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祝”溯源

 黄建伟882 2014-08-07

   文章来源:http://www./paper/html/2009-03/08/content_44386.htm

 

   历史上是否真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祝英台又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去求学呢……

  本书是浙大副教授段怀清在百家讲坛的讲稿,他聚焦于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围绕起源、版本、流变、现代意义等娓娓道来。 

  “梁祝”溯源——蝶翅上的爱情 - 孔夫子旧书网 - 孔夫子旧书网

  改装游学 草桥结拜

  这个传说产生于东晋(317~420年),故事发生在浙江上虞。祝家庄里祝公远年仅16岁的女儿祝英台为出门上学,以绝食相争。父母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严格的条件:第一,女扮男装,须格外仔细谨慎,不能因此而让祝家出丑。第二,读书期间,倘若母亲有病,去函催促,英台当立即返回。第三,回家之时,祝家将请来稳婆验身。届时倘若英台尚为处子之身,自然光彩;如若不然,则自行了断,绝无二话。

  祝英台不仅全部答应,还许下了一个柳枝愿,保证自己读书回家后,一定是一个清白女儿身。她改扮男装,在去学校的路上遇到雨,在草桥亭避雨之时,见到了也是去拜师求学的梁山伯,两人情趣相投,结拜成了兄弟。

  梁山伯与祝英台来到学校后,老师居然把他们分在了同一个宿舍。有的传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英台生病了,梁山伯提出来说,不用担心,我来照顾。怎么照顾呢?梁山伯倒也直接干脆,很朴实地说,夜里我就跟祝兄同榻而卧,有什么事儿我自会料理。对祝英台来说,这却是一个大麻烦。英台为了自己的清白之身,可谓绞尽脑汁。

  有一次,梁山伯发现了祝英台的与众不同,他问:“祝兄,你是男子,又不带耳坠,怎么耳朵上有耳坠孔呢?”

  祝英台很从容地回答道:“怎么说呢,梁兄你有所不知,虽然我们两人的家乡仅隔一条河,可是风俗却有很大不同。在我们家乡,男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担心他多灾多病,所以总喜欢把他当成女孩子养,习惯上就用女孩子的方式去打扮男孩子,比如说给他穿金戴银、挂耳坠、穿女孩子衣服,我这耳坠孔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十八相送 官府投状  

  祝英台在与梁山伯共同学习生活的三年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祝英台突然接到家书,说母亲生病,要她马上回家。临走之前,祝英台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师母。在十八相送的一路上,祝英台一再暗示自己是个女儿身,但梁山伯始终听不明白。

  为什么叫十八相送呢?据说是因为从凤凰山上的书馆,到两人话别的草桥亭,一共十八里路。英台不能点破这层窗户纸,只有选择一种含蓄的方法。比如说两个人一路同行,两个书童四九和银心早已走在前面老远,英台和山伯却是一路说话,一路观景,落在了后面。前面有一个池塘,二人来到池塘旁边,正好看见池塘里有对对鸳鸯在戏水。于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英台马上就有了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唱词:“轻轻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你愿不愿意配鸳鸯?”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四人依依话别……

  回到学馆之后,梁山伯听师母道明真相,又惊又喜。突然想起英台临行之前说:“闻君离别意匆匆,无限衷情诉未终。到此不言终是默,特将数事问从容。”到底什么意思呢?山伯记得一个数字谜, 谜面是这样的: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当时英台特意叮嘱山伯,让他在“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能够到她的家乡上虞祝家庄去看望她。

  在山伯看来,最后的谜底,就是祝英台希望他在一个月之内去祝家庄看她。二八天,二八是一个十,三七天,三七是一个十,四六天,四六是一个十,三个十天加起来,也就是三十天。

  一个月之后他来到祝家,但万万没想到,英台已被父母许配给了刺史儿子马文才。英台说:“梁兄,‘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我说的是在我们分手后的十天内,你必须来看我。可你一直未到,父亲已经接受马家的提亲,我能如何是好呢?”

  山伯渐转恼怒,厉声对祝英台进行了一番责骂,甚至威胁说,他要去告状。在一份明代的传奇文献中,梁山伯说要到官府去投三份状子:

  第一份状子告祝公远,欺贫贪富卖婚姻。第二份状子告马家,仗势欺人夺我爱妻——在梁山伯心中,祝英台已经是他的爱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两人已有媒聘在先。师母就是媒,玉扇坠就是聘。第三份状子则告祝英台。告祝英台什么呢?告祝英台背信弃义。

 

  命归黄泉 合墓化蝶  

  不少传说中描述山伯回家后是一病不起,命归黄泉。因为山伯的去世,英台对自己在人世间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都已经非常悲观。于是,她同意了嫁进马家。不过,祝英台答应嫁给马家是有条件的。

  首先,祝英台出嫁的时候,迎亲队伍必须经过梁山伯的墓前。其次,必须让祝英台到梁山伯的墓前去哭拜、奠祭。

  祝英台提出的这样两个条件,不仅得到了父母的同意,马家竟然也同意了。

  传说中,祝英台出嫁不是坐的轿子,而是坐的船。船行到一段弯曲的河道时,江面上突然掀起了风浪。熟悉这一带的船夫回答说:“已经快到梁相公的墓地了。”

  当一身丧服的祝英台看到梁山伯的墓碑时,内心深处长久被压抑着的情感,在那一瞬间猛然爆发出来了。就在祝英台万般哀伤、痛不欲生之时,突然间乌云密布、飞沙走石、电闪雷鸣。

  就在这一片慌乱之中,祝英台面前的梁山伯墓,突然塌陷,坟墓及其前面的空地,出现了一道缝隙。跪在墓前哭泣的祝英台,毅然决然地跃起,纵身跳进了那道裂缝里面。更让人感到离奇的是,这刚才还裂开的坟墓,突然又合拢了。文献中描述这一幕是“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也有的说是“英台果然走出轿来,忽然一声响亮,地下裂开丈余,英台从裂中跳下”。

  很多有关梁祝的传奇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眼见着英台起跳,她后面跟着的伴娘使女等婢女、家人赶紧扑上前去,一抓就把祝英台身上的衣裙抓裂了。

  撕裂的裙条,就变成了一对蝴蝶,而且,这一对蝴蝶竟然从坟墓里飞了出来!   

   

  “梁祝”传说最初强调的并非爱情

  梁祝的传说在最早的流传过程当中,所强调的并不是爱情,至少不完全是男女之爱。在浙江宁波市的梁祝文化公园里有一座墓,据说是梁山伯的坟墓。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座墓被发掘过。这是晋代的一座墓,这跟梁山伯、祝英台传说的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墓主也是一个人,从随葬品的情况看,也和他清贫的家境接近。

  也就是在这个梁山伯墓边,还有一座庙,庙里祭祀的,就是梁山伯。在这里,梁山伯变成了一个朝廷追封的义忠王。

  初唐、晚唐有关梁祝传说的文献中,都有一个故事情节:梁山伯没有一命呜呼。当时梁山伯说了一句名言,即“生则封侯,死则庙食,区区何足论之”。就是男子汉大丈夫,活着就要有大作为,要生当封侯;死了也要进庙堂,要有后人祭奠你。总而言之就是要功成名就。后面还有一句话,说“区区何足论之”。就是说,祝英台有什么好依恋的,这一段情感她既然不珍惜,我为什么还要执着于她?

  于是,梁山伯重新发奋用功,然后考取了功名,被朝廷派到会稽郡鄞县做了县令。在当地,梁山伯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但不幸的是,他任职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后山伯为鄞令,卒,葬此”,即山伯就葬在了他职任之所——鄞县。

  在山伯去世之后,每每当地出现旱涝灾害时,一有民众去求拜梁山伯墓,都非常灵验。朝廷知道后就下了一道文书,追封已经死去的梁山伯为义忠王,并在当地建庙祭祀。

  在这个故事当中,所强调的主题是忠义。

  太多的人,是希望梁祝能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结局,所以梁山伯振奋而成就功名的传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给遗忘了;流传至今的,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合墓化蝶的美好传说……

 

  

                                                               ○摘编自《中国四大爱情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