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读萧红的人是愈发的少了。倘若有人提到这个闪烁、温婉的名字,那么我一定会惊喜地引为同道。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交谈,仅仅凭借文字,我们也能分辨出同类的气息。 对于我,萧红是生命中的一个暗记,一片晨露晶莹的绿。还记得那个风沙飞扬的午后,我独自步行了许久,去那家小书店是只为看一眼为纪念萧红而出的全集。那些黑白的像片里,存着一个历经困厄而痴心不改的女性的身影。徘徊了好一会,我还是出来了,两手空空,弹簧门在身后重重地响着。路边的石阶上还有一点点温热,悬铃木的树影在地面摇曳,除了年轻,我没有更多的钱。 那时候,一本百花版的《萧红散文选》,一本薄薄的《呼兰河传》是常常放在枕边的。从来读过的书里没有像萧红这样令人感到亲切的,她不是那种将自己远远隐在幕后的人。她的遭遇、情爱与她的文字水乳交融,如同呼吸。她的呻吟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痛楚,她的成长让我们听见血液的流淌。有论者说,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而我要说,一个有祖父陪伴的童年是多么幸福。晨起时,年幼的萧红跟随祖父背唐诗,大声喊叫而不求甚解。在菜园里游戏,为了吃烤鸭而拼命把小鸭子往井里赶,这些情景每每令人会心,想起自己贫穷然而不知忧虑的童年。 读《商市街》时我正是年少无知的年龄,像现在一样没有恋爱,忽而意气风发,忽而多愁善感,虽不解一个情字,却依然为那种相濡以沫的情感而沉醉。一对贫穷的情侣,满怀理想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两人同时看上一个画电影广告的职位,都声称不合适,又先后去应聘,最终让朋友占了先。那种理想与现实遭遇的尴尬,那种进退维谷又惺惺相惜的艰难直让人又笑又叹。在《家族以外的人》里,一个雇工的悲惨命运与一个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温暖与恐惧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心动。萧红用那支具有魔力的笔复活了整个童年,这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能力,事件可以复制,情却不能。再让我们看看一个人在饥饿与偷盗、身体与道德之间举棋不定的那种颤抖吧,“桌子能吃吗?椅子能吃吗?”这是一个天才女性面对饥饿面对命运所发出的最令人惊怵的呼喊。就像林白说过的那样,谁读到这样的句子,谁就会流下泪水。 还有让人魂萦梦绕的《呼兰河传》,虽然鲁迅先生著文推荐了《生死场》,但我认为其中有不少差强人意、力不能逮的地方。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她的文字便是灵魂的自传。《生死场》里的生活作者并不了解,不免虚饰与隔膜。在《呼兰河传》里因为面对的是故乡,是童年,是一城人野草般枯荣的生生死死,所以下笔便如鱼得水。谁写过看戏时台下人的吵架拌嘴,谁写过院子里的衰草,下雨时的烟雾凄迷,谁写过街道中央的大泥坑,它淹死过骡马,更像一面照出国人灵魂的镜子。一城人得过且过,活得坚韧,活得麻木。屋子快塌了,管它呢,过一天,算一天。小媳妇得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好好的人折腾死了,叹息一阵便过去了。鬼节里依然要兴致勃勃地放河灯。当然也不乏有光彩的人物。疯女子哭过了死去的儿子,又安安静静地卖菜。冯歪嘴子与大姑娘不声不响却超越世俗的爱情让人心酸又欣慰。这就是我们曾拥有的真实曾经历的命运。从前发生过,又梦一样不留痕迹。留给我们的是一首诗,一卷乡土风情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远处,是萧红含泪的笑影,因为爱着,所以慈悲。 萧红,我不知道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年复一年开着黄花,露珠是不是一样缀满绿色的豆角架。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了,我惟愿这样坚忍地活着,爱着,写着,留下几滴眼泪和一些笑声。 ——旷野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逝于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萧红小照 萧红与其生母姜玉兰合影 青年时代的萧红,芳华正茂。(1931年摄于北京) 萧红与萧军(1934年摄于哈尔滨) 萧军,著名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辽宁义县人。生于1907年7月3日。18岁到吉林军阀部队当兵,后又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友人在吉林筹组抗日义勇军,事败,去哈尔滨,以三郎笔名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抗日活动。 1932年与萧红结识相爱。1933年10月,与萧红所著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出版。1934年夏秘密逃出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东北,与萧红同去青岛。同年10月到上海。由于鲁迅的帮助和扶持,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作品较早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情景,成为他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江上》和《羊》。1936~1955年完成长篇小说《第三代》(1955年曾以《过去的年代》为名出版)。小说展现了自清末至九一八,东北从农村到城市的广阔的生活和各阶层的复杂斗争 ,显示一种史诗性的雄浑、沉毅和庄严。 抗日战争开始后,辗转数地,1940年再次到延安从事鲁迅研究和文学教学、文艺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1947年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和主编《文化报》,1948年冬因《文化报》的宣传工作 ,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置。后去煤矿深入生活,创作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51年到北京从事文物研究和戏曲研究工作。1978年后,《文化报》事件得到平反,萧军重新活跃于文坛,陆续 有通俗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及《萧军近作》等作品出版。1980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1988年6月22日于北京去世。 与萧军在上海(1934年) 在鲁迅先生墓侧---1937年春摄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左起:许广平、萧红、萧军。前立者:海婴。 与众友在西安,左起:赛克、田间、聂绀弩、萧红、端木,后排丁玲。(1938年摄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萧红与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红在香港(约1940年) 萧红去世后,葬于香港九龙浅水湾,新中国成立后迁移至广州城郊公墓。 萧红手迹 萧红故居的萧红石雕像 那边清溪唱着 这边树叶绿了 姑娘呵 春天来了 去年在北平 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 今年我的命运 比青杏还酸 ——萧红 萧红作品: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生死场 中短篇小说 牛车上 小城三月 手 散文 一:从《跋涉》到《商市街》 小黑狗 欧罗巴旅馆 雪天 他去追求职业 家庭教师 来客 提篮者 饿 搬家 最末的一块木柈 黑“列巴”和白盐 度日 飞雪 他的上唇挂霜了 当铺 借 买皮帽 广告员的梦想 新识 “牵牛房” 十元钞票 同命运的小鱼 几个欢快的日子 女教师 春意挂上了树梢 小偷、车夫和老头 公园 夏夜 家庭教师是强盗 册子 剧团 白面孔 又是冬天 门前的黑影 决意 一个南方的姑娘 生人 又是春天 患病 十三天 拍卖家具 最后的一个星期 二:从《桥》到《回忆鲁迅先生》 小六 烦扰的一日 过夜 破落之街 蹲在洋车上 初冬 三个无聊人 家族以外的人 孤独的生活 索非亚的愁苦 一条铁路的完成 放火者 长安寺 鲁迅先生记 牙粉医病法 滑竿 林小二 回忆鲁迅先生 三:集外之作 中秋节 镀金的学说 祖父死了的时候 女子装饰的心理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感情的碎片 两个朋友 来信 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在东京 火线外(二章) 一九二九底愚昧 《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 无题 记鹿地夫妇 我之读世界语 花狗 茶食店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骨架与灵魂 四:书简 致萧军第1-29封信 第30-42封信 致黄源 九一八致弟弟书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致许先生 致白朗 致华岗六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