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长治古村落】漳水出焉:爱她就让她走得更远

 秦小文 2014-09-10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长子县的历史一如浊漳南源的那条河流,以“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为源头,静静地一路流来……最后,它流到我们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日渐喧嚣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记者顺浊漳河南源而上,寻访那个瘦小但却绵长的源头,还有那个人烟渐渐稀少的村庄。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浊漳河两岸的浪花绚丽夺目,身穿羊皮袄的慕容永须发似箭,他执剑长啸——前秦的江山应声倒下……和浊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发鸠山下灵湫庙。

  虔诚的寻访

  浊漳南源,鸿蒙远影

  灵湫庙正殿木刻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绿,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谓之“漳源泻碧”。《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里指的正是发源于发鸠山东麓的浊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脚下涌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绿,闪烁着文明的光华直奔山外,一路千回百折,喷珠泻玉,且水流汩汩有声,仿佛天音,加上发鸠山苍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岭叠嶂,列峰如屏,可谓是漳源泻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泻碧”不仅风景迷人,其山水间的更是埋藏着上党文化的根脉和神话传奇的鸿蒙远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不而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因此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不知什么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赵佶敕封为“灵湫庙”。这一典故有灵湫庙碑文为证:“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对于精卫填海的神话,陶渊明、岑参、韩愈等历代文人志士,屡有诗文咏赞。“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浊漳河堪称上党文明的母亲河,其分支经纬交错、源头众多,像一张铺陈在上党大地的巨网,分隔着山岭沟壑,平畴绿野。

  失落的村庄

  枯藤老树,写意荒凉

  漳河两岸的村庄如珍珠一般,散落于山野林地,越是远离尘嚣,才使得它更显得幽静和神秘——它们在青山绿水之间,散发着远古文化的神采和风韵,它们有干净清澈的风景,有古香古色的沧桑,仿佛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砖房,各种古旧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没在村口的羊群,这一切都随着日头在山间的起起落落,千年仿佛一瞬。

  这条河流孕育了长子的远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刹法兴寺、崇庆寺,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证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于战争遗址、关隘城堡,更是纷纭繁呈,斑斑驳驳,凝聚着长子人的情感,散发着浓郁的文化之香。《羊头山新记》记载: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年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之源也。羊头山神指神农也。同样是位列远古圣人的尧之封他的长子朱于丹地,长子由此得县名。……就在这久远而且厚重的历史背景下,世事几番变迁,沧海几度桑田,仿佛只有源头涌出说清泉,带着清澈,带着绵延,带着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时光如何流转,但长子的山河却依然烟雨弥漫,云雾缭绕。《管子·水地篇》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今天,浊漳河源头的村庄却安静得近乎苍凉,只有枯藤老树和旧舍残墙隐喻着就昔日的热闹。站在这个小村庄里,总能听见一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什么……

 

浊漳河南源与丹河交汇处。

  不忍的记录

  涓涓细流,越来越瘦

  河流消亡了,其文化生命也就随之而亡。换句话说,文明消亡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生态持续恶化的河流,因此,面对地域文化的母亲河,谁也不能忘恩负义。

  和浊漳河毗邻的丹河,已是神奇化为腐朽,断流的河道脏得不成模样。河流的文明带来了繁盛的城市,可居于城市的人们却只能在回忆里找寻河流的影子,这是城市的悲哀,还是河流的悲哀 ?《史记》中也有“川竭国亡”的记载:“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体基础。《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故事难道不是某种警示的隐喻吗?

  浊漳河的源头,正是长子地域文化的母亲河,尽管现在看来它依然清澈,但也是弱不禁风,越来越瘦。然而,在这瘦小的源头流到申村时,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时而烟波浩渺,一望无垠;时而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看不尽的波光潋滟,读不完的山色空蒙,听不厌的水哗风吟,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看起来,浊漳河源头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她孕育了文明,但没有被遗忘和遗弃。她在申村被当现代长子人重塑,这是对地域文化的呵护,在环境保护之外,也被赋予了更多文明的内涵。

  岸边的祈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彩陶上的水波饰纹是古人对于自然的抽象再现,再现的自然已不是自然,而是思维的创造,表明河流的文化生命已经形成。几千年的长子历史很远很长,但有谁知道,久远厚重的文明,正是从浊漳河南源的泉水旁起步的?

  长子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崇庆寺彩塑风华绝代,法兴寺燃灯塔堪称国宝……还有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木化石群,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群落的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浊漳河南源的晋义村发掘出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有豆、簋、爵、觚鬲、鼎等器物,其中一鼎内有铭文六行共四十三字,内容主要记述婚嫁赏赐之事,铭文书体清劲秀丽,笔道织细规整,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

  用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长子境内的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勾勒出一个山川秀丽、空气清新、碧水蓝天、景色宜人的自然长子,也描绘出了一个文物众多、国宝荟萃、底蕴丰厚、神采飞扬的人文长子。

  河流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文明的源头所在。面对源头,我们需要学会爱,而对河流的爱,正是让她流得更清澈,走得更久远。如此,在源头的已然萧条的废墟之上,我虔诚地祈祷:把河流还给村庄,把两岸还给河流……(文/何晨 图/赵宏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长子县的历史一如浊漳南源的那条河流,以“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为源头,静静地一路流来……最后,它流到我们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日渐喧嚣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记者顺浊漳河南源而上,寻访那个瘦小但却绵长的源头,还有那个人烟渐渐稀少的村庄。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浊漳河两岸的浪花绚丽夺目,身穿羊皮袄的慕容永须发似箭,他执剑长啸——前秦的江山应声倒下……和浊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发鸠山下灵湫庙。

  虔诚的寻访

  浊漳南源,鸿蒙远影

  灵湫庙正殿木刻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绿,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谓之“漳源泻碧”。《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里指的正是发源于发鸠山东麓的浊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脚下涌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绿,闪烁着文明的光华直奔山外,一路千回百折,喷珠泻玉,且水流汩汩有声,仿佛天音,加上发鸠山苍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岭叠嶂,列峰如屏,可谓是漳源泻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泻碧”不仅风景迷人,其山水间的更是埋藏着上党文化的根脉和神话传奇的鸿蒙远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不而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因此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不知什么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赵佶敕封为“灵湫庙”。这一典故有灵湫庙碑文为证:“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对于精卫填海的神话,陶渊明、岑参、韩愈等历代文人志士,屡有诗文咏赞。“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浊漳河堪称上党文明的母亲河,其分支经纬交错、源头众多,像一张铺陈在上党大地的巨网,分隔着山岭沟壑,平畴绿野。

  失落的村庄

  枯藤老树,写意荒凉

  漳河两岸的村庄如珍珠一般,散落于山野林地,越是远离尘嚣,才使得它更显得幽静和神秘——它们在青山绿水之间,散发着远古文化的神采和风韵,它们有干净清澈的风景,有古香古色的沧桑,仿佛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砖房,各种古旧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没在村口的羊群,这一切都随着日头在山间的起起落落,千年仿佛一瞬。

  这条河流孕育了长子的远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刹法兴寺、崇庆寺,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证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于战争遗址、关隘城堡,更是纷纭繁呈,斑斑驳驳,凝聚着长子人的情感,散发着浓郁的文化之香。《羊头山新记》记载: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年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之源也。羊头山神指神农也。同样是位列远古圣人的尧之封他的长子朱于丹地,长子由此得县名。……就在这久远而且厚重的历史背景下,世事几番变迁,沧海几度桑田,仿佛只有源头涌出说清泉,带着清澈,带着绵延,带着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时光如何流转,但长子的山河却依然烟雨弥漫,云雾缭绕。《管子·水地篇》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今天,浊漳河源头的村庄却安静得近乎苍凉,只有枯藤老树和旧舍残墙隐喻着就昔日的热闹。站在这个小村庄里,总能听见一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什么……

 

浊漳河南源与丹河交汇处。

  不忍的记录

  涓涓细流,越来越瘦

  河流消亡了,其文化生命也就随之而亡。换句话说,文明消亡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生态持续恶化的河流,因此,面对地域文化的母亲河,谁也不能忘恩负义。

  和浊漳河毗邻的丹河,已是神奇化为腐朽,断流的河道脏得不成模样。河流的文明带来了繁盛的城市,可居于城市的人们却只能在回忆里找寻河流的影子,这是城市的悲哀,还是河流的悲哀 ?《史记》中也有“川竭国亡”的记载:“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体基础。《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故事难道不是某种警示的隐喻吗?

  浊漳河的源头,正是长子地域文化的母亲河,尽管现在看来它依然清澈,但也是弱不禁风,越来越瘦。然而,在这瘦小的源头流到申村时,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时而烟波浩渺,一望无垠;时而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看不尽的波光潋滟,读不完的山色空蒙,听不厌的水哗风吟,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看起来,浊漳河源头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她孕育了文明,但没有被遗忘和遗弃。她在申村被当现代长子人重塑,这是对地域文化的呵护,在环境保护之外,也被赋予了更多文明的内涵。

  岸边的祈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彩陶上的水波饰纹是古人对于自然的抽象再现,再现的自然已不是自然,而是思维的创造,表明河流的文化生命已经形成。几千年的长子历史很远很长,但有谁知道,久远厚重的文明,正是从浊漳河南源的泉水旁起步的?

  长子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崇庆寺彩塑风华绝代,法兴寺燃灯塔堪称国宝……还有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木化石群,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群落的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浊漳河南源的晋义村发掘出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有豆、簋、爵、觚鬲、鼎等器物,其中一鼎内有铭文六行共四十三字,内容主要记述婚嫁赏赐之事,铭文书体清劲秀丽,笔道织细规整,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

  用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长子境内的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勾勒出一个山川秀丽、空气清新、碧水蓝天、景色宜人的自然长子,也描绘出了一个文物众多、国宝荟萃、底蕴丰厚、神采飞扬的人文长子。

  河流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文明的源头所在。面对源头,我们需要学会爱,而对河流的爱,正是让她流得更清澈,走得更久远。如此,在源头的已然萧条的废墟之上,我虔诚地祈祷:把河流还给村庄,把两岸还给河流……(文/何晨 图/赵宏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长子县的历史一如浊漳南源的那条河流,以“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为源头,静静地一路流来……最后,它流到我们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日渐喧嚣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记者顺浊漳河南源而上,寻访那个瘦小但却绵长的源头,还有那个人烟渐渐稀少的村庄。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浊漳河两岸的浪花绚丽夺目,身穿羊皮袄的慕容永须发似箭,他执剑长啸——前秦的江山应声倒下……和浊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发鸠山下灵湫庙。

  虔诚的寻访

  浊漳南源,鸿蒙远影

  灵湫庙正殿木刻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绿,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谓之“漳源泻碧”。《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里指的正是发源于发鸠山东麓的浊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脚下涌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绿,闪烁着文明的光华直奔山外,一路千回百折,喷珠泻玉,且水流汩汩有声,仿佛天音,加上发鸠山苍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岭叠嶂,列峰如屏,可谓是漳源泻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泻碧”不仅风景迷人,其山水间的更是埋藏着上党文化的根脉和神话传奇的鸿蒙远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不而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因此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不知什么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赵佶敕封为“灵湫庙”。这一典故有灵湫庙碑文为证:“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对于精卫填海的神话,陶渊明、岑参、韩愈等历代文人志士,屡有诗文咏赞。“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浊漳河堪称上党文明的母亲河,其分支经纬交错、源头众多,像一张铺陈在上党大地的巨网,分隔着山岭沟壑,平畴绿野。

  失落的村庄

  枯藤老树,写意荒凉

  漳河两岸的村庄如珍珠一般,散落于山野林地,越是远离尘嚣,才使得它更显得幽静和神秘——它们在青山绿水之间,散发着远古文化的神采和风韵,它们有干净清澈的风景,有古香古色的沧桑,仿佛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砖房,各种古旧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没在村口的羊群,这一切都随着日头在山间的起起落落,千年仿佛一瞬。

  这条河流孕育了长子的远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刹法兴寺、崇庆寺,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证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于战争遗址、关隘城堡,更是纷纭繁呈,斑斑驳驳,凝聚着长子人的情感,散发着浓郁的文化之香。《羊头山新记》记载: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年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之源也。羊头山神指神农也。同样是位列远古圣人的尧之封他的长子朱于丹地,长子由此得县名。……就在这久远而且厚重的历史背景下,世事几番变迁,沧海几度桑田,仿佛只有源头涌出说清泉,带着清澈,带着绵延,带着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时光如何流转,但长子的山河却依然烟雨弥漫,云雾缭绕。《管子·水地篇》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今天,浊漳河源头的村庄却安静得近乎苍凉,只有枯藤老树和旧舍残墙隐喻着就昔日的热闹。站在这个小村庄里,总能听见一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什么……

 

浊漳河南源与丹河交汇处。

  不忍的记录

  涓涓细流,越来越瘦

  河流消亡了,其文化生命也就随之而亡。换句话说,文明消亡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生态持续恶化的河流,因此,面对地域文化的母亲河,谁也不能忘恩负义。

  和浊漳河毗邻的丹河,已是神奇化为腐朽,断流的河道脏得不成模样。河流的文明带来了繁盛的城市,可居于城市的人们却只能在回忆里找寻河流的影子,这是城市的悲哀,还是河流的悲哀 ?《史记》中也有“川竭国亡”的记载:“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体基础。《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故事难道不是某种警示的隐喻吗?

  浊漳河的源头,正是长子地域文化的母亲河,尽管现在看来它依然清澈,但也是弱不禁风,越来越瘦。然而,在这瘦小的源头流到申村时,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时而烟波浩渺,一望无垠;时而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看不尽的波光潋滟,读不完的山色空蒙,听不厌的水哗风吟,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看起来,浊漳河源头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她孕育了文明,但没有被遗忘和遗弃。她在申村被当现代长子人重塑,这是对地域文化的呵护,在环境保护之外,也被赋予了更多文明的内涵。

  岸边的祈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彩陶上的水波饰纹是古人对于自然的抽象再现,再现的自然已不是自然,而是思维的创造,表明河流的文化生命已经形成。几千年的长子历史很远很长,但有谁知道,久远厚重的文明,正是从浊漳河南源的泉水旁起步的?

  长子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崇庆寺彩塑风华绝代,法兴寺燃灯塔堪称国宝……还有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木化石群,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群落的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浊漳河南源的晋义村发掘出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有豆、簋、爵、觚鬲、鼎等器物,其中一鼎内有铭文六行共四十三字,内容主要记述婚嫁赏赐之事,铭文书体清劲秀丽,笔道织细规整,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

  用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长子境内的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勾勒出一个山川秀丽、空气清新、碧水蓝天、景色宜人的自然长子,也描绘出了一个文物众多、国宝荟萃、底蕴丰厚、神采飞扬的人文长子。

  河流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文明的源头所在。面对源头,我们需要学会爱,而对河流的爱,正是让她流得更清澈,走得更久远。如此,在源头的已然萧条的废墟之上,我虔诚地祈祷:把河流还给村庄,把两岸还给河流……(文/何晨 图/赵宏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长子县的历史一如浊漳南源的那条河流,以“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为源头,静静地一路流来……最后,它流到我们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日渐喧嚣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记者顺浊漳河南源而上,寻访那个瘦小但却绵长的源头,还有那个人烟渐渐稀少的村庄。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浊漳河两岸的浪花绚丽夺目,身穿羊皮袄的慕容永须发似箭,他执剑长啸——前秦的江山应声倒下……和浊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发鸠山下灵湫庙。

  虔诚的寻访

  浊漳南源,鸿蒙远影

  灵湫庙正殿木刻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绿,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谓之“漳源泻碧”。《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里指的正是发源于发鸠山东麓的浊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脚下涌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绿,闪烁着文明的光华直奔山外,一路千回百折,喷珠泻玉,且水流汩汩有声,仿佛天音,加上发鸠山苍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岭叠嶂,列峰如屏,可谓是漳源泻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泻碧”不仅风景迷人,其山水间的更是埋藏着上党文化的根脉和神话传奇的鸿蒙远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不而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因此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不知什么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赵佶敕封为“灵湫庙”。这一典故有灵湫庙碑文为证:“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对于精卫填海的神话,陶渊明、岑参、韩愈等历代文人志士,屡有诗文咏赞。“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浊漳河堪称上党文明的母亲河,其分支经纬交错、源头众多,像一张铺陈在上党大地的巨网,分隔着山岭沟壑,平畴绿野。

  失落的村庄

  枯藤老树,写意荒凉

  漳河两岸的村庄如珍珠一般,散落于山野林地,越是远离尘嚣,才使得它更显得幽静和神秘——它们在青山绿水之间,散发着远古文化的神采和风韵,它们有干净清澈的风景,有古香古色的沧桑,仿佛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砖房,各种古旧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没在村口的羊群,这一切都随着日头在山间的起起落落,千年仿佛一瞬。

  这条河流孕育了长子的远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刹法兴寺、崇庆寺,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证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于战争遗址、关隘城堡,更是纷纭繁呈,斑斑驳驳,凝聚着长子人的情感,散发着浓郁的文化之香。《羊头山新记》记载: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年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之源也。羊头山神指神农也。同样是位列远古圣人的尧之封他的长子朱于丹地,长子由此得县名。……就在这久远而且厚重的历史背景下,世事几番变迁,沧海几度桑田,仿佛只有源头涌出说清泉,带着清澈,带着绵延,带着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时光如何流转,但长子的山河却依然烟雨弥漫,云雾缭绕。《管子·水地篇》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今天,浊漳河源头的村庄却安静得近乎苍凉,只有枯藤老树和旧舍残墙隐喻着就昔日的热闹。站在这个小村庄里,总能听见一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什么……

 

浊漳河南源与丹河交汇处。

  不忍的记录

  涓涓细流,越来越瘦

  河流消亡了,其文化生命也就随之而亡。换句话说,文明消亡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生态持续恶化的河流,因此,面对地域文化的母亲河,谁也不能忘恩负义。

  和浊漳河毗邻的丹河,已是神奇化为腐朽,断流的河道脏得不成模样。河流的文明带来了繁盛的城市,可居于城市的人们却只能在回忆里找寻河流的影子,这是城市的悲哀,还是河流的悲哀 ?《史记》中也有“川竭国亡”的记载:“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体基础。《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故事难道不是某种警示的隐喻吗?

  浊漳河的源头,正是长子地域文化的母亲河,尽管现在看来它依然清澈,但也是弱不禁风,越来越瘦。然而,在这瘦小的源头流到申村时,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时而烟波浩渺,一望无垠;时而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看不尽的波光潋滟,读不完的山色空蒙,听不厌的水哗风吟,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看起来,浊漳河源头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她孕育了文明,但没有被遗忘和遗弃。她在申村被当现代长子人重塑,这是对地域文化的呵护,在环境保护之外,也被赋予了更多文明的内涵。

  岸边的祈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彩陶上的水波饰纹是古人对于自然的抽象再现,再现的自然已不是自然,而是思维的创造,表明河流的文化生命已经形成。几千年的长子历史很远很长,但有谁知道,久远厚重的文明,正是从浊漳河南源的泉水旁起步的?

  长子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崇庆寺彩塑风华绝代,法兴寺燃灯塔堪称国宝……还有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木化石群,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群落的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浊漳河南源的晋义村发掘出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有豆、簋、爵、觚鬲、鼎等器物,其中一鼎内有铭文六行共四十三字,内容主要记述婚嫁赏赐之事,铭文书体清劲秀丽,笔道织细规整,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

  用流动贯通永恒,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内涵。长子境内的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勾勒出一个山川秀丽、空气清新、碧水蓝天、景色宜人的自然长子,也描绘出了一个文物众多、国宝荟萃、底蕴丰厚、神采飞扬的人文长子。

  河流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文明的源头所在。面对源头,我们需要学会爱,而对河流的爱,正是让她流得更清澈,走得更久远。如此,在源头的已然萧条的废墟之上,我虔诚地祈祷:把河流还给村庄,把两岸还给河流……(文/何晨 图/赵宏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