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的”,东港方言,跟“海量”一词意思相当。暂时吃不上东港海鲜没关系,大家可以通过我拍摄的图片先来过过眼瘾吧(共70张图片)——棋簿紫原生态(不修图)的纪实图文
忙碌的东港早市,各式各样的海鲜摊位。 这个季节,东港的地产河蟹尚未收获,现在看到的是来自外地的河蟹。但摊贩在叫卖的时候却常常喊“椅圈(东港的一个乡镇,以盛产优质河蟹而出名)河蟹了!” 据说,早市上现在卖的海蟹来自辽宁盘锦。在辽宁乃至全国,盘锦的河蟹知名度相当可以,但东港当地人更认的是地产河蟹。 在我的印象中,鳝鱼似乎不该是黑色的,但进入我镜头的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又亮”。 梭鱼。 东港特产:梭子蟹(当地也称大飞蟹)。水中有泡泡,说明蟹子是活的,并且摊贩在不停地为其供氧。 海鲜地摊。 从下往上依次为:香螺、海螺、鱿鱼。 这种情形的蟹子,当地人称活死蟹子。什么意思呢?本来它们都是活的(怎么觉得是废话),但在运输过程中因缺氧不幸“逝世”,甚至是在上岸后才死掉的,因为绑缚蟹夹的橡皮筋还在。这一堆活死蟹子都是母的。中秋季,母蟹子处在最肥的阶段,煮熟了或者生炝味道极佳。 小鲅鱼。 毛蚶子,也叫赤贝。 海虹。在东港当地,海虹被视为最为低端的海洋贝类。 早市里的海鲜摊。 胖头鱼。在当地人心目中,胖头鱼是最傻的鱼,见到鱼饵就上钩。 海蛰。此类白色的海蛰被当地人称之为“沙蛰”。因为表面有沙质纹络而得名。沙蛰与面蛰(红褐色的海蛰)最大的区别在于口感并非颜色。沙蛰的口感生脆。 正在叫卖的摊贩——“小鲅鱼便宜了!” 蛏子。也叫竹节蛏。蛏子是从海上或海水养殖区钓上来的。 鲜对虾。 这个是淡水鱼了。 鲤鱼看上去很是过瘾。 陆上产品地摊区。 卖梨的小贩刚刚把自行车停稳。 带着长缨的小萝卜。更多的人买这种小萝卜回家,将其在用水煮熟了,蘸酱吃缨。用甄嬛体来说:味道也是极好的。 小葫芦。 挑选秋苞米。 还泛着绿色的小葫芦。此情此景,极易将人拉回幸福的童年...... 这种白色的管子给摊贩的螃蟹池循环输送海水。 从海水中捞出鲜活的梭子蟹! 卖梭子蟹的摊贩很辛苦。一手拎着蟹子,另一首捏着自己的早点。 活蹦乱跳的梭子蟹! 这是一筐刚刚从码头运过来的梭子蟹,即将被投进摊贩的海水池子里。 生开蚬子。 这个?不能叫杀鱼也不能叫宰鱼——如何表述才准确?就是用剪子将鱼掐头去尾。 拎起一只赤甲红蟹子。 早市的海鲜摊儿,小贩的生意大都不错。 等待出售的鱼鳔。据说,鱼鳔是鱼身上最为鲜美的部分。买鱼鳔的人,并不是要吃,而是要把它放在鱼锅里增加鲜度。 有些微微泛黄的沙蛰。 蔬菜摊。 一顾客拎着自己的购物袋站在无公害黄瓜摊前。 这就是货真价实的无公害黄瓜,可以不洗直接入口。 卖水果的女摊贩。 她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女子:丰满、结实、健康,尤其是性格开朗。面对镜头不躲不闪大大方方。 一个心理和外形都健康的人,值得多拍几张。 她的水果摊。 早市上,看单购物的顾客。 蔬菜摊。不过每次看到西红柿的时候我都会纠结同一个问题:西红柿究竟是水果还是蔬菜? 经营蔬菜摊的夫妻。 她是前面卖水果女子的姐姐。 认真记账。 诱人的尖椒。 早市里,买主一样匆忙。 早市里,忙碌的交易。 戴着大框眼镜的摊贩,显得太有文化! 有了五十元的收入。 没得说,活蹦乱跳的对虾。 沙蚬子肉。 早市里的水产品交易区。 看看把他乐得!赚了大钱? 很有喜感的送货人。 毛豆和花生。 卖干海鲜的。 外面地摊——卖青枣的农妇。 这种枣肉质跟猕猴桃相似,但比猕猴桃要绵软甘甜。 大蒜和南瓜。 卖南果梨的摊贩。 卖大葱的老者。 早市一隅的高粱甜儿。卖高粱甜儿的女子看我端起相机,吓得躲到一边。 又是一处淡水鱼。 好诱人的淡水鱼! 具有沿边(朝鲜)、沿江(鸭绿江)、沿海(黄海)区位优势的行政地区,辽宁的东港是唯一的。不少人对东港几乎没概念,事实上东港不但地理位置独特,甚至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她的前身是东沟县——著名的甲午海战中的大东沟海战,就发生在这里。很多来过东港的人对当地人引以为傲的一个说法深表认同:东港的海鲜可能是全中国最好吃的海鲜。我无法考证“最”是否站得住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东港的海鲜比很多地区的海鲜味道要好,当地人把这种好称之为“鲜灵”。东港的海鲜为何比很多地区的要“鲜灵”?原因大概有三:1、东港沿海处在中国海域纬度最高处,使得其近海生物比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物的肉质更有弹性;2、东港沿海水质较混,使得近海生物肉质鲜度更好;3、东港沿海几乎没有重工业,数值几乎没什么污染,从而确保了近海生物的鲜度。 一位成功人士对我说,钱包里应该总有“年龄X50”块的现金。这么算来今天我才四岁。你们几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