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了抑郁症越劝越糟糕

 老枪 2014-08-17

患了抑郁症越劝越糟糕

作者:文雯 许凡 来源:健康时报 日期:2014-08-14
此文章来源于http://www./detail/

  魏镜教授(左)

        门诊中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了!

        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魏镜教授从医30年最深切的感受。

        2009年,加拿大籍精神学专家费立鹏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约有9000万。可现实情况是,很多人知道抑郁症,但很少有人了解抑郁症。

        公众普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病”,好心劝说患者“想开点”,却不知不觉中充当了抑郁症的帮凶。

        抑郁症和感冒肺炎一样

        抑郁症如此凶猛,可我们对它的认识却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文人病”、“想不开”、“意志脆弱”……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眼里的抑郁症。身为一名抑郁症专家,魏镜教授在多年工作中悟出一个道理,让公众了解抑郁症,科学对待抑郁症,是治疗和康复的前提。

        事实上,抑郁症和感冒、肺炎一样,是身体得病了!人之所以有情感,能感受到快乐,和大脑情绪中枢以及神经递质系统密切相关:5-羟色胺掌管人的情感、欲望和意志、行为,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多巴胺传递快乐,一旦其出现问题,人就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活性有改变,比如5-羟色胺在减少。

        “抑郁症患者正是大脑情绪中枢和思维的联系、生理机能的联系出现了问题。之所以对抑郁症有误解,就是因为它不表现为单纯的身体症状,而更多是反映在人的心理活动上。”魏镜教授告诉记者,这种大脑功能的改变会逐渐颠覆人的情绪体验,导致心情低落、兴趣减退、悲观消极、自责自卑、思维迟缓,还会出现头疼、乏力、食欲减退、性欲改变、睡眠不好等躯体症状。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抑郁症患者是“大脑出问题了”。而我们却误解他们矫情、想不开,导致患者不愿意承认患病,宁可自己熬着,也不愿意寻求帮助。

        好心劝说可能火上浇油

        “抑郁的开始各式各样,抑郁的过程就像掉入一口井,抑郁的结局就是在黑暗的井底难以自拔。”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小米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但令她绝望的不止这些,身边人好心的劝解也令她更加痛苦。

        你这样不行,要高兴点,吃点东西,泡个澡睡一觉……亲友不停地劝她、安慰她,给她各种健康建议。但旁人无法理解,她连起床、洗澡这样的事情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才能完成。

        “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抑郁的帮凶,‘别这样,想开点’,这样的话语会让患者感觉更糟、更懊恼。”魏镜在诊治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亲朋好友的劝说唤起的是患者更多的自责。“打个比方,对于肺炎患者,你如果劝他说,你别发烧了,你坚强点,别咳嗽,别让人这么操心,病人会作何感想?同样,抑郁症患者的消极悲观,是疾病造成的,这样的劝说只会让他们更自责,吸取更多负面的东西。”

        魏镜教授的大部分患者对她都很信任,她在接诊初期通常不允许家属在场。“如果家属在场,很多患者不愿意讲述内心真正的感受、体验和当前的所思所想,因为他们想保护家人,不愿意家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已经这么差了。”

        对于家人和朋友来说,更多的应该是陪伴和理解。在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门诊中,一般会给患者开两张处方,绿色处方(非药物)和红色处方(药物),而绿色处方中,医生会在充分理解患者现状的基础上给患者一些可行的建议。

        积极治疗,2/3患者可临床治愈

        2013年3月,年轻的北京姑娘赛娜在微博上留下遗言后自杀身亡,400多字的遗言中满是痛楚,“抑郁症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怎么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而在专业医生看来,这段遗言中的内容令人万分痛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抑郁症种种认识误区导致了这场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