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剖析影响医药市场的四大外力

 泛泛行舟 2014-08-15

来源:制药机械行业网


众所周知,市场受外力作用,而且医药行业受外力作用明显。医药行业的外力主要是行业性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但主要还是来自政策。另外,市场的主体是企业,除了外力,还有内生变量。


影响医药市场的四大外力


药品的定价政策、招标政策、使用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构成了行业的4大外力。这其中,定价政策无疑是核心政策,它贯穿了药品从注册开始到生产、流通、终端使用和销售,其他的招标、使用和医保支付政策其实都不同程度围绕定价在做文章。


按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药品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前者就是俗称的医保目录。进入该目录的品种很大比重是由医保基金支付,而基金越来越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医保控费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和药品有关的政策几乎都是从控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013年在我看来是医药行业的分水岭,当年的很多事件仍然对今天又较大影响,要分析2014年的市场趋势,不得不从2013年说起。


国家发改委对医保品种进行了三十多次的调价,但作用非常有限,到了2013年,似乎再也没有兴趣走调整最高零售价的老路,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药品定价的改革。


发改委在杭州会议上表态支持二次议价,认为这是能把虚高的药品价格拉下来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这其实已经是「三次议价」了。第一次是发改委自己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第二次则是卫生部门通过招标挂网形成的中标价。


令人尴尬的是,既然你支持二次议价,你能否把第一次议价的最高零售价取消?发改委还真这么设想了,并组织过专家研讨,准备取消药品最高零售价,实行基准价。


基准价,就是通过对药品实施定额医保支付,患者选择不同价格的药品,超额部分由患者自付,药企主动开展价格竞争,形成更为合理的药品价格。比如,同一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国家核定这盒药医保支付价位20元,药品来源有N个厂家,患者可以自行选择高中低档药品。选择较高质量层次的药品,估计患者自己就要掏腰包,而选择普通GMP品牌的厂家品种,可能就少付钱或者不付钱。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厂家的药品在基准价的统一标准下,可以自行制定药品价格,把药品的选择权交给患者,公平竞争,丰俭由人。


而基准价的概念在2013年热炒过后,不了了之,但很多理论界以及官员表示支持该政策。2014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司原司长李镭在“第25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强调了药品基准价格管理的重要性。


但基准价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而国家发改委在去年酝酿的另一个重大价格措施--低价药清单,却在2014年成为事实。在我看来,这是发改委在很多定价政策不见成效或受阻之后,另辟蹊径的一个结果。


低价药制度,是从价格管理的角度,用结构性的调整方式来实现医保控费的一大举措。比如,同时需要进行解热镇痛,可以选择用一个很普通的普药,可能费用不超过20元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去输液用更高级别的药品,估计得花一两百。用20元低价药替代了100-200元的贵药,无论是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是节约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