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和田玉,现在已经成为很多收藏者或投资者最关注的项目。在近年的快速发展下,自治区首府已然成为全国最大的和田玉集散地。在乌鲁木齐,不仅分布着三五家大中型综合和田玉市场,当你走在大街上会发现鳞次栉比的玉器商店,被当地人称为“无玉不成街”。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力让众多商铺驻扎这里?整个新疆地区的和田玉市场生态又呈现什么状态?
新疆和田玉市场:零售占主导
或许应该先梳理一下自95年至今新疆和田玉市场整个一个发展的脉络,几大阶段大致如下:在1995年以前的计划经济统销阶段,所有经国家收购的玉都按照计划分配给玉雕厂使用,当时玉石原材输入外地需要“出疆证”,否则运不出去。抓住算走私。玉雕厂制作的成品满足国内市场的很少,大部分用于出口创汇。在那个时代,玉材和成品的价位都十分低廉。1995年以后市场逐渐放开,市场才可以自由买卖玉石。由国营企业一家独营的玉器基本还是维持出口创汇,几乎只做大件玉雕,不提倡老百姓佩戴小挂件。由于缺乏认可,因此那时的中小玉器价格一直被压低,价格仅有微涨,趋势很缓。然而经历03年非典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出现加速,艺术市场大行情也随之来临,和田玉价格也如梦初醒般地节节跃升,一时间和田玉被称为“疯狂的石头”。07、08年和田玉市场更呈井喷状,“玉器/古玩市场”也如雨后春笋,今儿冒出一个,明儿又冒出一个。时至今日,乌鲁木齐已呈现“无玉不成街”的景象,来这里落户的玉器商超过三千家,并仍有增加的趋势。近年来,抑制送礼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和田玉销量也有一定下降,但价格波动不大。有迹象显示,销量虽然卖不动,但市场价格难以走低。这说明业内对和田玉市场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
因为和田玉的名声远播,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和田玉产自新疆,那么这里自然也是玉原料最大的集散地。但两个概念需要澄清:“和田玉原料集散地”在新疆毋庸置疑,但广义的“玉原料集散地”就别提新疆了。新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金银珠宝检验所所长李新岭先生告诉记者:“和田玉的家喻户晓确实让产地名声遐迩,但新疆的市场份额并不大。真正全国最大的原料批发市场不在新疆,而是河南镇坪(南阳)那儿,包括原料和成品都汇聚在那里,形成全国最大的集散地。”
“新疆确实占有天时地利。在90年代以前,新疆不仅是和田玉唯一的产地,这个地区几乎成了“玉”的代名词,原因是别的产地还没有受到广泛认可。由于几千年来被国人传诵的“和田玉”,指的就是新疆和田玉,其他地方的玉往往不被认同,这肯定导致这种“公认玉材”长期以来被采掘和消耗。有统计显示,新疆几十个矿加起来年产量不超过一千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许多新产地矿山的发现和开发,和田地区早已不再是和田玉的主产区。 其中青海料可以达年产5000吨左右;俄罗斯料也开始进入中国,在海关纪录中,某年进口即达500吨白玉,近年基本保持1000吨的进口量。市场销售的碧玉几乎都产自俄罗斯和加拿大。其实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在乌鲁木齐市玉器店陈列的玉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有多少是产自新疆呢?而是从外地批发拿到这里来卖的。
李新岭告诉记者:新疆的玉器加工行业近几年虽然进步比较快,但仍显薄弱,不仅从业人员少,从事高端加工的更没有多少人。这里80%、90%的从业者都是经销商。高端的加工地多集中在上海、苏州、扬州,中低端则被河南、广东以及安徽的蚌埠和桐城囊括。所以新疆的和田玉市场实则以批发零售占了主导。
本来记者也是冲着和田玉的光环而来,心里相见的全是“原料产地的丰富和原料加工的发达”、“人才大量输入和资金源源汇集”。然而实地采访才豁然得知,千古留名的新疆,当前的采玉量已经少之又少,原料很大部分依靠进口或外地输入。高端加工业亦不如内陆的上海、苏州和扬州等城市。然而记者还是如实看到了盛名之下的新疆,已渐渐地形成不同的商业氛围,数以千计的商户纷纷驻扎、玉雕工作室分布于产业园区和各大小市场中,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也随之渐次明晰起来。各和田玉市场的经营理念和市场本身孕育的文化气氛让未来发展更趋现代。于是记者依然相信:新疆依然占尽了产地的光,“来这里旅游的人都会买玉。久而久之,大家发现在新疆玉好卖,自然都拥到这里做生意来了。”李新岭说。
原料涨跌带来的市场影响
先来分析下和田玉的价格变化。从2003-2010年间,和田玉曾毫无节制地疯涨多年。业内人士回忆 “那段时间,是每月一个价!”是非理性上涨还是价值回归?李新岭我们分析到:“玉的第一个环节——采矿,是很辛苦和危险的,甚至是拿命来换石头。第二个环节——雕琢,从学艺开始就面临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辛苦的差事。以前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因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更新使劳动力水平获得飞速提高。雕刻之后便是批发和销售。各个环节都分得很清晰。但当市场需求突然来临,玉的来源和加工的速度仍然有限,只能通过涨价来满足市场需求。而以前,50、60年代又或是70、80年代,玉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很神秘的,后来突然放开了,人人都想有块玉,市场哪里有这么大的量去填!现在很多地方加工费都开始按克计算,玉雕行业人力成本的提高,导致玉雕越来越值钱。”
和田玉原料市场波动对从业者影响几何?记者在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走访的诸位玉雕大师后发现,无论和田玉市场如何变化,早年疯涨也好,近期的回落也罢,受影响的往往是批发零售商,但对那些玉雕大师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原因在于他们出东西慢,订单兑现期长。部分雕刻技艺精湛的大师,其作品永远是供不应求,如要请他们雕刻需要排上长长的队伍。或许也会给普通的玉雕工人带来一些冲击。记者也了解到对于很多普普通通的“非大师”玉雕者,很多还挣扎在生存线上。一些坚持不下来的人往往选择了如下三种改变:一是投奔大师麾下,前提你必须具有相当扎实的玉雕功底。二是改做批发零售商,到南阳、揭阳等玉石加工集散地进一些成品回来销售,赚个地区差价或直接经营原石。三则是直接转行。
对玉料的珍视让雕琢工艺也敬而远之。记者访问了在玉器市场从事和田玉原石及玉雕生意的王先生。他从90年代末开始做原料和成品生意一直未变。在顺风顺水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随着和田玉原石价格的疯狂涨价,市场上受“惜料如金”情绪的困扰,许多收藏者干脆将原石悉心呵护起来,于是市场开始形成“共识”。虽有俗玉“玉不琢不成器”,还有唐太宗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即未经雕琢,和田玉就是一块顽石。但人们依然发现,成品玉器的涨幅落后于原石的涨幅,让投资者把注意力直接投在原料上,玉雕件尤其是较大型的摆件则明显受到冷落。王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经营的理解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玉雕作品毕竟已经成型,一旦买家对其题材、雕刻工艺甚至抛光水平之一项不甚满意,便不会购买。但原石就不一样了,持有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雕与不雕、雕什么、找大师还是找普通师傅雕,可塑性极强,自然还是原料更受青睐了。加之,原料价格一直在涨,如果雕得不好反而有损价值,那么干脆也不雕了。”
长时期来,很多上等的原料已经沉淀到了藏家或投资客的手中。王先生抱怨到:“生意难做,一方面原料涨价过高,二来,现在不管是籽料还是山料,很多和田玉原石在市场上流通之前就已经被染过色了,以次充好、以山料充籽料。
“大师”还是“经销商”?
也许少数玉雕大师会与北京、杭州等地的拍卖行偶有合作,但新疆和田玉市场暂时还没有拍卖介入。成品玉器营销总体集中在批发零售和大师工作室两个层面。2014春拍时,记者采访了专门经营珠宝玉石的博观拍卖的董事长奥岩,他就提及当代珠宝玉石的拍卖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竞争太大。“如果我们把玉雕师工作室归纳为0.5级市场,那么1级市场毫无疑问是经销商,二级市场是拍卖。与中国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是,画廊等一级市场都不繁荣。而珠宝的一级市场则是过度发育。全中国的从百货业里边可以看到大量的珠宝店,这是其一,所有城市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古玩城/市场,古玩城里边都有珠宝玉石,所以一级市场是超级发育。而从生意规矩的角度,艺术家的作品应该委托画廊/店面,就不该也不会存在0.5级市场。而我们国家,尤其是珠宝,0.5级市场挺发达,一级市场更发达,由此形成的相互竞争可想而知。”被奥岩形容的0.5级市场、1级市场、2级市场的竞争关系,其实是艺术圈的通病,在新疆这个特殊地区也超乎寻常地发达。
虽然我们国家的水墨艺术家们也多不遵循“画廊代理”制度,但多半还是知道有那么回事。但如果你问当代的玉雕大师,则多半儿很不理解。因上门求雕刻的人络绎不绝,何必还需找他人代理?在新疆的玉雕市场里我们看到,并不都是经销商,不少玉雕大师工作室同样散布其间,既是雕刻工作室,也同样可充经营店面。王建生(新疆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商会会长)经营和田玉生意多年,对此深有体会:“在我看来,大师的空间、商家的空间现在乱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自己的店面,在跟商人们抢饭吃。种麦子的还卖麦子,同时还在磨面粉和烤面包,专职烤面包的人也想着去种麦子,结果又开了一个工作室。我诚恳呼唤玉雕大师要成为国家的艺术人才。所谓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在琢磨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践行和磨砺自己的艺术之路;而营销的各种模式,包括连锁模,最后成为上市公司,这是商人们做的事情,应该各司其职、各显优势才是社会正道。”
王建生补充说:“起初并没有今天这么混乱,大概始自08年。市场膨胀以后需求加大。原先开工作室做加工的大师,现在都开着店,跑市场,虽然成就了财富,但是毁了艺术。当一个玉雕大师天天吃饭喝酒谈生意,哪里有时间搞创作?创作来源于生活,需要要静下心来,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在中国内陆,各类艺术家直接参与经营已司空见惯。一些工艺美术工作者更认为是理所当然,使“艺术家”跟“商人”的定义变得模糊。纵然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情可原,很多中低端的艺术家如果不靠自我营销便恐难维持生计。然而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速发展,诟病也随之而来,诸多问题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