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柳絮因风起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这是《三字经》里的其中几句,说的是几个才女的聪慧,告诫我们须眉别输于女子去哟!从中却也可看出男权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古来女子大多只是“以色悦人,色衰而爱弛”,或只以烈女、孝女为人所传。如在《水浒》中,女人就是如母大虫之类只长身子,不长脑袋的动物。而谢道韫却可称之为千古奇女子,文才胆识均不输于须眉,甚有胜之多矣。 说起这个谢道韫,皆因近来重修本地金庭王氏(王羲之系)族谱,偶尔接触到王谢两家的史料,也上网查了下有关的文章。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谢妹妹果真是人间之仙子,千古之才女!杜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晋代,王(注一)、谢(注二)两族乃是当时最显耀的两大世家,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 “王与马共天下”之谓,又有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谢道韫是以谢家之女(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作了王家媳妇的(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真正的门相对、户相当了。谢道韫大概出生于始宁县(注三),也就是现在嵊州的北部,上虞的南部。谢家在始宁有大片庄园,其范围基本上在古剡县(注四)境内。所以也有人说其生于剡县,但无实考。呵呵,不管怎么说,谢妹妹至少也是本人的半个同乡了(王羲之一家晚年也隐于剡县之金庭),荣幸哟。 谢妹妹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耳濡目染,自然由表及里浸透了谢家的精髓,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载:当谢道韫还是个小妹妹的时候,一次叔父谢安(就是“东山再起”的那个谢安)问她:“《诗经》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虽然赞之者是其叔父,可这个叔父实在太过于盛名了,不要说在当时,就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也是个光辉四射的人物,以至于一代狂人李太白可以让贵妃为其研墨,却对谢安崇敬不已。其赞美谢安的诗词达十余首,为寄仰慕之情,当然也是为了久慕的越地风光,不远千里跋涉,放舟剡溪,梦登天姥,由此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之佳作,更留下了令后人频频凭吊的唐诗之路,这山清水灵的越地风光同样也赋于了我们谢妹妹不少灵气吧! 呵呵,说远了,还是回过来说谢妹妹。谢妹妹最为世人言谈传颂的当是其“咏絮”的故事了,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即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即谢朗,谢据之子)曰:“撤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众承许之。 空中散盐,虽然有点像下大雪,呵,最多也就是一点而已哟。但平白无端的,干嘛去空中散盐呀?而且盐粒那么沉的东西,往空中一散便即落地。只有柳絮才会在空中飘飘荡荡,俏无声息,与雪无异。如说意境,此两句那是天壤之别也。这个故事在当时就传为美谈,咏絮也成了形容才女的典故。譬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就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咏絮才”指的自然就是林妹妹了。 等到谢妹妹年长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就嫁入了王家。只是谢妹妹对她的夫君好像不太满意,某次谢妹妹回娘家,谢安看其怏怏不乐,问她:“王家名门世族,王凝之也算是青年才俊,何以不快至此?”谢妹妹:“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兄弟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王郎与你们相比天上地下啊。” 谢氏一门,谢妹妹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本身是个风流了得的才士,叔父谢安(即阿大),何等人物就不必说了。中郎指西中朗将谢万,手握重兵,威震一方。在谢道韫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不得,他就是谢妹妹的亲哥哥,淝水之战中,把大秦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的主帅谢玄。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可惜是早夭了。 与谢家比,其实她夫家王家人才之胜,丝毫不下谢家,王家出名也远早于谢家的,先期在朝中的权势也不是谢家可以比拟的。谢道韫的公公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和谢安交谊甚厚,也相互仰慕得紧。王羲之的书法这里就不用太多言了,《兰亭集序》,《丧乱帖》均为千古流传之书法极品,当然他远不只书法家这么简单,当时朝中王羲之和谢安号称“一时瑜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谢安更甚,早早地归隐了。而王羲之上一辈的人物有:王衍,西晋太尉。王导,东晋开国丞相,“王与马共天下”的创造者。呵,妻甚悍,大家熟知的吃醋典故就出于她。王敦,荆州刺史,妻舞阳公主,后叛乱,病死。王含,王敦兄,后叛乱,投奔王祥被沉江。王彬,江州刺史,王导从兄。王旷,王羲之父,淮南太守。羲之以下的,王徽之是谢道韫的小叔,王羲之的第三子,向来卓荦不羁。徽之留下千古佳话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徽之望着皎洁无边的月色,一边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想起老朋友戴逵(戴家隐居之处可是距本人老家没几里路哟)。只是戴逵的家相隔甚远,也顾不得了,马上划着小船往戴逵家中奔去,呵呵,走的可能就是剡溪了吧!谁知在夜半赶到了他的家门口,徽之却又转身回去了,旁人问他什么原因,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李白有诗曰:“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徽之的弟弟王献之,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谢安对他相当看好,认为王谢的后辈中人以他为第一,提拔他作长史,王羲之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我读小学时老师就讲过这一个小故事了,记得是上毛笔课吧。说的就是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时候王羲之猛地从背后抽他的笔,他每次都能稳稳不动,他就知道这个儿子不仅继承了自己的衣钵,其后必有所成。后来王献之的书法固然是不亚于其父,而其在墙上写方丈大字的绝技,连其父王羲之大为叹服。王献之尽心朝政,殚精竭虑,年纪不大就累成重病,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找一巫师欲以自己一死换弟之生命,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矣,怎顾得了他人?”王献之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徽之奔丧,在灵前弹琴以慰弟弟在天之灵,却因哀伤过度而弹不成调,一怒之下将琴摔得粉碎,大喝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献之的字)。不久他自己也因悲伤过度,呕血身亡。徽之和献之的兄弟情谊实不下于伯夷叔齐哟! 王凝之则禀性忠厚,行止端方,笃信道教,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极好。正是因为其行止端方,笃信道教,又过于忠厚,与以上这些隽秀人物相比就失色太多了。而谢妹妹心目中的男人自然是不会这样的!当然作为王羲之的次子,其也非是庸才,先后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只是这种书呆子式的人物,想是不太可能与谢妹妹花前月下,恩爱缠绵,谈诗论文的吧?呵,这也就苦了我们的谢妹妹了。 到是她的小叔王献之作为一代才士之冠,常集文苑顶尖人物聚家清谈。常常是一人开题,一些人补充,一些人辩驳,最后来个总结陈词,呵,有如当代之辩论会了。魏晋时代的人对清谈的狂热是今人不可想象的,但凡数人聚到一处,总是要高谈阔论一番的。这到让我忆起念书时的情景了,每日中午饭后,同学几个常也有个小小辩论会,我当时常是孤身一人面对十几张嘴巴,不用说,自然是词穷而理尽的。就是诚然如王献之这样的出众才杰,但有时候高手实在太多,集中火力攻他一个,他也免不了舌头打结,这时候一直在旁屋倾听的谢道韫就差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于是王献之暗暗称奇之余,叫人垂一方青绫幕樟,谢道韫在幕后接着他们的话题侃侃而谈,不一刻,在座客人无不面红耳赤,词穷理屈,再也说不出话来。 想来当时在座这些个大牌才子们除了对她的谈吐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外,对这个青帘背后的窈窕身影也是一见倾心吧?可叹的是天缘差错,看来她和王献之才是一对佳配呀!!王献之一生婚姻也相当不顺,早年娶的是出身另一个名门郗昙的女儿郗氏(看王家族谱,王郗两家通婚也是较多的),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后来却是出于政治原因而被迫另娶了新安公主,等到他临死的时候家人问他此生还有何心事未了,他说,“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实也为可叹可悲之事!!! 谢妹妹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东晋王朝也是进入尾声了。有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笃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去相信什么道祖会庇佑一郡生灵,每天只是默祷,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结果当然是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均被杀,死得实是糊涂。而谢道韫却是举措镇定,在听说丈夫和儿子都在混战中被杀,万分悲痛的情况下,依然镇定自如,加之先前就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又令众婢也执刀仗剑,组织大家乘乱突围出城,她自己同样是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只是贼兵如潮水般涌来,家丁们顷刻间就被杀散,谢妹妹虽奋力砍杀,自也终为所俘。当谢妹妹怀抱小外孙被推到孙恩的面前时,孙恩以为这孩儿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言:“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也是早闻谢妹妹之才名,更眼见她其义正辞严,毫无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一下子改容以待了,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了,且命属下善加保护,护送她安返故居。 苏轼《留侯论》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这两点说起来容易,作起来不下于登天,我就最是做不到这二点了,所以是一无所成。但我细细想来,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二点的也没几个了,多的是玄玄之辈,人曰:百无一用是书生!相比之下,我们的谢妹妹,一个小女子却有实足的大丈夫风范,我们这帮臭男人能不出冷汗,不脸红吗? 大乱稍平,谢妹妹又回到了会稽。物是人非,你我遥想此情此景,纵然如谢妹妹有宁静淡泊之心,能不黯然而涕下?唉,真是天妒才女,红颜命薄呀!虽然也是节妇,谢道韫和一般凡夫俗子眼中的节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会稽太守刘柳素也是一个雅量非凡的人物,久慕谢妹妹才名,专程到她家求见。呵,即使今天,一个有身份的男人明晃晃地打着仰慕的名义到寡妇家做客,不要说回家要见母老虎,单是人前的风言风语就可把人压倒。谢妹妹却是坦然相见,殷勤致意,词理圆到。刘柳谈了片刻即告辞,其后刘柳素常对人言:“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谢道韫也有言,“自逢丧乱,夫死子亡,一直郁郁,直到遇到此人,光听其言语,也足让人心胸大开。” 相比同样是未忘人,同样是一代才女,李清照只会悲悲戚戚,而我们的谢妹妹胸襟气度是多么的宽广!《世说新语·贤媛》有这样的记载:谢遏(即谢玄)绝重其姊,张玄(注五)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两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也确实说出了谢道韫和张彤云不同的特点,但人们对于林下之风的向往远远超越了闺房之秀,林下之语出自竹林七贤的典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莫不为竹林七贤之风范趋之若鹜,而一个小女子被赞誉有此风范,真可谓是空前绝后了! 可惜谢道韫的诗文传世不多,除《泰山吟》外,还有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 这两篇诗作也不是广为人知,众口相传。但是在千百年来人们的心中,这个冰雪一样高洁晶莹,柳絮一样轻舞飞扬的美眉早已成为才女的化身,让人无限神往。 俱往矣,在这纷杂的现代社会里,如神仙般的魏、晋、唐代人物,子健、阮籍,嵇康,潘岳,谢安,王羲之,王献之,陶渊明,李白,还有我的同乡,本文的主人公,犹如旧籍中的精灵,呵,又想起狐了,我的雪狐。她,他,均已是杳杳不可找寻矣。 【注一】这里指的是瑯琊王氏,晋室东渡后,其族大多南迁。大约在313年(建兴元年),王羲之5岁时随父王旷南迁。王羲之居剡县金庭后,其后裔为金庭王氏。 【注二】这里指的是陈郡谢氏,其族也大多南迁。 【注三】古始宁县建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废置于隋开皇九年(589),治所在嵊州的三界镇。 【注四】剡县,治所在今嵊州市区,辖区约为今之嵊州、新昌两地。 【注五】朱、张、顾、陆是当时江南的四大世家。
附、谢道韫仅存二诗: 代表作:《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 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拟嵇中散咏松诗》: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