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豁达不羁的苏东坡

 君心已老 2014-08-11
  苏轼,字子瞻,宋朝著名文学家。因其父苏洵游学在外,十岁时由母亲程氏教他读书识字,自幼聪颖,才气横溢,勤奋向学有济世之志。他为文雄浑豪放,诗清新俊逸,其诗、词、文、书、画俱佳。

    诗与黄廷坚齐名,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先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则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彻皆以文学闻名,世称三苏,和汉末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父子齐名。

    宋神宗时,苏轼曾受重用,然因当时王安石倡行新法,苏轼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危害,便反对王安石的做法,后上书痛陈不便民,因此得罪王安石,被连贬数州。

元丰二年,被御史李定等人从苏轼所作诗文中,罗织诗讪朝政之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贬至黄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而这恰好符合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步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故自号为东坡居士。

后来,几经起起落落,再贬数州,从此随缘自适,过着吟诗作画的晚年生活。本文仅介绍其生平、轶事。

赴京赶考

相传,苏东坡早年乘船赶考,途中因遇风浪而耽误考试时辰。到考场时,主考官原本不准苏东坡入场,但听完苏东坡的说明,恻隐之心顿起,便口出一联让他对,如果对得出来,就破例让他入试。

于是主考官口诵一联︰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才思敏捷的苏东坡,思索片刻立即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苏东坡此联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叙,有经历、过程,兼有情景,曲折却不刻板,真是巧对。

出人头地

苏东坡在京师会试时,主审官就是鼎鼎有名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当他阅卷时,看到苏东坡的文章,十分惊喜,认为是难得人才,很想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一。当时为防徇私,考卷都是密封,并不知是何人所作。

欧阳修虽然很赞赏这篇文章,但他感觉此文很像朋友曾巩的文笔,因怕落人口实,就评为第二。放榜后,欧阳修才知道作者是苏东坡,心里非常后悔,但苏东坡丝毫不介意。

欧阳修十分欣赏苏东坡的才气,在写给文学家好友梅尧臣的信中,他非常称赞苏东坡的才华,并说自己应该让路给苏东坡,不要阻挡他的前程,让他能超越自己的成就。后来,欧阳修正式收苏东坡为弟子,一路提拔他。

诗梦
〈八阵图〉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此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所作。后人对这首诗的理解、意见都不同,甚至苏东坡也是整日苦思冥想,亦不得其解。

一天晚上,苏东坡伏案沉思,不觉迷糊睡去。突然,他发现有一人推门而入,他定睛细看,来人竟是杜甫。他便问杜甫〈八阵图〉一诗该如何领会?杜甫说︰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主要是说吴、蜀两国是唇齿之国,不该相争,若挂孝讨吴,将唇亡齿寒,让晋国轻取蜀国,坐收渔利,这难道不是千古恨事吗?

刚说完,苏东坡就惊醒了,发觉原是梦一场。苏东坡在〈记子美八阵图〉诗中,描述了这场有趣的梦境。由此可知,苏东坡为能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竟日夜苦思,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体现出他刻苦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