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币以及银圆的购买力资料

 蜃海 2014-09-09

  


最基本的一个国际货币汇率对比—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的货币比值大概是: 
1英镑=5美元=6.2两白银(9银圆)=25法郎=10卢布=7日圆 
(也就是1艘无畏舰的价格大概为1000万银圆) 



法币购买力资料 


    1935年中国银价大涨,经济日益恶化。11月3日,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宣布改革,从次日起中国只有三大银行的钞票,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钞票才是惟一的法币,不论个人还是企业,限3个月内将白银兑换成法币。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法币发行总额还不过14亿余元,在八年抗战期间,guo民党政府利用法币不断扩大发行量来垄断全国经济,搜刮人民财富,加上国土大幅度沦陷,税收骤减,一切军政费开支,惟依赖发行钞票。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已达到5569亿元,为抗战初期的360倍。 

    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作家默尔·米勒说:“他们全都是贼,他们从我们送的38亿美元中偷去了7.5亿美元,他们把钱投在圣保罗的房地产中,有些就投在纽约这里…”(美国总统对中国美援的看法,其中的他们指宋子文等四大家族成员)而法币的购买力,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一头耕牛或两头黄牛,1938年值一头黄牛,1939 年值一头猪,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一只鸡,1945年值鸡蛋2个,1946年值肥皂六分之一块,1947 年值煤球1个,1948年5月值大米0.002416两(每斤16两),1949年5月值大米0.000000000185两,即一粒 米的千万分之二点五。 


根据《大众晚报》1947年7月30日的资料,在不同的年代100元法币能够买到: 

    1937年两头大牛,1938年一头大牛一头小牛,1939年一头大牛,1940年一头小牛,1941年一头猪,1942年一条火腿,1943年一只母鸡,1944年半只母鸡,1945年一条鱼,1946年一个蛋,1947年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条,1948年4粒大米。 

1946年按法币计算的最低生活费 

  1946年2月20日,guo民党控制的报纸《前线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认为当时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为法币15万6000元(购买力大约合抗战前法币50元,今人民币1500元)。 

  当时计算出这个最低生活费的根据是:每月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消耗大米1石2斗价2万元,煤球4担2万元,柴一担3000元,油10市斤5000元,蔬菜和副食品每天1500元、每月4万5000元,车力(交通费)每月3万3000元,房租、医疗费等3万元,共计法币15万6000元。 

  1946年初,法币1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而1946年夏季,法币2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1941年行政院在社会学、经济学专家主持下,根据社会调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务员日用品消费量”,也就是包括文化人在内的一个典型“当成年人”每月日常生活费用标准,包括五大类、29项。 

  西南联大的学者们按照这个公认的标准,结合昆明地区1941`年10月的物价,计算得出了“昆明市生活费指数”,也就是每个“当成年人”每月的生活消费量,如下: 

   

(一)食物类 

  1、米—中等白米,2市斗(32斤)每斗12元5角5分,合每斤7角8分,计25元1角; 

  2、面粉—2斤半,每斤2元2角6分,计5元6角5分; 

  3、猪肉—五花肉,5市斤,每斤4元2角4分,计21元2角;  

  4、猪油—板油,1斤半,每斤6元3角3分,计9元5角; 

  5、鸡蛋—中等大小9个,每个2角7分,计2元4角3分; 

  6、食盐—0.8市斤,每斤2元1分,计1元6角1分; 

  7、白糖—半斤,每斤8元5角2分,计4元2角6分; 

  8、酱油—1斤半,每斤1元4角5分,计2元1角8分; 

  9、豆腐—10斤,每斤8角4分,计8元4角; 

  10、蔬菜—20斤,5种主要菜价平均每斤1元5角7分,计31元4角; 

  以上食物类消费值合计111元7角3分。 

   

(二)衣着类 

  11、阴丹士林布—国产美亭牌1尺,每尺2元6角8分; 

  12、白土布—中等1尺,每尺1元9角7分; 

  13、冲哔叽—国产梨花牌1尺,每尺9元9角2分; 

  14、布鞋—两月买一双,每双29元7角8分,计14元8角9分; 

  15、皮鞋—20个月买一双,每双86元6角7分,计4元3角3分;  

  16、线袜—中等国货两月买一双,每双4元,合2元; 

  以上衣着类消费合计35元7角9分。 

   

(三)房租类 

  17、居住面积—每人半方丈,合5平米,每平米4元6角7分, 

  房租(每人)合23元3角4分。  

   

(四)燃料类 

  18、柴(烧火用)—70斤,每斤2角,计14元; 

  19、菜油(点灯用)—1斤半,每斤3元3角9分,计5元9分;  

  以上燃料类消费合计19元9分。 

   

(五)杂项 

  20、自来水—12挑(0.72吨)每挑9角6分,计11元5角2分; 

  21、肥皂—金钟牌半块,每块8角,计4角; 

  22、毛巾—100天一条,每条4元7角2分,计1元4角2分; 

  23、牙膏—三星牌,100天一支,每支2元8角2分,计8角5分; 

  24、茶叶—绿茶0.1斤,每斤12元5角7分,计1元2角6分; 

  25、车资—30公里,每公里2元3角3分,计69元9角; 

  26、沐浴—盆塘2次,每次3元6角7分,计7元3角4分; 

  27、理发—2次,每次4元2角2分,计8元4角4分; 

  28、洗衣—12套,每套2元4角4分,计29元2角8分; 

  以上杂项消费值合计 130元4角1分。 


(六)其他 

  29、医药费、文化教育费等(加15%)计48元5分。 

  

    由此得出一个“等成年人”每月平均消费值—法币368元4角1分。相当于抗战前夕银圆12.5圆的购买力,或一个普通工人的最低薪金。这就是1941年10月昆明市生活程度的平均费用,由于物价 飞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上升。 


    西南联大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作了《昆明教授家庭最低生活费的估计》指出:战前五口之家每月最低生活费为50圆(仅仅相当于战前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助教月薪的一半,而当时大学教授、副教授 
月薪平均350圆),也就是说,每人平均最低生活费为12圆5角。按这样的最低标准,参照昆明市场物价实际情况,则1942年11月知识阶层一个家庭的最低生活费,应该为7千5百元。 


  这样的普通五口之家最低生活水准究竟如何呢?让我提供一个具体的形象。 

  伙食:每人每天吃1斤米饭(偶尔面食)0.7斤青菜,0.3斤豆腐,大约2两猪肉、半两油( 每月5斤猪肉、1斤半猪油),三天一个鸡蛋。每月一两茶叶,半斤白糖。  


  穿着:每年买一套内衣*和两件外衣,每两月买一双布鞋和一双袜子,每20个月买一双鞋。100天买一条毛巾和一支牙膏,两个月一块肥皂,每月洗澡两次、理发两次、洗衣服十二套。 


  居住条件:每人5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两人或三人合住一间),照明没有电灯而用暗淡的菜油灯,每夜点半两菜油;做饭和取暖不用煤炉而用烟熏火燎的炭炉,每天2斤多木炭。 


  好在当时子女的学费并不贵,有的可以减免。此外每月可以买一本普通的图书,一些必需的纸张文具。或者伤风感冒时服用一点便宜的药片… 

  在日常费用里,没有计入维修住所的钱、没有置办家具桌椅书柜的钱、没有大病住院的钱、没有全家星期天进剧场看戏看电影的钱、没有妇女化妆品的钱、没有下饭馆聚会的钱、没有春秋远足(旅行)的钱、没有水果点心零食的钱、没有给儿女买玩具皮球的钱、没有节日请客送礼的钱、没有过生日买蛋糕的钱、甚至没有逛公园玩游戏的钱!… 


  但是,每月要维持这样的基本消费,在1941年10月必需有1千8百元(每人368元);短短一年之后,由于物价飞涨四倍,到1942年11月则必需有7千5百元。 而同期西南联大教授的薪金如何?1941年10月平均6百多元,为最低生活水准的三分之一; 到1942年11月更不足1千4百元,仅为最低生活水准的五分之一了。这就是教授们不得不面对的冷酷现实。 
 


抗日战争期间,重庆(陪都)大学教师及一般职员和产业工人,每月的货币收入及实际收入( 

合战前银圆)如下表: 

  大学教师(平均)  产业工人(平均) 一般职员(平均) 

   月薪收入 合战前银圆  工资收入 合战前银圆 工资收入 合战前银圆 

  1936  242圆 23.3圆  19圆  

  1937 225元  212圆  24.0元  22.6圆 20元 18.9圆  

  1938 212  176.7 41 34.2 32 26.7 

  1939 257  130.5 52 26.3 60 30.5 

  1940 375  61.8 100 1*  138 22.7 

  1941 837  42.5 233 11.8  317 16.1 

  1942 1038  22.7 436 9.6  594 13.0 

  1943 2826  23.9  1064 9.0  1492 12.6  

  1944 4588  19.6  3854 16.5  5500 23.5  


银圆的购买力资料1: 

    20世纪头30年以银圆为本币(1根金条为10两,1两黄金相当于大约100银圆,1银圆大约等于 0.7两白银) 从1912年到1936年24年间,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升降平缓、浮动不算大。 
蔡元培和鲁迅所活动的时代,主要在这24年之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银圆,而不是后来的纸币;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银圆时代”。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20年代初,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币或兑换券)信誉不佳,还并未成为正宗。 

  20世纪头30年(1900-1930),以银圆为本币(银本位)的币值是比较坚挺的,没有此后40年代guo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那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因此可以对银圆的实际购买力有相对稳定的描写。 

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今人民币3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911-20年间,上海的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30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一块钱”大约折合20 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45-5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60—70元。 

1920-1926年间,在上海的大米价格为每市石(160市斤)9.5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 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这时期“一块钱 ”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4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48—55元。 

1927-1936年间,在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60市斤)10.2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6分多钱;1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3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36—40元。 

而当时在北京(北平)的物价普遍比上海低些。例如1934-36年北平市1银圆可以买8斤好猪肉 ,或买两丈(6米)“蓝士林”布… 

1934—35年间(法币改革前夕)的银圆为“基准银圆”;1955—56年间新人民币为“基准人民币”。 

根据一系列史料考证和研究成果,我有充分把握指出—“基准银圆”1圆 =“基准人民币”3元 

以此两者为基本坐标,可以计算出历年银圆与人民币购买力的比值。详尽论证请参看拙作《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以及《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皆文汇出版社印行) 

举些形象的实例: 

20年代30年代在北京,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客西菜 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钱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钱可以买2-3张入场券。至于精神 
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钱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优惠价5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当然,各种物价涨落并不是同步(按照同一比例)的。 



货币购买力有复杂的计算方法,兹不详述。这种算法有问题,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银元购买力比较低,但在内陆落后地区3-4块银元能够买一垧地,相当于3亩,一个人命价常常是一个银元。如果以 
55—56年间新人民币为“基准人民币”,人民币也是一个银元,当时就是根据银元的购买力确定人民币一元的价值的,而且由于纸币容易携带,所以在落后地区民间纸币兑换一个银元还不是非常愿意。 



1911-20年间,上海1银圆可以买 30斤大米,可以买8斤猪肉,即3.75斤大米就可换1斤猪肉;1920-1926年间,在上海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可以买7斤猪肉,即2斤半多一点大米就可换一斤猪肉,如果这样的话猪肉岂不是太便宜了?在畜牧业再发达的国家也没有这样的比价。 


wen革时期白面一毛八分五,机米一毛四分七,大枣两毛七,小枣三毛六,(市斤)*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一月工资是8个大洋。 

现在要管几百元这种算法有问题,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银元购买力比较低,但在内陆落后地区3-4块银元能够买一垧地,相当于3亩,一个人命价常常是一个银元。如果以55—56年间新人民币为“基准人民币”,人民币也是一个银元,当时就是根据银元的购买力确定人民币一元的价值的,而且由于纸币容易携带,所以在落后地区民间纸币兑换一个银元还不是非常愿意。 


银圆的购买力资料2: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 
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 
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一块银圆(或国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概念。 


〔附注〕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龙先生看到我关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以后,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中,记录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价。当时北京的猪肉价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圆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圆3角; 


  那时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现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约合新秤1斤2两。 

  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圆7角,合每斤(新秤)约1角银洋; 

  1916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3圆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银洋。 

由此可以计算出— 

  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说明;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还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其实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教授的实际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当26000斤 
猪肉的钱去购买图书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 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 
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