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恶有别

 静静的风儿 2014-08-14

善恶有别

 

    只要是人,生活在人的环境中,就是在善恶中,不可能脱离善恶谈修行,在人世间,若有人对修行人说,辨识善恶是分别心,无善无恶才是真理,他就是在传邪法!这就如同自己拔着自己脖子说要上天一样可笑!

    无善无恶是某一境界神存在的状态,清净自然,没有对比分别,没有正负对立,所以没有善恶的概念,甚至于没有有和无的概念,因为有也是相对于无而言的。那一境界生命的纯净度非人的思维能够想象,也非人类的语言能够描述,即便如此,那里的生命也在其境界所在法理的制约中,不能脱离宇宙运行的规律。

    假设真有一位那境界的神到人间来,其法理也绝无传出来的可能,因为人世间没有工具能够承载得起这样的法理,一旦形成人类的文字、语言,就有了善恶正负的划分,从而不再是那一境界的法理。如同一件宝贝,只为属于他的那一方天地大放异彩,离开那个环境,对其他空间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

    宇宙从高到低,从微观到表面,自有佛与魔的空间开始,就有了正与负的对立与分别,所谓的空,也非真空,而是生命与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一个从常人中起步的修行人,其人性中交织着佛性与魔性,还有在人生阅历中形成固定观念以及各种欲望执着与幻想等等,这些复杂的因素中,除过人之初的善良本性及先天的纯真,其他的都是要修去的,尤其魔性,本身在人世间对应的就是恶,这些东西不修去,谈何悟道圆满?而要修去的第一步,就是分辨,若无善恶分别,又从何修去?难道上天会允许人带着一大堆重浊之物成佛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人根本不必修,每天吃饱喝足,念一会儿经,往那一坐,眼睛一闭,就修成了,那以前的出家人,又何必断绝世缘,持戒苦修,何必行乞云游?

     佛家修行,以善为基点,讲究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佛家的众生平等,无分别心,绝非某些人理解的,是非黑白相等无分别,人可以不辨善恶正邪。而是众生承接上苍慈悲的机会均等,佛光普照,不因贫富贵贱及善者恶者有所分别,佛度人,不因人善人恶有所分别,修者慈悲,不因人之善恶有所增减。

     试问,善恶若无别,佛家何必教人向善?何必与人结善缘?何必讲业力轮报,因果相随?何必让恶人放下屠刀,回头是岸?那天堂地狱又是谁和谁的归宿?

     一个生命,只要还穿着人皮,还在人类的空间过着世间人的生活,他就要受到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约束,一日未离开,一日是地球的居民,一日为人,一日在善恶标准的等量划分中。有的所谓修行人,自言菩萨再来,如来载体,不受人间道德约束,做着恶魔的行止,生活放浪形骸,纵欲淫邪,行为荒唐,面对诘问,反说对方执着于外相。他却不知,相由心生,莲花因佛法出淤泥而不染,纯洁的心,又怎会生出淫邪的外相?佛家身口意相连,一个内心纯净无染的人,其行止坐卧也必定端正庄严。

     万物众生皆有佛性,也同有魔性,佛性与魔性在人的思想、语言与行为上的展现,就是善与恶的分别,也是好人与恶人的分别。人在善恶中,却闭着眼睛,不愿意分辨善恶是非,已经在恶中了。如同一个人看见别人落水,自己无动于衷,还说见义勇为的救人者是有为邪法。

     修行并非闭目冥想,与生活完全脱离,更非让人纵欲堕落,为所欲为,而是净化人的身心灵,使生命的纯度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的过程。这里的纯度,即佛性的纯度,佛性以外的情感、观念、各种执着与魔性等等,都是需要修去的杂质,若修到一点杂质没有了,达到百分百的纯净,即佛性圆满的觉者,这样的人即使在人中,也是内外通透明澈,思想语言行为高度一致,而心口不一,内外有别,都是心染尘垢,魔性未除的表现,甚至有大奸大恶之伪善者,借宣扬佛法,教人善恶无别,使其空有道心而无可修,乱法惑众,断人前程,其罪之大,无边无际。

     人生如旅,修行如赛,善恶同存,佛魔同在,你选择了与谁同行?去伪存真,去恶扬善,亲佛远魔,是为正道,然正道难行,处处魔挡道;邪途好走,安乐舒适,纵欲堕落,一毁到底。

     有道是:

万相皆空空非空,相由心生假不假。

从善如流神佛近,作恶多端地狱行。

莫说求道心意切,善恶无别何为修?

不见善恶悟道难,不识正邪心混沌。

不明不白浴浊汤,纵有痴心亦枉然。

口念弥陀一场空,百年刹那梦难醒。

     缘者,悟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