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梵音 词产生于宴乐。用佛曲道乐,演唱一些佛经或道经,形成了词最初的正宗之源。当填词者以佛、道之境界,来观照宇宙万物的时候,便表现出一种禅境心韵。这种具有“善”与“美”神性内涵的圣洁意蕴,几乎弥漫在浩瀚的全部宋词菁华之中。
王安石为佛教居士,中年始倾心向佛,晚年后舍宅为寺。在他的很多词篇中,都弥漫着这种禅境心韵。 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古今人事变幻之概叹,正是包含着一种佛音禅境在内。 再看《渔家傲》与《菩萨蛮》: 【渔家傲】: 灯火已收正月半。 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 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 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 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 单衫短帽垂杨里。 今日是何朝。 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 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 黄鹂三两声。 仲殊、惠洪、祖可等,都是有名的词僧。仲殊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存词近五十首,有《宝月集》传世。苏轼曾为仲殊僧好友,常与往来,《东坡志林》言:“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仲殊常以词之静穆而深入地观照世界。 如《诉衷情·宝月山作》: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诉衷情》: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 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 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这种澄爽空灵的禅境心韵,使人有身临其境般的亲切感受。 再如《踏莎行》: 浓润侵衣,暗香飘砌。 雨中花色添憔悴。 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 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 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说:“僧仲殊好作艳词”,其实冷眼静观,其中暗藏着一种戏谑机锋之意。 再看惠洪的《浪淘沙》(二首),给人一种超脱之感: 《浪淘沙》(一): 城里久偷闲,尘浣云衫。 此身已是再眠蚕。 隔岸有山归去好,万壑千岩。 霜晓更凭阑,减尽晴岚。 微云生处是茅庵。 试问此生谁作伴,弥勒同龛。 《浪淘沙》(二): 山径晚樵还,深壑孱颜。 孙山背后泊船看。 手把遗编披白帔,剩却清闲。 篱落竹丛寒,渔业凋残。 水痕无底照秋宽。 好在夕阳凝睇处,数笔秋山。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宋代的词作者中,寺僧就有20人。除庙堂之寺僧外,还有许多的词人,也都是佛教居士,如苏轼与张孝祥。另外,还有一些道人和隐士。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后,我们明显能够看到唐诗《西塞山怀古》的影子。苏东坡与刘禹锡,恰好皆为佛教居士。两人同样于宦海沉浮中,面对历史世事之流逝,生发出同样的悲悯与概叹。 宋词宏亮的“梵唱”之音,从一百余年的北宋,一直摇曳到风雨飘摇的南宋,成为宋词的宏大交响中一种清雅的旋律。众僧与佛家居士,以禅韵之境界,发出高亢嘹亮的宏音,震撼着的千年词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