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点丨厕所里的偏见

 真友书屋 2014-08-29

摘自海外文摘


英国学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英国人普遍认为抽水马桶是第九项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发明,排名居然在内燃机之前。卫生纸名列第22位,位于铁路和圆珠笔之前。我们深知,吃、喝、拉、撒、睡,样样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死亡和衰老一样,是人必须要从事的活动。


厕所里的性格


多年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尼克·哈斯拉姆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机体功能对于人心理活动的影响。为此,自然要研究这些令人不快的排泄物。哈斯拉姆认为,既然心理学家已不再将死亡和性等话题看作一种禁忌,那么粪便和如厕这些课题也应该有人研究。厕所文化其实包罗万象,反映了人们的情绪特点、好恶习惯和忧虑烦恼等。厕所这个令人尴尬、羞于谈起的地方不仅可以体现人们的心理问题,还反映了许多关于性、文化和两性间差异的问题。


西格蒙·弗洛伊德就提出过一项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肛门期理论。有些宝宝在1岁左右时开始抵抗把尿把便,再大一点到了自己能控制括约肌的时候,会习惯憋尿憋便,从而导致拉在裤裤上的情况。希望通过责罚辱骂等方式来控制子女行为的父母要注意了,如果这一阶段不能给孩子以正确引导,就会造成肛门型性格。肛门型性格的人有一些突出的行为特征,比如完美主义、冷酷、顽固、刚愎、吝啬、对恶心的事物特别敏感、工作狂并且不知道如何享乐等等。然而,今天许多学者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性格特征和孩童期的排便习惯没有什么关系。


哈斯拉姆认为,尽管弗洛伊德对肛门型性格成因的结论有待考量,但是有明确证据证明肛门型性格特征的形成确实有规律可循。医学诊断中的强迫型人格障碍,其症状与肛门型性格惊人的一致。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症的人过分拘泥于细节、规则,做事时喜欢列清单并且是极度的工作狂,他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毫不妥协,许多患有此症的人从来都不会让步,喜欢过极度简朴的生活,用旧用坏的东西不喜欢丢掉,并且十分齐啬。


性格心理学家现在也在研究其他一些肛门型性格特征,比如独裁专制的倾向,缺乏自觉性,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工作时一丝不苟等。


人排泄系统的问题可以反映出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弗洛伊德认为,便秘是一种神经官能病,便秘的人大多性格悲观、多愁善感。目前科学家们也将一些心理疾病,以及焦虑、绝望归为肠易激综合症,其表现为便秘或腹泻。此外,哈斯拉姆和他的团队还发现,性骚扰与膀胱疾病和肠易激综合症有紧密的联系。


厕所心理学也研究排泄物和我们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人们也经常讲关于大便的笑话。例如日本人在开玩笑时常称对方kusobaba一词,大概意思是“奶奶的大便”,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同样也有不少类似的表达。


此外,秽语症(脏话常常挂在嘴边)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疾病,在5岁到15岁的孩子中有O.5%到3.8%的人患有此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症状会渐渐消失。


厕所里的偏见


粪便也很好的体现了我们的道德判断标准以及偏见的形成过程,现在科学家对于研究令人作呕的事物和廉耻心方面有着极大的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现在进入了后弗洛伊德的新时代,开始研究厕所心理学。


通常,人们会本能地逃离污秽、恶心的东西,比如虫子、蜘蛛、蛇、粘的东西、腐烂的动物、特定的味道,当然还有粪便以及体液。人们的反感主要是因为恶心的事物会带来恐惧感,但很多情况下厌恶情绪和恐惧感是并生的。


人们在道德上不接受恶心的事物是因为它们违反了人们心中对于洁净事物的标准。哈斯拉姆认为,人们表现出反感就是在体现一种偏见。对恶心事物最敏感的人大多都反对同性恋者,这样的人还倾向于拥有排外情绪或种族优越感。


当年强大的纳粹将所有的犹太人赶尽杀绝,只因为对少数犹太人行为不满,“一块臭肉坏了整锅汤”。希特勒的荒谬演说以及数不清的宣传画报、纪录片助长了极端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对所谓劣等民族的仇恨,在有些电影中纳粹甚至将犹太人与寄生虫相提并论。


同样的,美国人在二战时也曾将日本人称作残害、谋杀妇女的恶棍,在宣传中把日本人塑造为猴子。在当时许多画报中,日本人总是以毒蛇、老鼠等害兽的形象出现,宣传标语经常是“消灭它们”。恶心是与生俱来还是进化结果?


科学家认为恶心的情绪是精神病的近亲,但是恶心情绪比精神病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我们每天都和肮脏的东西以及食物残渣打交道,因此发展出一种讲究卫生的文化。我们拥有家庭保洁产品和清理卫生间的全套工具,这样就可以避免粪便的污染以及卫生间的恶臭。


尿壶曾经是罗马人在公元前三世纪或二世纪发明的,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仍然在使用。很长时间以来它都是人们生活中解决个人问题的最主要用具在过去,人们经常把尿从窗口直接泼出去,泼之前为了警告提醒路人还会大喊一声“要倒水了”。马德里在黄金世纪的时候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粪便被随意泼洒在街上,流入道边的小沟渠内。


查尔斯·达尔文认为,在远古时代,人脑的深处就已经形成了对恶心事物的反感情绪,这反映了人类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因为厌恶恶心的事物可以使人们避免感染疾病,使我们的远古祖先不至食用腐烂有毒的食物,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 相反,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绪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他认为恶心情绪和廉耻心常常被用于抑制人们的欲望。一些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者在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后,会花大量的时间反思冥想自己的罪过,抑制欲望。


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办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看到爱人的鼻涕时曾说:“如果你看到她美貌之下、掩藏在口鼻和肺中的污物粘液,就不会觉得那张脸有多漂亮了,不过是一张漂白洗净的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荣誉教授保罗·罗欣也认为恶心的情绪源于人类对某些不可食用物质的反应。罗欣将恶心情绪共分为三类:基本厌恶感,对污染物的警觉;动物本能的厌恶感,主要是对血液液、尸体和死亡的厌恶情绪;道德层面的厌恶感,对不公、卑鄙行径的厌恶。


对恶心事物的厌恶情绪产生于我们的自身机体和灵魂深处,厌恶情绪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健康状态。近来研究表明,对恶心事物的高度敏感与性冷淡或性功能异常有紧密联系。


尽管所有人都不喜欢谈论粪便这一话题,女性尤甚。同样,她们对洗手间的味道和声音也更为敏感,相反,男性对于不雅词汇的使用就不那么在意,听到别人谈论类似话题也不会感觉特别不舒服。


有一种很典型的男性心理障碍就是无法在公共厕所方便。泌尿学家称其为膀胱害羞症。更有甚者,有些人只能在自己家中如厕。据统计,美国7%的人都患有此症,即约为2100万人,英国则有近400万人为同样的问题所困扰。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探索人体体味、气胀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厕所心理学这一领域还有很大未知空间,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