活要能顺畅的下来,让听众观众不别扭、不游离主旨的听通顺了。这就是为什么说捧哏的台词基本上必须有规矩,不能随便逾矩。

所以捧哏的绝不可能单独成个大师,逗哏的不是大师,做搭档量活的一辈子成不了大师。

有人乐意听于谦在郭德纲叙述的时候吐槽,但是这个吐槽是建立在两个人互相熟悉的基础上。

有的肯定是提前设计好的吐槽,随随便便就能回来;有的是真的很临时的吐槽,这就要求两人的默契,否则一句话拉不回来,观众就会跳离之前辛辛苦苦塑造的情境。

最后说说风格:

无论哪个年代的对口相声,逗哏的基本脱不开帅、卖、怪、坏四大风格。

而捧哏量活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本子注定了是逗哏一头沉,所以捧哏即便有独特风格也必然脱不开怪坏二字。近年来能这脱略二字的,张文顺、杨少华的蔫哏风格算是真正劈出一条路(郭启儒先生的蔫还),但是也要蔫中带坏。

【李超的回答(7票)】:

只用一个例子说明:

捧哏学徒:

甲:您喜欢喝酒吗?

乙:喜欢呐!

一般捧哏:

甲:您喜欢喝酒吗?

乙:爱喝两口。

捧哏大师:

甲:您喜欢喝酒吗?

乙:你请客吗?

这就是差距!

【任仲明的回答(2票)】:

捧哏肯定是固定台词的。于谦在返场时候的词觉得既有固定的,也有临时的,毕竟俩人太熟了,郭德纲说一句话他就能知道下面要该接什么。

于是就扯出功力了。楼上李超的总结,个人认为得有补充。因为搭档的不同或许就应该有不同的台词,比如于谦要是和一个学徒搭档,他就应该用一般的,要是郭德纲,就得用大师的,一个捧哏演员的功力程度如何其实也与逗哏演员息息相关,一句“你请客吗”,要是逗哏的接不住,节目砸了,功力再强也白搭。个人觉得吧,捧哏演员不但要有活儿熟,还要能根据不同的搭档发挥适当的水平,才能算是个好演员。题外,看过郭德纲给曹云金捧过,真的很一般。。。

【杨静波的回答(1票)】:

百分之九十都是传授下来的。比如《八扇屏》,捧哏的可以说“莽撞人”“粗鲁人”“混人”,可如果他心血来潮说个“机器人”或者“三体人”,逗哏的八成当场就会翻脸。

但是“抓现挂”这事儿,基本都是看到哪说到哪,你可以理解成是现场创作的。

【王子旷的回答(0票)】:

第二个问题:体现于欣然地贡献出自己的家人娱乐大众。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415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