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旅游导向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1、发展模式概述 新农村社区以及大城市郊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村庄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以此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 2、案例研究 山西临汾洪洞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是在山西被列为山西综改试验区的背景下产生的,该项目被国家开发银行确定为我国“城市化转型、现代农业转型、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试验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汾市委市政府“两区共建”样板项目、洪洞县惠民重点项目。绿维在本项目规划中,注重旅游与现代农业产业的互补结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域进行了创新,可借鉴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赋予城市之形,实现传统农村向新型城镇的跨越 做宜居环境。山西临汾洪洞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以“现代、田园、宜居”城镇为目标进行居民安置转移,将原来六村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村与村之间保留部分景观用地,注重与水的互动,让村落因水而灵动,也便于旅游业态的分布。整体上按照“六村一水一广场”的格局进行布置,建筑形式主要为二层庭院和六层住宅。安置原则上保持原村原建制不变,原则按照每人住宅面积40㎡标准安置。实行旧宅货币补偿与新房成本购置相结合的“各作各价,互补差价”安置方式。使得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又具备农村生活的舒适。 做城镇配套。洪桐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是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来做的,设置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行政办公、医院、养老院、英皇文化广场、停车场、商业街及多点布置的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2)找准发展之魂,实现新型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 虽然农民搬进了楼房,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同样不是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按照产城融合、产业支撑的理念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山西临汾洪桐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在寻找产业支撑方面的举措主要有两种: 产业适度集中,通过集聚出效益。 适度集中,包含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两方面。(1)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使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2)产业向园区集中,构建了设施莲藕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四季果蔬生产示范基地、北方色叶园林工程苗木基地、农业技术研发基地的现代农业示范集聚发展格局和果菜花周年采摘体验区、景观花卉区、滨水景观带、高新农业展示区、民俗婚庆文化园、黄花菜和金银花景观区、唐尧农业文化传承区及垂钓区等休闲农业集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集聚充分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条件。 主题差异发展,民俗接待出特色。 洪桐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从实际出发,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将天井村、南羊獬村、上桥村、杨曲村、士师村、羊獬村六个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进行打造,六个村落联合打造成旅游民俗小镇,用旅游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最终建设成为全国特色、山西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农民亦商亦工亦民的转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群众就业是根本。山西临汾洪桐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通过以下两种举措,使园区的农民实现了身份的真正转变:农民、产业工人、旅游服务人员、旅游企业家、商人。 结合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洪桐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为平衡农业投入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高风险性,利用项目区位优势配套发展旅游服务业,通过一、二、三产互动,保障园区内农民就业、收入稳定。新型农村社区附近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为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和现代农业工人,从而取得薪金;群众现有耕地通过租赁形式加快土地流转,由五洲集团、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 鼓励农民自主经营。 洪桐农业现代转型综改示范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打造纵横两条商业街区,共同支撑起城乡统筹区的骨架结构。两条街区性质不同,分别面向社区及游客。商业服务业优先由当地群众经营,让有特长、有资本、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小型或微型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