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轻负优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传统的语文课对时间的依赖性与现在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自习能力,特别是课前预习方面的能力指导,才能对语文课堂产生正面的补充作用。 但当前的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怎样战胜弊端,进步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老师一向索求的题目。由调查可见,学生天天一大堆作业、训练、考试,再加贪玩,再加那么多的功课都要预习,语文预习也就因课余所剩时刻不多而挤失踪了。老师对预习方法缺乏必要的持久性引导,许多学生不知怎样预习。老师因找不到省时有效的办法搜检、督促预习,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作为语文学习前奏曲的预习也就成了一句口号,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或被动预习。这样学生对课文半知半解,甚至完全不认识。课上又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而且一篇课文每每一、二课时就讲完。这样听课,必然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是不是肯定对课堂教学效率进步有效呢?针对这一想法,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1.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形成原因 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 3.学生课前预习水平的方式方法的指导; (2)研究目标: 1.探究语文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对课前预习的探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课前预习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研究措施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 2.通过观察分析,探析课前预习缺失的原因所在; 3.运用行动研究法,探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学科论文 “轻负优质”从课前预习开始 ------浅谈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常言道,“军队打仗要备战,农民耕作要备耕, 工人建房要备料,”依此类推,“教师上课要备教,学生学习要备学”,这里的“备学”也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把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换言之即“学生对即将要学的功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预习是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复习、巩固相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新教材,并找出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里,我要谈的是自己一年来在初中语文学科预习研究中的一点收获。 一、从学生思想着手,树立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的研究。 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文章介绍给学生。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评选预习小明星。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设计形式丰富多样的预习,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再次,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定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督促,使他们也能产生预习的成功喜悦。 二、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的研究。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中,要检查、督促、总结。 1、让学生掌握基础的预习方法。 (1)读通课文。 “ 预习 ” 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 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指导学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 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有自己的感悟,并把它写下来。 2、为学生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预习形式。 (1)收集资料型预习,拓宽学生视野。 如学习《新闻两则》之前,我交给学生一个特殊的预习任务——从报纸上收集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这么做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去接触新闻这种特殊的文体,了解它的一般特点。等到教学时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很快地掌握了新闻的有关知识。这样的预习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更深的感悟,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表格型预习,让学生自主掌握课文要点。 利用表格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观去预习课文,它能培养学生自己抓住重点,去细心观察的能力。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下面的预习表格: 名称 特征 预示天气的情况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卷层云 高积云 雨层云 积雨云 晕 华 虹 霞 (3)广泛阅读,提高认识。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选自名著,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这些作品的精妙,我在教学之前激励学生去大量阅览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文章。如《再塑生命》教学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作者海伦凯勒,读懂她的故事。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对人物的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会留下一些印象。等到老师上课分析时,学生便会投入进去,教师一点拨,原先模糊的印象就会渐渐清晰,对人物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4)归类式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或者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等结构、主题思想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5)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有一个不变的问题就是:从这篇文章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在预习时提出,可以使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我也经常要求、鼓励学生在预习完后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6)开放式预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文实际,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更多形式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 教给学生方法,不可能“一次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就解决了预习问题。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反复练习,要经常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方法的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景出现时熟练使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教会了学生预习方法,还必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预习方法的交流总结,取其合理因素,从而领悟到适合实际的有效的预习方法,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的学习活动。 三、在预习中培养合作创新精神的研究。 在预习中要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是学生较熟练的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要重视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所存在的疑难问题,便于老师迅速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 在预习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发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读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创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和需要选择预习方法、预习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因为它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预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的作用在于正确导向,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从而可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交往合作能力。 四、实践成效及分析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探索,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练习机会,学习质量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质量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质量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阅读书籍兴趣,丰富课外知识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特殊的课题研究领域,不断探索,有行动的快乐,有反思的欣喜,也有实践的不足和困惑。 教师意识中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错误认识还根深蒂固,扭转过来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是导致预习布置中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要改变预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前提是教师要树立好三种观念。第一,学生是主人的观念。第二,预习即自学观念。第三,大语文教育观念。教师如果能树立好正确的观念,就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改革语文预习教学。也许成效一时不明显,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
|
来自: LAO XIN SHI ... > 《阅读教学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