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智慧课堂2

 学思行之 2014-08-28

什么是智慧课堂

与辞书上把课堂界定为教学活动存在的场所不同,一些研究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概念诠释课堂,认为在一定的时空中,师生教与学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会引起教学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样一个教学动态系统,称为教学场’”;也有学者界定课堂是一个文化场,认为课堂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精神的载体,是一种个体间不断传递着的信息流(含认知流、情意流和道德流等)的时空,是教育者的教育能和受教育者的学习能所辐射的时空,是一种群体的意识圈。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课堂心理场的观点,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这是开发一个人创造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库特·勒温认为,对于人的心理场来说,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通过改变团体来促进个体,即通过改变由学校、教师、家庭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心理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核心所在。

现代科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海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亦同样真实地存在着一个教学场。把课堂作为一个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关系。我们认为,课堂并不单单是一个教学场所,而是一个多维沟通、智慧共享、生命发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场,这种教学场不是一个单一场,而是一个,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双边共时的复合场。教学场主要有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情境四大元素,对存在于它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施加一定的能量,施加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它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我们应该发挥智慧,把课堂建设为师生的生命发展场,即:课堂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课堂是一个生活场,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山东省教育学院齐健教授在《写在齐鲁名师课堂书系前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智慧课堂对立的知识课堂

什么是知识课堂?山东省教育学院齐健教授在《写在齐鲁名师课堂书系前面》一文中认为,所谓知识课堂的主要特质在于,其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以对课本知识的单向习得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垄断者,课本是毋庸置疑的权威,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以消极被动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主。

由信息上升为知识,由知识上升为智慧和决策,是人的认识必经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周光召 《新华文摘》 2003年第9期 )。学校教育培养有知识的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事,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我想以后也会是这样。只要有学校的存在就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鲁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然而,应试教育下的知识课堂,却违背了人类学习的认识规律,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知识。课堂成了传承知识的中转站,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沦为知识的奴隶。这样以来,使本身具有丰富趣味性和智慧性的求知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被动接受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变的机械简单,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装载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也随之失去了生机的活力。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知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

人类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活动,传承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而把知识传授推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把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极端现象和教学行为是知识课堂的弊端所在。

对于智慧课堂的理解和把握,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智慧课堂两个方面。

课堂是什么?与辞书上把课堂界定为教学活动存在的场所不同,一些研究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概念诠释课堂,认为在一定的时空中,师生教与学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会引起教学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样一个教学动态系统,称为教学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课堂心理场的观点,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这是开发一个人创造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现代科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海洋。与上述观点相比,我们赞成把课堂定位为是人的生命发展场的观点,即:课堂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课堂是一个生活场,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山东省教育学院齐健教授在《写在齐鲁名师课堂书系前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把课堂作为一个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构建心理场”——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展示思维场”——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组织交流场”——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追踪活动场”——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叶建华《四场构建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教育研究》200506期)。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叶澜教授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一文中指出:教育目标不仅反映时代要求,而且顾及到生命整体的各个层次与方面,使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健全教育,不是只关注某一方面发展的畸形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赞成把智慧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智慧课堂理解为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唯智慧论观点。智慧课堂的基本追求应是: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道德与智慧同步发展。

智慧课堂是基于知识学习的课堂

1998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知识作如下的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向、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知识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同时知识有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中介,任何教育活动的实施都是以蕴含其中的知识并以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为序组织起来的。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借助知识或者说以知识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智慧教育基于知识教育,智慧是知识的内在核心,但智慧根源于知识。创新教育创始人张志勇研究员认为,在创新教育中,知识并非不重要,但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工具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也并非仅指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个体经验,特别重视知识在个体经验中的内化和强调知识的创新本性;知识多少已不是一个人学问大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关键是要看一个人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总之,知识是学校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更是学校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人们已经对知识的追逐出现了异化,知识积累成为用于敲开高一级学校的大门一块砖。结果,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仅难以为生活实践服务,连用知识继续学习知识都很困难。学习知识并无错,错就错在知识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目标和获取知识的极端手段。真正的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以此为起点,让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让能力发酵提炼成智慧。正因为此,智慧教学不把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上位目标,知识需要生成、升华、走向智慧。

创新教育从不否认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必须找到知识学习的科学途径:一是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学习方式,让丰富多彩的操作、讨论、实验、实践、考察、调查等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学习活动形态;二是重视方法类知识教学,用智慧促进学生智慧发展,要创造一种客观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和感受这种知识的奥秘,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智慧探究的过程;三是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让学生从单一的试题训练中走出来,让学生做更多的需要动脑动手、需要亲历亲为的学生喜欢的作业,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业。

智慧课堂是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理解较为经典的观点是。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与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即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方面综合来描述有效性,而不是局限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即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的有效性。把有效教学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第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三,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有效教学的普遍被认同,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长期以来,课堂耗时很多、收效甚微,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夹生饭伴随着教学进程,教学效益不高始终是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有效教学基本切合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对改变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无论什么课堂形式,无论什么教学方法,有效是基本的要求,无效和低效的课堂一定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堂。因此,智慧教学不排斥有效教学,并以有效性作为智慧教学的基本底线。

智慧课堂是基于唤醒智慧的课堂

创新教育创始人张志勇研究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要在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受智慧的洗礼!(《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302页)。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学不是要堆积知识,而且要唤醒学生的智慧和人格。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以体现;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智慧课堂是基于生命发展的课堂

叶澜教授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研究》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作为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重要阵地,要时刻浸润着对生命成长的热爱,只要带着生命的热忱进入课堂,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实践,教学才能涌动着生命的灵性,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为此,首先引入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在与生活的沟通中体验;其次,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悟性,开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对单纯知识技能的追求转向对存在意义的探寻,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再次,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在生命体验的运动中体现着生命的成长,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不断创造更为广阔的精神视野。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的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发展过程,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在智慧的课堂里,教师积极的投入教学改革和实践智慧的提炼,享受着生命智慧和个人价值的快乐。教育者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智慧课堂是基于培养公民的课堂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就应该是一个公民社会。建设一个公民社会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为了赢得美好未来所必须的,理应成为智慧教学的基本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因此,智慧教学的共通价值观应该从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转为培养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公民。

一个合格的公民除了具有比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国际视野、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与先进的价值观等。良好的公民素养是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对于每个国民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全面进步都是一个必备的先决条件。同时,培养高素质公民,也是避免教育平庸化,又要避免走脱离大众、有悖公平的精英主义方向的应然选择。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弊端,智慧把握教书育人这一民族教育的特色。“‘教书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此,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指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说到底是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教师,实际上是在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这种情况不改变,教育将成为阻碍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消极力量。(《新基础教育论》叶澜250页)21世纪我国教育的新双基目标,即为受教育者今后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在全国少工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暨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第八次年会上的报告》(1998年12月9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团中央少年部部长 孙寿山)。我们应注重青少年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品格,把品德的培养与智慧的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单纯灌输转化为学生道德判断力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理念与迫切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