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城墙建于1557年,川沙是以前的海防要塞,这里修建的城墙抵御外敌入侵,如今只剩下了东南一角一小段几十米的城墙留作纪念。当年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凭借此城墙,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此城墙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
据说古城墙的的砖头,有的由于年代久远已布满了青苔,这些砖大小不一。这就是川沙古城墙最独特的地方,城墙完全由川沙百姓为抵御倭寇入侵自发修建的,所以城砖并没有统一的规格。上世纪80年代,川沙古城墙破败不堪,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来到古城墙时,觉得十分痛惜,于是出资20万港元将古城墙修缮一新,并将魁星阁、岳碑亭这两座被毁坏的建筑重新修建。
据记载,老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为镇海门,南为迎瑞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极门,各有吊桥,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有月城4座,雉楼372垛,炮台12座,颇具规模。
据说,自清中叶后就没再修过城墙。百年风摧雨蚀,城墙己有多处坍塌,呈破败景象。民国时,索性拆下城砖铺设街道。1922年,江苏督军齐燮元命令各县除军事需要和保留古迹外,其余城墙尽皆拆除,所得砖石、基地等尽数充实各县教育经费。1925年川沙召集城内各公团协议,会上一致赞成拆城:由教育局行文呈准县署,仅保留北门真武台约50米和东南城角约200米两段,保存魁星阁古迹,并为县城小学设置园林,其余城垣,立即动工开拆。
现在看到的东南那段城墙,可称川沙城古迹荟萃之处。城墙上有魁星阁、岳碑亭,城角下是观澜书院,即现在的观澜小学。
城墙上这块碑文像是遗迹,我努力想看明白,可惜实在是模糊不清,我把它拍照下来,真希望有人关心它一下。
城墙上有一座岳碑亭(区级文物),亭内保存着拓刻岳飞手迹的石碑。该手迹是岳飞勉励友人振作抗敌的一首七绝。其书法笔力雄浑、挺拔超脱,与诗文内容相称,流露出一股英风正气。
据说以前岳碑亭只有1层,上世纪80年代,岳碑亭重新被修建为2层的建筑,由于这个原因加重了古城墙的负担,使得墙体出现倾斜的趋势,古城墙裂缝便逐渐产生了。
岳碑亭亭中竖着一块高165厘米、宽82厘米的石碑,上刻七绝诗并题:“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商丘狂学士李梦龙索余书□□大梁之舞剑阁。”落款“岳飞草”,钤“岳飞”、“鹏举”两印。
据方志记载,岳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舞剑阁曾手书一诗赠李梦龙。后来李梦龙到浙江天台山当和尚,几经转手,将岳飞墨迹传到了徒裔了心和尚手里。了心和尚于明朝来川沙种德寺当住持时,便将岳飞的墨迹带到了川沙。不过,经宋史专家考证,李梦龙是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晚于岳飞时代,故事纯属虚构。但岳碑亭已成川沙著名古迹,邑人蔡经纬作诗云:“岳碑亭久历沧桑,片石长留翰墨香。民族英雄忠义气,龙蛇笔势共舞光。”
嘉庆十五年(1810年),川沙厅同知周垣在东南城墙建造文昌宫。
城墙上屹立的飞檐翘角的三层阁,即魁星阁,乃文昌宫旧物,上海地区仅存两座,另一处在南市文庙。魁星,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主文章”。据说,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可点定中试人的姓名。一般文昌宫中还有焚化炉,写过字的纸片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这里烧毁,显示了在古代社会里文字的神圣地位。昔日的川沙魁星阁大概也是如此吧。
敬业堂,建造于1843年,位置在古城墙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