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中国军队和苏联军队都在步兵师装备一种笨拙的160毫米牵引迫击炮,口径几乎跟军属的152毫米加榴炮一样,但装药威力更大。完全机械化的苏联军队仍然固执的使用大口径迫击炮,跟他们的卫国战争经验有关,柏林和布达佩斯等战役都表明,大口径迫击炮因为装药量大,打击坚固工事的时候很有优势;因为末弹道近似垂直,打击暴露步兵的杀伤半径也比同口径加榴炮大得多。时间到了60年代,苏军日益感觉老旧的160毫米牵引已经不适应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要求,但是苏军仍然死抱老观念,他们认为重型迫击炮在打击驻垒地域、高落差地形和复杂防御阵地时很有用,其高高的弹道,完全不需要考虑前方山头或建筑物的遮蔽角,只要前线观察所给出坐标,照着打就行,而远程加农炮的仰角很小,作战中需要小心的确认遮蔽角,防止炮弹飞不过山头。苏联红军就认准了大口径迫击炮,甚至不惜全新研制一种超大型自行迫击炮,用于集团军进攻作战时的首次火力突击,重点打击坚固堡垒和永备工事。 1967年,苏联彼尔姆设计局开始研制240毫米自行迫击炮,该迫击炮武器系统型号为2S4式,俄语型号为2С4式,绰号“郁金香”(Тюльпан),很好听,很温馨的名字,完全不像一个拆迁专业户。火炮的型号为2B8(2Б8),研制进度很快,1969年开始靶场鉴定,1971年设计定型,197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该炮用来替换M43/53式160毫米(也就是我军的56式160毫米牵引迫击炮)和240毫米重型牵引迫击炮。该炮是目前世界上现役口径最大的自行迫击炮,通常由前线指挥部或最高指挥官直接掌握,主要装备集团军下属的独立重迫击炮旅,每个旅下辖2个重迫击炮营,每个营配备12门。该炮总建造数量大约400门,截至目前在俄军仍有装备。 该炮射程远,威力大,配有自动输弹机,相对于其庞大口径,射速比较快。经常在特殊的城市战中被使用,例如车臣战争中,这种重迫击炮就被俄军用于轰击叛军据守的城镇据点和坚固工事,号称一发炮弹拆一座楼。另外该炮还有少量出口,例如前民主德国,捷克,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国有少量装备。 该炮能够使用原240毫米牵引迫击炮的炮弹,并具有相同的弹道特征。采用尾装填。除炮尾与座钣相连外,还有液压悬臂将身管与座钣固定连在一起。该炮配备Ф86-4式杀伤爆破榴弹,以及摧毁城市建筑物的混凝土破坏弹,也能发射核炮弹(当量2000吨级)或沙林化学弹。除少量弹药装在火炮上外,另备有弹药补给车,使用一个小型吊臂来上弹。滑膛身管的240毫米自行迫击炮最大射程9500米,最小射程800米,实际射程大约7000米(与我军装备的107毫米火箭炮相当),高低射界45~85度,左右射界8度,最大射速3发/分钟(这是爆发射速,实际射速不可能达到)。炮弹重130公斤,战斗部装药31公斤。这个弹丸重量,很多人看了没有直观概念,这样对比,我军的主力大口径炮——83式152毫米牵引加榴炮的炮弹重量为43公斤,只有240毫米迫击炮弹丸重量的三分之一,正是超重型的炮弹,才使得该炮比较适合城市作战中破坏严密防护建筑物等坚固结构目标。 该炮全重25吨,安装有518马力柴油机引擎,采用PM3装甲布雷车底盘,但作了多处改进。例如把原来的7个托带轮减为6个,取消了原有的布雷装置。座钣装在车体尾部,发射时将座钣放置在地面上,轧制轻装甲能防御炮弹破片和轻武器射击。行军时炮身与座钣搁置于车体上,战斗状态则自动放在地面射击。公路最大行驶速度6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500公里。乘员7~10名。 为延长240毫米重型迫击炮的寿命和使用效能,苏军在1983年推出了240毫米1K113式激光制导炮弹,全系统包括3Ф5式激光制导炮弹,1Д15激光指示器,1Д20测距仪,1Ф35К和1А35И同步器,Р-107М/Р-108М/ТА-57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该制导炮弹系统使用半主动动激光制导原理,已经装备于俄罗斯武装部队。它的弹道修正系统比较独特:在炮弹距离目标400米处才开始启动。炮弹头部多个微型火箭发动机按控制信号分别点火,对飞行中的弹丸进行修正,并将弹头导向激光束指向的目标,精度可达10米,在最大射程上的最大偏差小于23米(精度相当低下)。这种激光制导炮弹,苏联解体后也曾向中国推销过,被解放军鄙视了以后,就没了下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