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村教育的命脉《 农民日报 》( 2014年08月06日 05 版) 吴佩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的一些乡村开始变得越来越安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走了大批学龄儿童,也带走了原本属于乡村的朗朗书声。这么多年来,我们城镇化的脚步越走越快,我们的乡村学校却也在一所一所地关门。 关门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学生太少,师资太弱,水平太差”。许多人说,乡村学校的消逝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资源选择的必然结果。然而,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一所学校的存在,对一个村庄究竟意味着什么? 多少年来,乡村学校一直都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乡村文明的高地。在一个小山村里,如果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代表的是一种生机,一种希望,意味着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路过学校门口,村民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长大了就要去上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校是“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图腾,每天耳濡目染,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学校能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充盈着文化气息的生活环境。 乡村教育是中国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教育,深深地植根于乡土,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它让孩子们认识自然,记住乡愁,学会道德约束,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族亲教育,承袭传统文化。乡村学校一旦消逝,乡村教育便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乡村学校的课堂里接受人生的启蒙教育,可以说,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的命脉和基石,它有自己的生长方式和路径。虽然乡村学校正逐步消逝,但乡村教育不能消亡。只有留住乡村教育,才能留住农村现代化的希望,也才能真正留住乡村文化的灵魂。 或许,在城镇化的脚步之下,一些乡村学校的消逝已是必然趋势,但是,如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做好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加快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正在消逝的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面临的危机,从政府部门到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