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試論始祖微子的偉大人格與智慧

 临泉书屋 2014-09-12
      宋氏始祖微子的高風亮節,彪炳千秋。這不僅在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中單列《宋微子世家》篇,傳誦至今;而且在我國歷史上被歷代儒家奉為“五經”之壹的《尚書》中,也以《商書?微子》獨列篇章,闡述其言論及事跡。
  《尚書》是壹部記述上古時代的經史,在儒家“五經”中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字古奧難懂,且史料有限。所記述歷史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各代,其中單列人物篇章甚少;商壹代僅數人而已。但其中單列《微子》,可見古人對他的尊崇,非同尋常。
  其壹,憂國憂民,洞察明辨,為社稷鞠躬盡瘁、通權達變,而不愚忠愚義。
  據《尚書?微子》篇和《史記.宋微子世家》等記載:面對殷末之際,朝政混亂,綱紀敗壞,奸佞肆虐,民不聊生的局面,作為商殷王朝帝乙長子、受辛(即紂王)庶兄的微子,《史記》說:“微子數諫,紂不聽”,“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父師(即太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我祖底遂陳於上,我用沈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意思是說:太師、少師啊!我們殷國難道沒有辦法治理四方了嗎?我們的高祖成湯過去成就了許多偉大的功業;而今我們的國王卻沈湎於酒色之中,敗壞了高祖的優良傳統。殷國卿士百官多不遵守法典,經常為非作歹。對那些犯罪的,也不加以懲罰。人民受不了這些壓迫,視朝廷如仇敵,將要起來造反了。我們好比涉渡大水,茫無際涯,找不到渡口。殷國大概到了今天就要滅亡了。
  微子還說:“父師、少師!我其發出狂?吾家耄(讀mao)遜於荒?今爾無指告,予顛躋(讀ji),若之何其?。”意思是說:太師、少師啊!我將要回到我的封地了。我要裝扮成糊塗的老人,遁避於荒野之中。現在妳們不能指點我壹下麼,我的逃走是否陷於非義呢?妳們說該怎麽辦才好啊?
  從這些質詢和呼喊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始祖微子在國難當頭,憂國憂民,痛恨暴君,斥責奸佞,而不隨波逐流的赤子之情。而且,他後來既沒有象同時代的“三仁”之壹的箕子那樣,佯狂裝瘋被囚為奴;也沒有象比幹那樣,犯顏直諫被剖心而死。他並不懼怕為國殉難。他因屢諫不聽,也考慮過以身殉國;但是他最終還是遵循先王關於“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的古訓;明智地認為:不值得為壹個不仁不義的暴君做無謂犧牲。“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也就是說:始祖微子在得到太師與少師的首肯和指點後,選擇了遁避於封地,退守壹方,待時而動。微子還依“神器(即王位)可授他人,祭器必歸於長(即嫡長)”的古訓,他出走時帶走了宮中祭器。從而“留得青山在”,為國家、更為王族保存了根基和力量;並且秘藏並保全了宮廷之至寶——祭器;同時也為後來的東山再起——建立宋國,保存和積蓄了力量。
  其二,大智大勇,臨危不亂,為保族護民,延祚殷祀,建立了蓋世之功德。
  據《竹書紀年》和《史記?宋微子世家》等史料記載:公元前1051年(另說前1027年),正當武王攻克殷都,殷紂王朝面臨玉石俱焚、國破族亡之際;作為殷商王朝帝乙長子、紂王受辛庶兄的微子,臨危不亂不懼,以赴湯蹈火、不避刀斧加身的大智大勇;“持其祭器造於軍門”,主動去求見統勝利之師的—-周武王姬發,為殷王室求情;從而挽救了殷商王族。由於微子向周武王當面懇切提出:商殷先王無罪,其子民無罪;所以請求為殷商保留壹塊封地,作為祭祀先王和奉養殷商遺民的地方。鑒於他的大義凜然和誠懇有節的態度,且親獻殷商宮廷之祭器,更加上他仁德遠播的聲望;周武王當即采納了他的建議,敕封紂王受辛之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從而使面臨滅頂之災的殷商王族,不但獲得赦免,而且保留了封地,得以存續香火,延祚後世。微子也被保留其封地及爵位,並在朝政中繼續發揮作用。(對於《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關微子獻祭器於武王軍門之說,史家存有異議。如對“肉袒面縛”等情節,以為有“屈辱降服”和誇張之感,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但《史記》乃我國成書最早、流傳最廣的國之正史之壹,其所述歷史實難回避。且古人論史尊奉“大德不掩小瑕”之說。如史書記載:孔子乃父母“野合”而生;周遊列國曾窮途絕糧而被譏諷為“喪家之犬”;劉邦少年無賴,放蕩不羈;後在楚漢戰爭中其父和妻子曾被項羽抓獲後推於陣前欲斬,而劉邦卻見死不救;李世民曾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其兄太子建成及胞弟元吉,逼父李淵遜位等等。由於史家本著“不溢其美,不掩其瑕”的宗旨,乃成信史。尤其上古時代,史料十分缺乏,甚至靠采集傳說和神話作為史料。所以對古人保存和流傳的各種既有史料,宜以壹家之言相待之。且《史記》記述微子到武王軍門獻祭器,為王室求情,乃忍辱負重拯救王室於危亡之舉。其大功大德,不宜演沒。所以本文有選擇的采用了這段史料。特此說明)
  在後來周武王去世,成王繼位,周公攝政,管叔與蔡叔挾武庚發動叛亂,武庚在許多諸侯國的支持下乘機復國時,微子再次面臨謠言四起、局勢動蕩、兵禍頻仍的危局中。他又壹次臨危不亂,明斷是非,把握大局,受到周公及成王的高度評價。在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之後,周封微子代殷管理殷商之遺民和奉守殷商宗祀,國號“宋”,建都睢陽(今商丘市)。從此成為橫跨春秋戰國、曾壹度成為“五霸”之壹的宋國開國之君;並成為以國為姓的宋姓氏族之始祖。
  其三,推行仁政,體恤貧弱,力行節儉,為富民強國奠定深厚基礎。
  微子建立宋國之初,史書記載:他面臨的局面非常艱難。壹方面,當時殷商王族後裔,剛剛被周朝的武力所鎮壓,民怨沸騰,廢墟遍野,綱紀敗壞,是個爛攤子。另壹方面,壹些王族的遺老遺少,過去淩駕於萬民之上,過慣了腐化生活,屍位素餐,不思進取,使上層社會充滿著腐朽之氣。微子為重振綱紀,推行仁政,恢復生產和社會秩序。他壹方面率先垂範,力行節儉,做到“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雕鏤,宮室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以減輕國家和民眾負擔。另壹方面,他鼓勵農耕,開墾擴大耕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使國民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他還十分關心臣民兵士,體恤孤寡,經常訪貧問苦,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待遇。微子逝世前,仍以病弱之體,持祭器前往宗祠祭祀,祈禱祖宗庇佑後裔子孫和臣民兵士繁衍昌盛。從而為國家安定,國祚綿長,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使宋國在群雄爭霸、弱肉強食的春秋戰國時期,壹度成為春秋“五霸”之壹,屹立不倒七百余年。微子於周康王二十年(公元前987年)逝世。司馬遷在《史記》中高度評價說:“微子故能仁賢…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他又引用孔子的評價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縱覽宋國歷史,微子及其繼承者壹脈相承推行仁政,不僅貫穿在政治文化方面,在君位繼承和外交軍事等方面也有所體現。微子啟去世後,立其弟微仲衍繼位。在其後來的繼承人中,也不乏父不禪子而讓位於弟,嫡長不爭繼位而主動遜讓的事例。如宋湣公、宋宣公、宋穆公等,皆指定其弟或兄之子繼位。這在被史家斥之為“滅國三十六、弒君七十二”、為爭奪繼位骨肉相殘、不惜弒戮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尤其被史家褒貶不壹的宋襄公“泓水之戰”,由於他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仍堅持“君子不困人於危,不鼓不成列”的君子風範和信條,不願攻襲尚在半渡河中和尚未列好陣的楚軍,導致此戰失敗。雖史家評論多有“襄公迂腐”之說;但在縱橫捭闔、爾虞我詐、詭計叠出的戰國時代,亦有史家論及襄公此舉“不失為仁義之師”,雖敗猶榮。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評論說:“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儀,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曾有先哲說過:宋國後人之所以誕生了聖人孔子,這大概也是歷史之必然吧!
  綜上所述,始祖微子在殷商壹朝,為國理政憂國憂民,洞察明辨,且通權達變,進退有節。尤其在面臨國破族亡之際,敢於挺身而出,大義凜然,不避刀斧,赴湯蹈火,以大智大勇,大仁大義,拯救殷商王族於既傾;為保族護民,延祚殷祀,其大功大德,蓋世無比。在創立宋國政治文化經濟和宋姓氏族優良傳統的過程中,推行仁政,施行仁愛,以仁義治天下,贏民心;受到了古今先賢後哲以及晚輩後人的尊崇與愛戴,其高仁厚德,忠孝節義,光照環宇,流芳萬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