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一小学1人报名 学生都去哪儿了?一些寂寞的乡村校园,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老师和学生。在这开学第一天,它们的确显得孤单和冷清。有关“孩子去哪儿了”的疑问,或许会让我们再次震惊。农村学校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其背后原因何在呢?是适龄的入学人口减少导致的吗? [详细] 原因一:被分流进城上学
“适龄人口减少只是很小的一个原因!”肥东县费集中心学校校长李国军介绍,他们学校所覆盖的辖区户籍人口达2万人,按照千分之五的出生率,平均每年的适龄人口至少也有100人,“可是,实际上,我们现在一年级新生只有50人左右!”李国军说,城市化的进程和当地民办学校的分流,才是造成学校生源锐减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一些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稳定后,自然会将孩子带进城市里上学。“毕竟,城市的教育资源整体上比农村要好,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
象。”
原因二:被民办学校抢走 肥东县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教育现象,那就是民办教育十分活跃。“许多家长认为民办学校教育条件和质量更好,甚至,出现了一些跟风将孩子送至民办学校的现象。”每到寒暑假,当地民办学校便纷纷在村民中展开招生宣传攻势,许多学校还推出奖励措施。
当地民办学校多是寄宿制,实施封闭式管理,而许多远在外地打工的农村父母,家里只有年迈父母,照看孩子比较吃力,对于这些父母来说,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可以减少家庭照看孩子的负担。
乡村校园没落在情理之中 如今村里大多很空,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孩子随父母外出上学,作为他们生活原点的村子,仅仅是个出发点,而不是他们期待的归宿。剩下一些老人,包括病残人员,已不足以构建完整健康的乡村。至于乡村校园的没落,也就在情理之中。
因为土著都不再留恋自己的家园,还能指望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长期深入他们的村庄吗?资源总是在向它价值体现最高的地方集中。面对这个接近自然规律的东西,我们没得批评,只有接受。
勉力维持乡村校园只是心理安慰 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是随着人口流动,渐渐往城市的方向集中的。当“零敲碎打”不能全面造就新一代人才的时候,我们其实需要教育资源的“集团化”。乡村孩子原本难以得到类似城市孩子的教育,如今因此有了较大改观,难道不是好事吗?
除了少数有特别意义和需要的,那些寂寞冷清的乡村校园,都该撤并了。勉力维持它们,只是个心理安慰。因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必须扎实,必须全面,必须到位,在一个资源不足,甚至持久性都很可疑的地方,我们要孩子和老师继续坚持,是不负责任的。不过,社会此时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将这少数老师和孩子从偏远的村庄拉出来?让他们在更丰富、更集中的教育环境,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因为这个时代的前进速度,不能等待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