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经感染了逾1200人,并导致700多人死亡。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都确认有埃博拉感染病例。无国界医生组织甚至表示,疫情已呈失控之势。 更加不幸的是,对于埃博拉病毒,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的应对措施仅是支持治疗,以使患者的免疫系统不至于一败千里。有人或许会问,疫苗是对付病毒的有效手段,那么埃博拉病毒为什么还没有相应的疫苗问世呢? 面对埃博拉,免疫系统不给力在很多感染性疾病中,患者的免疫系统都可以对病原体做出有效的反应,但在感染埃博拉病毒时,情况却要麻烦得多。 埃博拉病毒在感染人体时似乎非常懂得攻其要害的道理。研究者发现,人体最早受病毒影响细胞主要是一些和免疫系统息息相关的细胞,比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等。这些细胞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负责识别侵入人体的外来异物,并触发免疫系统展开攻击。这些细胞受到影响之后,免疫系统也就无法获取信息及时出击了。 因此,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临床上观察到,在感染晚期,患者的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而这些器官都是免疫细胞的“军事重地”。连营寨都被人拔了,免疫系统自然无力组织反击。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往往在还没有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时就已经死亡,甚至有时在幸存者的恢复期也检测不到病毒的中和抗体。 埃博拉疫苗研发进展如何?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方面,科学家们其实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努力。然而,对付这种特别凶残的病毒也确实不像普通情况那么容易。 传统的病毒疫苗大多用灭活病毒或者减毒毒株制成。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有显著的缺点。灭活疫苗通常是用福尔马林固定或加热灭活得到的。要想生产这种疫苗,前提是要得到大量的病毒。考虑到埃博拉病毒极高的风险,用这种方法制备疫苗可以说是一种脑袋别在裤带上的活计,一旦病毒泄漏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目前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也表明,灭活方法制成的埃博拉疫苗保护效果还不够确切。而至于减毒疫苗,也存在突变恢复毒力的风险(在小鼠和豚鼠中进行埃博拉疫苗试验时,就发现过这样的情况),这也使它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型疫苗的研发。在这其中,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前景不错的研发方案。这类疫苗选取一些的其他类型的病毒作为载体,并将其改装重组制成疫苗,其中包括痘苗病毒疫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颗粒(VRP)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AD)、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疫苗、副流感载体疫苗(PIV)等等。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病毒学家托马斯·盖斯伯特(Thomas Geisbert)的说法,目前在研的病毒载体疫苗有不少,有些在灵长类动物中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盖斯伯特自1988年就开始从事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目前的主攻方向是以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为骨架研制埃博拉疫苗。他研发的三种疫苗在猕猴中的防护效果都达到了接近100%的程度。 VSV的表面有一个糖蛋白,作用是识别宿主细胞。这个蛋白就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人体细胞那把锁之后,就可长驱直入了。研究者对这种病毒进行了“整容”,把它原有的糖蛋白用埃博拉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替换。这样一来,改造之后的VSV疫苗既能让机体产生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同时又没有致病性。 不过,现在这些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这些疫苗的骨架都来自病毒,“出身”不好,虽然经过改造,但仍存在故态复萌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对这类疫苗的应用还比较谨慎,而这也和科学家急于推进研究的愿望形成了矛盾。盖斯伯特抱怨说,研究顺利的话他的疫苗本应进入I期临床试验,但监管部门对临床试验的审核过程总是格外漫长。 疫苗研发,主要障碍是缺钱早在1980年代,研究者就已经开始了埃博拉疫苗的试验,但至今仍没有疫苗获得批准上市。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其实并不是技术限制,而是研究经费。埃博拉病毒虽然致命,但只是偶尔爆发,疾病传播的范围也基本仅限于非洲部分地区。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只有两千多人。相对其他常见传染性疾病,埃博拉疫苗的市场很小。这点儿市场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疫苗的研发,因此主要还得依靠官方资助。目前,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政府,经费投入有限,而研究花费又相当昂贵,这使得疫苗研发的推进速度也变得很慢。 此外,对于埃博拉病毒,学术界的认识和关注度也比较有限。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其引起的疫情主要在西非国家散发,虽然它带来了令人恐惧的高死亡率,但患者总数依然较少。而在科研和医疗条件更加完善的发达国家,也极少有感染者出现。因此,学术界对埃博拉病毒的关注度也比较低。有一种相当刻薄的说法认为“距埃博拉治疗方法面世还有五十来个白人受害者的距离”,这听起来对非洲人民相当不公平,但事实确实如此。 由于在学术界受到冷落,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基础研究相当不足。例如,已有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非洲果蝠,但病毒跨物种传播到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过程还不明确;至今医学界都还没有确定埃博拉病毒的中间宿主;这么多次埃博拉病毒爆发,没有一次能够定位病毒的来源。另外,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机制还尚不明确,所识别的细胞表面受体也未最终确定。这些基础研究的缺失也为疫苗研发增添了阻碍 好消息:NIH计划9月启动疫苗临床试验也许是受到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影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8月1日宣布,将在9月启动埃博拉疫苗的临床试验。国立过敏及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表示,正在推动FDA经由快速通道启动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他预计2015年1月可以拿到I期试验的结果,之后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时,疫区的卫生工作者或许就能用上新研发的疫苗了。 另外,此前一直抱怨没钱研发疫苗的盖斯伯特教授也获得了为期5年,金额达到2600万美元的资助。相信在这笔钱的资助下,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工作能够前进一大步。(编辑:窗敲雨) 题图:身着生物安全4级防护服进行埃博拉实验的研究人员。图片来自:sciencenewsline.com 参考资料:[1]http://www./article/when-will-we-have-a-vaccine-for-ebola-vir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