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 梅国强教授 今天我主要讲柴胡温胆汤在临床上能够用于哪些方面,运用规律如何。这里一共讲了六个问题。 1、枢机不利,痰热上扰清窍 我刚才讲到,痰热或湿热之邪随气机的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向上可以干扰清阳、干扰清窍,为什么说它向上干扰清窍呢,在中医学有关湿热、痰热的篇章里面都有论及,我这里结合伤寒论再加以剖析。手足少阳经脉皆上头,皆与耳、目等清窍有关,若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或者有湿热熏蒸于上,则头、目、耳这样一些清虚之地就无从清虚了。清虚之地一定要清虚啊!有的病人讲头脑不清醒,为什么会不清醒,当然有一部分病人不清醒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有的病人就是这个原因。清虚之地为痰热上扰,为胆火上炎,不能清虚,所以发生一些症状。况且手少阳三焦为水火气机游行出入之所,故少阳火郁,以致三焦水火运行失常,因为少阳三焦运行失常,水火气机也就运行失常,或者三焦为湿热所阻,则胆火郁积而发,手少阳三焦不利,水火气机不能正常的运行。那么胆火如何呢?胆火为相火,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翻开朱丹溪的《格致余论》,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做相火论,说相火寄生于肝肾二部,游行于胆、膀胱与三焦之间。现在三焦为湿热所阻,那么胆火能不能正常的舒展调达?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胆火就郁积而发,或者二者相互为病,同时有先后之分,有的是先有三焦湿热,而使胆火上扰;有的是先胆火内郁,而使三焦不利,产生湿热;有的是两者同时出现,或者二者互相为病以致湿热上蒸,热为湿阻,即此类病证之由来。这一类清窍不利的证候,是源于手足少阳功能失调,以至于清虚之地无从清虚所出现的证候,我这里举个例子,在处置方法上,这一类的方法也是很好的方法。 病案一 颜某,男,57岁,暴聋、耳鸣40天,经西医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右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耳虽然不是耳聋,但是听力也下降,受到一点影响,头部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右侧肢体活动较差,口黏而苦,舌质红,苔薄白滑腻。 耳聋,一般暴聋多属于实证,突然耳聋的,短时间里面耳聋的,多半是实证,但也有少数可能也是虚证,那么渐进性的耳聋有虚有实。此例起病突然,CT扫描结果是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大家不要以为CT扫描是西医的专利,这是现代科技的产品,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中医讲望闻问切,无奈何过去没有CT,医生的视力绝对达不到颅内,用CT扫描之后,可以把它当作望诊的延伸,望诊望不到,借助仪器来看到,可以当作是望诊的延伸。CT说明基底节区有瘀血,脑梗塞不是有瘀血吗?此实在其中,是实证,这一点足以证明有实邪存在。这个实邪是什么?瘀血。瘀血通过什么看到的?就是CT。当然从宏观望诊当中有些瘀血在外观上是很难被发现的。脉弦,舌苔薄白滑腻,质红,乃少阳风火兼挟痰热上扰之象,就是说既有少阳风火上扰,又有痰热随着少阳风火上扰,亦为实邪之佐证。起病何以突发呢?分析这个病情,考察他七年之前曾经患过一次脑梗塞,虽已临床治愈,当时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可以继续工作,也就没有再治疗,这是病后失调,病症一好就马上参加工作,疏于调养,况且到现在年近花甲,花甲之年,相火易动,这个在一部分病人当中,确是事实。朱丹溪讲:“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个病人呢,是火动,并非阴液不足。相火易动,三焦不和,痰湿内生,以致风火兼痰热上逆,血络受损,清窍壅滞,故为暴聋,清窍不利了,所以发生突然的耳聋,而右侧肢体活动较差,少阳和肝经都行于人身之侧,他一半的肢体活动较差,我只是针对这部分病人而言,不是说所有的半身活动较差都与少阳有关,如果要是这样讲法,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就没有办法解释了。为什么叫补阳还五,为什么不叫还六?他说人身的气血十成,你阻完了五成,所以就半身瘫痪,把这五成恢复了,病就好了,所以叫做补阳还五。那是另外一类病型,也是半身瘫痪,但就不能当作少阳的问题看待,各有不同。大家看看在经脉的走向上,《灵枢·经脉篇》讲胆足少阳之脉有一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而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而且还特别提到他的病症,“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所至为喉痹,耳聋,那就说明病人耳聋,与少阳经脉有关,与痰热上阻,损伤络脉以致瘀血有关。 那么这样分析病机就出来了,以上均可说明手足少阳与耳有生理联系,而病症之中均有耳聋之论述,综合其病机为:枢机不利,三焦失和,胆火挟痰热上犯清空,血络瘀滞,故治以和解枢机。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所以要和解枢机,清热化痰,活血通络,这个处方就是柴胡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磁石、全蝎、蜈蚣、土鳖。用蝎子、蜈蚣无非是既能驱风又能通络,还有一定的活血作用,那么配上了土鳖以后活血的作用就显著增加。加减法很简单,如果脘腹胀的,加枳实、厚朴。共服药3周,3周后除右耳偶尔轻度耳鸣以外,听力都已恢复,余症消失。当然这个病人不是太重的,腔隙性脑梗也有很重的,如果是很重的病人,你说三周把他治好,那就是乱吹。这个病人比较轻的,虽然比较轻,但病症明显,痛苦还是很多的,治疗的效果是很好的。如果是重病,想3周内达到这个效果是不可能的。 刚才讲到这个病人的舌质红,苔薄白滑腻,这是痰热或者湿热内阻一个明显的象征,在四诊当中,舌质舌苔的变化常常是比较稳定的,它最能反映脾胃以及内部所产生的湿热,反映胃气的强弱,有无湿热的阻碍,对这一点观察舌质舌苔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舌质舌苔的研究,我想大概到了清朝叶天士这个时代,已经达到一个里程碑,尽管现在我们还在研究,但是超过叶天士的很少,有时候我们临床用方,可能在某种条件下,就根据叶天士所讲的某一种舌质舌苔,就用某一个方,就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如一病人急性泌尿系感染,当时住院治疗。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恶寒,头痛,体温39℃左右,脉当然是数,而舌质舌苔,舌周边是红的,中心苔黄,略干。就根据这个舌质舌苔,当时我就放胆的用了一个凉膈散。下焦的病什么要用凉膈散?叶天士讲:四边舌红,中心或黄或白者,属于膈间热盛,急用凉膈散,清其无形之热。它不能用滋腻的药,这个病人发高烧就是用凉膈降散下来的,泌感的症状也随之缓解。再如另一个病人,头痛如破,恶寒,他是出差到云南的大山区里面,在那里就病了,送回到武汉,头痛的很厉害,低热,恶寒,舌苔白如积粉,在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说舌苔白如积粉,舌质四边是红的,这是湿热蕴伏膜原,我就根据这个舌质舌苔用了达原饮,这个病人的头痛用了好多的方子都没治好,就是用这个达原饮把他的头痛治好了。这是题外,我们说回来,无非为了说明舌质舌苔,特别是在外感病当中,内伤杂病也同样重要。而现在有些中医院、有些同志不大注意,把中医病历翻开,既没有舌质舌象的记载,又没有脉象的记载,这是不合理的,这个重要的东西是不可以丢的。 处方:柴 胡10g 黄 芩10g 法 夏10g 陈 皮10g 茯 苓10g 炙甘草6g 胆南星10g 石菖蒲10g 远 志10g 郁 金10g 磁 石10g 全 蝎10g 蜈 蚣2条 土 鳖10g 病案二 王某,女,66岁,眩晕一月,行走时肢体震颤,耳有闭塞感,听力下降,眼睑困顿,饮食一般,二便尚可,舌苔白而略厚,脉弦缓。这个病人的症状很简单,最大的痛苦就是走路的时候不行,一边走一边震颤,因为震颤所以不敢走路,没有人扶持的情况下,他怕跌跤,60多岁的人了,所以不敢走路了。拿着碗吃饭不能持久,抖,拿筷子刚开始几下可以,后来就不行了,抖的厉害,菜都抖掉了。这个病虽然不算重病,但是也很令人恼火,因为不能活动啊,不是不能走,而是心里的一种恐惧感,身体震颤,怕跌跤以后加重病情。 现在我们就根据这样一个病情,讨论有关的眩晕的问题。关于眩晕一证,一般有三大学说,三大学说里面《内经》占了两个,一是从虚论,这里选择了一段比较有代表性的,“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髓海嘛,故后世医家多从虚证立论,说“无虚不作眩”,这应该起始起于《内经》,一直到今天,从虚立论还是临床有效之法。如果真正是因为虚损,补虚当然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补虚方法也很多,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五脏六腑是哪一脏腑有虚,补法都不同,这是一大类。另外一个是从风立论的,这个就少一些,主要表现在《至真要大论》里面的病机十九条,其中讲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到了金元时期,刘河间对这一条大为提倡,认为眩晕之类的病证都是火热上炎引起的,不仅是大力提倡发展了这一学说,而且创制了一些有效的方药。同样也是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另辟奚径,独创新说,自己创立了一个学说,认为由于痰或痰火上扰可以引起眩晕,痰火上扰清窍,以致眩晕不宁,所以有人就把这个学说称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直到今天对于眩晕这一类的病,只要掌握这三方面,应该说思过其半矣。到了明代的张景岳,他是一个忠经派,是注解《内经》的一个名家,他除了著有《景岳全书》以外,还著了一本《类经》,将《内经》进行分类,他对于因风、因痰这两个派都有微词,就是批评的意见很多,特别是批评李东垣,说《内经》上没提过因痰而眩的,《内经》只有因虚而眩,因风而眩,况且因风而眩的很少,被刘河间夸大了,对于刘河间的夸大他也批评。我个人认为,在学说的发展道路上,常常是一波几折,况且有些问题在当时不一定是很清楚,后人可能更加清楚。这三种学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缺一不可,在目前的中医临床上这三者都是有用的,都是有效的,都是好方法,不要互相抵触,可以并存不悖,这更加符合临床的需要。 由此可见,此例眩晕、耳鸣当属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和,风痰上扰,兼瘀血阻滞,像这一类的病证中,完全没有瘀血的很少。但是要说有瘀血,又很难拿出瘀血的证据,是哪个地方有瘀斑?还是有青筋暴露?或是其他什么瘀血的象征?这个在宏观上不太容易看出来。今天上午查房的时候就有同事提出来,你说有瘀,这个瘀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病久入络”,病程过久,这个病邪就影响血液和脉络,影响的结果就是形成瘀血。如果说这个瘀血从宏观上就可以被你发现,那么叶天士何必有病久入络这个结论呢?看都看出来了,有瘀血就是有瘀血,久也是有瘀血,不久也还是有瘀血。那是因为叶天士从临床上体会到了,病久的人从四诊上很难发现他有瘀血的象征,而用了活血化淤的药,确实提高了疗效,所以他得出了病久入络的结论。我说这个病人有瘀血,主要就是根据这个思想。 上面那些症状不多,也没有什么瘀血象征,就是根据他病久,络脉不通,所以就采用了这个柴胡温胆汤的方法,开了7剂。服3剂之后,眩晕好转,她很高兴,说眩晕好多了,只是耳鸣有反复,有时候轻了,有时候重了,特别讲到睡觉的时候,如果睡着了她就不晕了,起床下来活动一下以后也不晕了,就是刚刚要睡下去的时候头晕,那一阵儿晕,早上要起来,从床上起来穿衣服的时候,她就很晕。在二诊的时候,我就考虑到刚刚起床、刚刚卧下去,或者刚刚坐下去,由坐位刚刚起来,在这个时候头晕,就有点象《伤寒论》第67条讲的苓桂术甘汤“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起则头眩是表明体位有改变,最简单的就是说,由坐位站起来头晕,那么起床算不算起?由站立位去睡觉,那么睡下来就晕,我认为这都属于起则头眩的范畴。前面的痰热有所缓解,热轻之后,可能湿邪或者水饮还存在,所以我就给她换方了,不再继续用柴胡温胆汤,而是用的柴胡苓桂术甘汤,所以复用经方便是新法啊﹗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这两个方子合并,就完全是新方,其实与温胆汤合用也是新方法。改用这个方法收效还是比较好,吃药不到一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处方一:柴 胡10g 黄 芩10g 法 夏10g 陈 皮10g 茯 苓30g 竹 茹10g 枳 实15g 僵 蚕10g 蝉 衣10g 胆南星10g 莱菔子10g 钩 藤30g 全 蝎10g 金刚藤30g 处方二:柴 胡10g 黄 芩10g 法 夏10g 太子参10g 茯 苓30g 桂 枝10g 焦 术10g 炙甘草6g 全 蝎10g 蜈 蚣2条 莱菔子10g 钩 藤30g 土 鳖10g 2、枢机不利,痰热上犯心窍 《灵枢·经脉篇》讲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这就说明手少阳三焦的经脉直接络于心包,网络在心包上,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手厥阴心包和手少阳三焦经是互为网络,而且为表里关系。另外在《灵枢·经别篇》讲“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这条经脉一直达到心,足少阳的别脉不仅是上肝,而且贯心以挟咽,可见手足少阳之脉与心或心包有密切的联系。若少阳枢机不利,不论是手少阳,还是足少阳,胆火上炎也好,或三焦湿热或痰热上犯,扰乱心窍,而有心或心包的病情,如心神不安等,自在情理之中,临床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病案三 张某,女,22岁,精神失常5年,久治不愈,以至形体高度肥胖,她不是一贯肥胖,而是得了精神病以后慢慢的胖起来,高度肥胖。来诊的时候已经患病5年,此时症状主要是精神沉寂,或少言寡语,或者独坐,呓语呢喃,一个人在那里叽里呱拉不知讲什么,总在讲,或哭笑无常,妄言、妄听、妄想,饮食倍增,若有所动则行为怪异,演员都不一定能演出她那种动作来,有时语言清楚,有时候语言错乱,但毕竟是清楚的时候少,词不达意。脉沉缓,舌苔白薄。一直在西医精神科看病,用药不详,大概用的也就是比较强烈的抗忧郁的这一类药,但病情始终如故,5年来西药未断,她这个病情呢,原来是狂躁,现在虽然不狂躁了,但5年来病情没有缓解。 上述病情显见是风木疏泻失常,胆气不主决断。把前面的症状拿来看,风木是疏泄失常,不用再一个个的解释。胆本来是主决断的,现在胆气为什么不主决断呢,就是因为痰热阻闭的关系。久病而形体肥胖,多食少动,则痰热内生,挟木火之气,上犯心窍,扰乱心神。这一点应该是很明确的,她长得很胖,食量很大,吃的很多,又很少动,所以体型越来越胖。这个病机呢,我作了如上的分析,于是就用了柴胡温胆汤,不过这个加减的药里面有胆南星、白芥子、莱菔子、大黄。为什么呢?因为她大便干结,有时候一周都不解大便。开始用大黄量是8g,在武汉那个地方多数人对大黄的耐受性不强,用8g很多病人就会拉肚子,一天就好几次。但她用8g简直一点作用都没有,逐渐加到15g,才有一天一次大便,成形的。郁金、土鳖,显然是为了活血,道理就是5年的病情,就是根据这一点,病久入络,络脉有瘀血;茯苓、陈皮,若痰多苔厚的,她苔有时薄有时厚,苔厚的时候就加竹茹、枳实;若大便已经通调了,就去掉大黄加桃仁;如果胃痛,就加玄胡、川楝。 断续治疗三月余,共服药64剂,病情逐步好转,思维慢慢清晰,幻觉等症状消失,语言表达恰当,能够和她的母亲交流感受,偶尔还有心烦。以后这个舌苔变薄了,原有的症状逐渐改善了,到了这个程度,还继续用柴胡温胆汤?你说她痰在何方呢?除了她长的胖以外就没有别的解释了。所以后来我就换成了柴胡加龙牡汤。大家知道按照《伤寒论》的记载,这张方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胸满烦惊”,胸闷、心烦、惊悸不安,容易受惊吓。显然这个病人符合柴胡加龙牡汤,当然在里面还加了一些化痰与通心窍的药,如石菖蒲、远志等。用这个方子也断续治疗了三个多月,病情尚属稳定,治疗期间,虽仍服西药,但加上中药以后,精神失常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这个病人还是在服西药,我不能说这个效果单纯是中药的效果。不过大家想想在5年当中,西药除了把她的狂躁治好以外,那些精神失常的症状,5年未变啊,不能说你用了西药,这个中药用得就不算数。像现在这种情况,她每天都在用西药,5年病情未变,加上了中药以后呢,病情能够显著缓解。另外我要说明的是,这种病很难痊愈,而且容易反复,我不能夺天功为己有,不是说这个病人我有多大的功劳,只是为了说明这么一种治疗方法,对某一类病情有效,只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种病人很容易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哪一天受到强烈的刺激,很有可能再发。 处方:柴 胡10g 黄 芩10g 法 夏10g 太子参10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胆南星10g 白芥子10g 莱菔子10g 生大黄8~15g 郁 金10g 土 鳖10g 茯 苓30g 陈 皮10g 病案四 李某,女,13岁,月经已经来潮,心情抑郁,性格内向,失眠逾半年,月经延期而至,都是30多天,甚至40天一次月经,半年来一共行经只有四次,每逢经期则心情抑郁,失眠等症状显著加重,或者本来已经缓解,来了月经之后又发,要么就是因月经而复发,要么就是因月经来而加重,有时彻夜不眠,双眼掣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纳差,脉缓,舌苔白厚腻。 这个孩子现读初中,本来在小学阶段还未行月经,成绩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当升上初中,来月经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成绩直线下降。孩子自己也着急,越着急就越睡不着,父母就比她更加着急。那么患者自月经初潮以后就心情抑郁,性格内向,每逢经期就发病或加重,显然是与肝胆气郁,枢机不利有关;而记忆力减退,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饮食较差,舌苔白厚腻,这个苔白厚腻就提供了一个体内有痰热或者湿热的信号,当属痰热内聚,上蒙心窍,扰乱心神。故以和解枢机,清热化痰为法。治疗以后见效还是比较快的,因为她病在初发,刚月经初潮以后的少女往往因此而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改变,有的人最多心烦一下,自己心理调节就可以解决,而这个孩子呢,自己心理调节解决不了。那么当然这不是一个器质性疾病,可是正在学习期间的孩子,出现这样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这个孩子初中阶段那就大成问题了。 处方:柴 胡10g 黄 芩10g 法 夏10g 陈 皮10g 茯 苓30g 竹 茹10g 枳 实15g 胆南星10g 莱菔子10g 天竺黄10g 黄 连6g 泽 泻10g 煅牡蛎15g 建 曲10g 有医生提出疑问:这个舌苔和少阳,这些症状怎么辨别?特别提出来第二个病例,肢体震颤的那个,舌苔白厚。这个我在文字上有所疏漏,今天上午查房的时候就有医生问到,这个病人痰是有的,湿也有,但怎么看出热来呢?一般看舌不光是看舌苔,还要配合舌质,只是我这里写漏了,如果说是痰热,舌质必然是鲜红,所谓鲜红就是比正常人的舌还要红一些;要么就是深红色,绛,所谓绛色,深红色谓之绛,这个是写漏了,痰湿痰热,有时候在讲课的时候头头是道,其实在临床上观察湿和热,往往是露出某种苗窍,我们就决定它是痰湿或者是痰热。如果舌质不偏红,我是不会把他当作痰热看待的,这点和大家申明一下。关于说这个病与少阳有关无关,那就是从经脉,从主症,从少阳的部位,从少阳的生理联系上看,有哪些症状与少阳有关,只要有那么一两个或者二三个症状与少阳有关的,那么这个方子里面就有可能出现柴胡、黄芩,而半夏呢,在温胆汤里面也有,是两个方子共有的。在所有的病例当中,要想找出来与足少阳或手少阳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那首先要看足少阳胆经所主的部位,它是行于人身之侧,其次还有足少阳的主症,从这几方面来看。另外呢,所谓湿热阻滞,湿热在三焦之内,引起三焦的阻碍,三焦也是少阳啊,不要以为三焦就不是少阳,手少阳三焦的性质还是属火,固然它是水火气机都运行其间,但是它的属性是少阳,属火,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中见就是为表里的。所以风木,如果从足少阳胆来讲,就是甲木,属于阳木,风木最容易从火化,从火化可以只影响一经,就是足少阳胆经,也可以影响与它同气相求的手少阳三焦经,有时候手少阳三焦经出现了湿热或痰热阻滞,也会影响到足少阳胆经,那么这样才有用柴胡的道理。柴胡、黄芩这两味药,如果把半夏算在一起,柴胡、黄芩、半夏这3味药才具备小柴胡汤的基本框架。 3、枢机不利,湿热下注 凡肝胆气郁,均可导致枢机不利,而枢机不利之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如妇科疾患多有此现象,又不可与内科杂病等同看待。为什么说不能与内科杂病等同看待呢?因为有些湿热的病证或者说湿热下注,毕竟是妇科独有之病,男科不可能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与内科的辨证在总的原理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的辨析上它又有不同,同中有不同,不同中又有相同。三焦湿热或者痰热,有弥漫三焦者的,三焦不分轻重,上中下三焦都为湿热所弥漫,这是一种情况;有侧重在某一焦的,例如上焦,痰热在上焦,以咳喘为主,那就是上焦的病变了;还有中焦痞满;湿热下注,那当然主要就是在下焦。湿热下注不是男子没有,男子有湿热下注,但他表现的是男科疾患,或者是其它的内科疾患,不是妇科疾患,我这里讲的是妇科。这里讲湿热下注呢,是以下焦的湿热为主,此等情形,其治法与前述之法,同中有异,大法相同,总而言之,要清化湿热,或者清化痰热,其侧重在化解下焦的湿热,加强分利。 病案五 徐某,女,44岁,经期咽痛半年,每逢经期就咽喉痛,近来经期小便灼热,妇科检查的结果是外阴红肿破溃,阴道感染。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转投中医。症状还有尿频尿急,腰胀,乳房胀痛,经后头昏,胃痛反酸,欲呕,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 那么这个病人从舌苔来看,尽管是略微厚一点,但是黄苔,那说明她有湿热,这种舌苔已经提示了这个象征。那么这个病人与少阳有什么联系?与肝胆之间有什么联系?很显然的,一个就是会阴部位,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少腹,直接循行于这个地方,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乳房胀痛,足少阳胆经沿着乳房的外上方,一直到腋下,到乳房的下方,绕了一圈,腋下有一个穴位叫做“腋渊”,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说明乳房某些问题可以从肝经来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也与足少阳胆经有关,这个病人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呢?她明显的是乳房胀痛,是足少阳胆经在这个地方打了个圈,从外上方一直到外下方打了个圈,下部是“日月”这个穴位,为胆经之募穴。这个病人为什么用柴胡啊?为什么要疏肝疏胆啊?她本来这个部位上就有联系,从这一点来看呢,单纯用化解湿热的方子好不好?当然可以了,在内科或在妇科,可能用四妙了,或者是龙胆泻肝汤了。请大家注意,龙胆泻肝汤是否专治下焦湿热?有疏利肝胆的药没有?有吧?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这个部位与肝胆有关系,龙胆泻肝汤不是专门的清热化湿,清热燥湿的,它照样有疏利肝胆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与部位有关啊。综观此证,肝胆气郁,枢机不利是显而易见的,乳房胀痛,经后头昏,会阴破溃红肿,阴道还有感染,那当然有枢机不利,通过这些证候可以得到证明。那么湿热之邪虽涉及到中焦和下焦,例如胃脘,她也有某些症状,但是以下焦的症状为重。病者的胃痛也不是太重,中焦虽然受到影响,但在次要地位,尚可容后再治,现在她急于要治好的是妇科病,所以我们分析她这个病情,还是以下焦湿热为主,那么主要的就是清解下焦的湿热。 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刚才讲了,有几个症状与肝胆气郁有关,所以我们就用。况且柴胡、黄芩、半夏,这3味药,它是个小柴胡汤,说它能够疏利少阳,可以理解,如果稍微加减变化之后,这个方子何尝不是疏肝之方啊,所以我们使用的就是柴胡温胆汤。为了加强燥湿的作用,加了苍术,正因为加了苍术,所以又合了一个平胃散,平胃散不是有苍术、厚朴、陈皮吗,多一味药就多了一个方子。这一个处方就有3组处方组成,主要的就是小柴胡汤、温胆汤、平胃散,后面的加减方就不再提了。7剂之后,外阴红肿减轻,破溃已愈,无尿频尿急,但小便有灼热感,胃痛反酸,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于是原方黄连加至10g,加吴萸、广木香,这样又多了几味药,就又多了一个方啊。加了吴萸,前面有黄连,不正是左金丸吗?所以我开方就喜欢这样,从这一个方子里面拿掉一部分为我所用,从那个方子里面拿掉一部分来为我所用,我可能从几个方子里面拿掉几个相关的组成部分,为我这个病情的需要所用,我认为这样组成的方剂规则性比较强,确有一定的好处,比照搬一个方要好,至少是比较灵活。除了有这样一个改变,就是因为她下焦的湿热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又未根除,所以继续使用原方,而现在下焦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那么中焦的问题也要兼顾啊,她不是反酸,胃痛吗?所以加了吴萸、广木香之类的。 再就是用了外用药,就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汤里面是有黄连的,黄连比较贵,用量小了不起作用,用量大了整个处方就很贵。在武汉,30g的黄连有很多患者是承受不了的。可是我改变这个方法,不用黄连,而用30g的大黄,大黄是比较便宜的。殊不知,在外用方中大黄比黄连好,它清热燥湿,收敛疮口的作用比黄连好的多。另外就加了蛇床子、明矾,还有苦参。这个大黄不是加的,是用大黄来代替黄连。现在来看,只要感染性的带下增多,不管他是哪一种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滴虫感染,这个方子都是有效之方。用这个方子煎汤坐浴,每天两次,一次煎的水要半脸盆,人完全坐到药水里面,泡半个小时,中午用一次,晚上再加水煎一次,再泡半个小时,我认为大概比用栓剂啊,比用洁尔阴之类的效果好。 到了三诊的时候,有关妇科及泌尿系统症状均已消失,惟存胃痛反酸,这个时候只剩下中焦的问题了。所以中下二焦的病证,随着治疗的进程,有时候重点在下焦,下焦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就剩下一个中焦的问题,所以就用了一个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在《伤寒论》里面讲的很简单,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按就痛,不按就不痛,实际上如果是轻证,就是按之则痛,如果是重证,那不按他也痛。所以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中阻的胃病,多种胃炎啊,包括溃疡,是一个很好用的一个方子,你爱加什么药就加什么药,因为小陷胸汤只有三味药。如果湿热中阻呢,就用小陷胸加枳实汤,那也只有4味药,反酸的用吴萸,多了一个左金丸在里面,要治热痛加用金铃子散,这几个方加到一起无非10味药出头。所以我提出来介绍一下,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或痰热中阻引起的胃痛,效果还是不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