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2013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网络民主的核心要素及现实效应理论分析》,作者张欧阳。---竹立附记】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了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概念。群体极化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例如,“在经过讨论后,温和的女性主义者会变成强烈的女性主义者”。
网络提供的开放式的讨论空间允许人们自由地寻找与自己有相同观点或兴趣的群体,并加入到讨论之中。这样有利于人们迅速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对公共权力对私人利益的侵害,以集体的力量维护公民权利。但相对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加倾向于只听取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言论,而不是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用户在使用匿名身份对网络中形成的团体产生集体认同时,群体极化就很容易产生。“毫无疑问地,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并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读不同,最终会各自走向极端,走向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在网上讨论区里,只有在兴趣和意见取向上高度一致的成员才会长期停留在社区中,并经常参与讨论。对中心话题不感兴趣的成员很快就会主动或被动地离开。经过多次的长期讨论,一个新的基于共同观点的集体认同被建立。参与讨论的成员在这一过程不断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并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正以适应集体讨论的方向。凡是持有不同观点的成员加入后就会受到原有成员的抵制和排斥,并在这一行为中进一步强化成员对自身观点的认同度。因为听不到,或不愿听到外部的意见,成员持有的观点不断被自我强化,以至于走向偏激和极端。甚至于主动宣传并用这些偏激的观点去攻击持其他观点的团体。这便形成了群体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