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事三疑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9-12

文学时空

文事三疑

阎纲 (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2日   16 版)

 

    有史以来,文学分为两大类:韵文和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文、史不分家,散文与说史水乳交融。随着传奇和话本的出现,散文分成虚构与非虚构两大类,虚构的散文称作小说等,非虚构的散文称作纪实文学等,包括自传体文学与报告文学等。我们今天所谓的散文,其实是非虚构的散文中纪实文学的一部分,或称狭义的散文。

 

    借此我也希望搞清楚直到现在仍被弄得混乱不堪的体裁定位:理应是纪实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而不是报告文学包括纪实文学和散文。报告文学是个筐,非虚构的文体尽量往里装,鼓鼓囊囊,成了体裁圈地,侵犯别人的主权。“鲁迅文学奖”只设报告文学奖助长了报告文学的圈地活动,要么“拉郎配”,要么都往一条道上挤,拥挤不堪。为什么只设“报告文学奖”而不设“纪实文学奖”呢?

 

 

    现在年度选集多,这是好事,人人心里一杆秤,但是个人化的、有个人风格特点的选集极缺。大路货的选法年年都有。有的选本言行不一,编者骗人说,评委们在上千部的大海里捞针,反复地遴选,如何认真负责。把戏揭穿后,说是书商们干的,天啦,可不能把“选权”交给书商,他们怎么来钱怎么选。

 

    现在的评奖不只一种,官方民间一齐上,很好,也希望在评奖过程中对读者和作者负责,一篇一篇地读,一本一本地选,不要远离文本,不要只委托给极个别评委定生死,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再给出血的人留一个……让大众在网上指着鼻子骂街。

 

 

    较之其他门类,受雇于人的报告文学运作起来好像“不差钱”,开个研讨会什么的一张支票即刻敲定。拉不到钱,谁给你开会,谁给你锦上添花写评论,写出评论谁给你发表?言及于此,我很替一般写作者着急,也为好货可能被埋没而心痛。

 

    有的研讨会实在不敢恭维。与会者读就读了,没读就没读,没读完就说没读完,不要装蒜;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去掉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不要见钱嘴软,为了眼前的什么而失掉自己宝贵的什么。

 

    (作者为作家,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著有《文坛徜徉录》《文学八年》《我吻女儿的前额》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