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血症血培养诊断价值

 知易无大过 2014-08-24

      菌血症血培养诊断价值

近日,在第二届“京港感染医师论坛”主题报告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药敏分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委员和临床微生物学组副组长王辉教授作了题为“血培养对菌血症诊断和管理的临床重要价值”的报告。

 
 

王辉教授首先指出,随着分子方法和PCT等生物标记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医生常忽视微生物送检。但是,尤其对菌血症而言,分子方法和生物标记物的敏感性不足以替代传统培养,仅能作为辅助手段,血培养仍是诊断菌血症的金标准。

目前,临床医生对血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送检意识淡薄,血培养送 检率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增强送检意识,规范临床送检行为,对病原菌的准确检测意义重大。随后,王教授对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详细讲解:

 
 

1.血培养送检指征:凡发热≥39.5℃或体温≥38.5℃,且伴有任意1项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包括寒战;肺炎;留置深静脉导管超过5天;白细胞>1.8/mm3;感染性心内膜炎;收缩压低 90mmHg;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感染;均应及时采集静脉血做血培养。

2.血培养标本采集套数:为获得准确结果,需要多套血培养。成人应至少“双抽四瓶”,即至少 2个穿刺点抽取2套血培养,每套 分别放入需氧和厌氧瓶中,每瓶8~10ml,并标明“左侧”或“右侧”采血点,可有效增加血培养阳性率。对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应同时采集外周血和导管血标本,分别做1套血培养,并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和抽血部位。以便通过比较导管血、外周血的阳性报警时间,初步判断是否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在移除导管时和导管拔出后,还应分别进行导管及导管尖端的细菌培养。

 
 

3.血培养标本的采血时机:血培养采集的最好时机是体温高峰、寒战时采集,但如果错过仍应采集。最好在抗感染治疗前获得首份血培养标本,必要时可延迟起始抗菌药物的治疗,进行采样。

4.重视厌氧瓶培养:王教授对连续400例血培养阳性报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一套中仅有厌氧瓶报阳率占15%,仅有需氧瓶报阳率占37%;进行厌氧瓶培养,能够快速检出高致病力的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消化链球菌等。由此可见,厌氧瓶对病原菌 诊断有重要意义,厌氧瓶、需氧瓶应互相补充,从而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血培养送检要点

血培养鉴定细菌的诊断意义

最后,王辉教授分析了大量病例资料,提出未来提高血培养水平的工作方向。医务工作者除需要持续关注血培养的“质”与“量”外,还要进行随访血培养评估治疗效果,分析血流感染的部位。即使当菌血症患者接受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时,我们仍应重视特殊感染病原菌与特定疾病的关系,利用随访血培养提示的血流感染来源,思考和寻找原发感染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