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知章与萧山

 怡红院甜蜜书斋 2014-09-16

 贺知章诗歌有些对属与初唐人们的对属并不完全一样。一些互成对、当句对都有变化,这当中,可能有某种创造性的因素。近体诗律的倾向非常明显,但平仄又多有变化,时有失粘,多孤平和拗句,有三平对三仄之句。这种情况,有些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某种观念,有些则可能反映了贺知章不拘规范的性格和艺术探求的精神。

  贺知章的萧山故里究竟在哪里,杜永毅先生经多方面研究与考证,对涉及贺知章事迹的古代文献进行他面搜索,提出了三条史料。第一条史料。清代举人郭伦的《萧山赋》,说“文笔环季真之宅”,季真是贺知章的字,季真之宅即贺知章的宅第。据杜先生文章介绍,“文笔”即文笔峰,又名塔峰,在今蜀山街道境内。第二条史料。清代青州府同知萧山人张文瑞有诗《归厚庄即事》,据杜先生文章介绍,归厚庄即张文瑞在萧山城南厉市湖边所筑宅第,诗中说“湖亦有名邻贺监”。诗中“湖”指厉市湖,解释也是合理的。这样理解,厉市湖就应该贺监相邻。据介绍,厉市湖靠近文笔峰,则可以和第一条史料印证。第三条史料。民间流传的《招德龙图卷》,其中《奉送桥名》一章,写到“思家桥”,据介绍,思家桥现名史家桥,村西河面上有石桥,石梁上清楚地刻有“思家桥”三字,可以证明。据介绍,其村庄位置恰好在文笔峰脚下,而史家桥村前有一遗址,村民呼为“贺家园”。

    照片 050.jpg

  孙昌武:贺知章“入道”解 孔徐冰摄

    (孙昌武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

    唐玄宗天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744年1月9日),长安朝廷发生一件引起相当轰动的事:在朝廷活跃四十余年、名声赫亦的太子宾客贺知章上表请为道士,得到允准;次年正月五日(744年1月24日),贺知章从长安出发还乡,宰相臣僚到城东长乐坂会送,唐玄宗“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并亲自赋诗,称赞他“解组辞荣,志期入道……俾随赤松之游”。群臣奉和,今存应制之作有李适之、李林甫等高官名流的诗三十六首,名人入道,惊动当时。

    贺知章晚年终于“入道”,成了道士,但却很难说他是真正的道教徒。如后人评论说:“贺知章一代异人,天机卓绝,不入名法辙迹,而放意纵适,超诣悬解,晚年尤纵诞,极饮狂肆”。作为性格特异人士,他才华杰出,学养高深,“礼乐之司,文章之苑,学优艺博,才思髙逺”;另一方面,他不随流俗,在他的早年,从表弟陆象先就曾称赞说,“季眞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而这样一位品行高洁的才子,晚年不得不弃世出家,隐遁而终,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照片 050.jpg

  陶敏:贺知章的人格魅力 孔徐冰摄

    (陶敏 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贺知章最为吸引人应当是他的人格魅力。《旧唐书》本传曾说:“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又记载他表弟(族姑的儿子)陆象先的话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他虽然长于诗文书法,但却从不以此自肥。

    《旧唐书》本传记载,他遨游里巷,醉后所作诗文或草隶书,往往为人取去传宝,他毫不吝惜。他虽然身居高官,但一听到李白至京师,即前去拜访,一见即呼为“谪仙人”,解金龟(唐代官员品级身份的标志)换酒。和李白结成了至交,他死后,李白作了《对酒忆贺监二首》《重忆》等诗悼念他。杜甫《饮中八仙歌》以贺知章为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正传神地写出他那真率的个性。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不可能习惯官场那一套。开元十四年担任礼部侍郎时,负责在有门荫的官僚子弟中选拔惠文太子的挽郎,子弟们纷纷吵,他只好登上墙内的梯子,处理此次纠纷。他虽被人讥笑为有失官体,改授工部侍郎,但生性真率、也由此可见。天宝三年,贺知章以太子宾客上疏请度为道士,求归故乡,皇帝作诗及序,皇太子及宰相以下百官在长乐坡饯送,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也创造了流芳后世的辞荣佳话,成为贺知章人生历程中最后的也是色彩最为浓重的一笔。而这正是他率真本性发展的自然结果。

  照片 114.jpg

王志清:盛唐情怀与自由精神——盛世尤物贺知章 孔徐冰摄

    (王志清 南通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

    贺知章,之所以有名,不在于他的进士出身,也不在于他在朝廷上当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和秘书监,而是他在文化上的贡献和影响。

    盛世才可能造就贺知章,其一、贺知章在晚年告老还乡时,受到当时皇帝唐玄宗的高规格待遇,玄宗率领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长安东门外设宴饯行,从皇帝开始,人人赋诗相赠,场面如此隆重,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堪称中国文坛上的千古盛事。其二、行事任性,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王公大臣,社会贤达,不分彼此,而且排名第一。其三、李白借其一呼而称誉光赫,成为诗国的天子。如《对酒忆贺监》一诗:“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因此,研究贺知章,即是研究盛世,也只有到了盛世,才欣赏贺知章,才能够读懂贺知章

中国·杭州湘湖贺知章学术论坛各方观点精彩纷呈

陈耀东:贺知章的诗歌展望及其他 孔徐冰摄

    (陈耀东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建国六十年来,有关贺知章的没有一本专著!关于贺诗的注释及文献仅只“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四位诗人诗的合注,标以“唐诗小集”。因为四人诗的合注、传略及评论等文献仅82页6万3千馀字,其拓荒、开创之功不可抹煞,但跟我们当前的社会、时代、需求太不相称了,跟我们杭州市萧山区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太不相称了!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急切需要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创建是一大品牌,弘扬贺知章文化遗产则是另一大品牌!二大品牌齐头并进,萧山在文博界、文化界将会扬眉吐气!

    贺知章晚年,为什么两次上疏,请度入道,归乡舍宅,命名“千秋观”及赐赠“周家湖”为“放生池”,“镜湖、剡川一曲”,隐逸鉴湖?这自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典型的时代色彩和与时俱进的政治态度。

    太子宾客贺知章告老还乡,请度为道士,舍宅置观,可谓紧跟历史步伐,与时俱进的明智举措!正因为他与时代同步,得到最高统治者褒誉,并亲自赋诗撰序,太子、王公、大臣晏别的盛大晏请饯行,这是贺知章在显要职位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恩宠吧!

照片 114.jpg

戴伟华:开拓贺知章研究新局面 孔徐冰摄

    (戴伟华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拓展贺知章研究的空间,有关贺知章留传下来的文学创作不是很多,有关贺知章生平数据也不多,但可以挖掘,比如贺知章所撰六方墓志可补《全唐文》、《〈全唐文〉拾遗》之阙,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从士人进身之途、知识结构、隐居山林之趣以及士人与政治变革等角度可探讨墓志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六方墓志材料的挖掘与研究,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和隐含的意思,以期引起对墓志认识的深化和进一步的关注。

    建议区委区政府可以把萧山建设为贺知章研究的重镇,以湘湖研究院为基地成立贺知章研究会和资料中心,让内外热爱唐代文化的人、热爱贺知章的人来此客座研究,那一定是令人向往的一天。

    这次纪念贺知章学术和研讨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相信萧山通过挖掘和研究历史名人,一定能够推动萧山的历史文化发展,使萧山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萧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杭州湘湖贺知章学术论坛各方观点精彩纷呈

陈尚君:贺知章的文学世界 孔徐冰摄

    (陈尚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

    贺知章在文学方面,虽然有几首传世的名篇,但因他的诗文在生前身后都没有结集,估计一是因他生性率意,所作可能随作随弃,没有很好保存,身后也无人作用心收集,保留至今者不多,这是很可惜的。因而使他享重名,有佳作,但难以跻身一流作家之列。

    他的最好诗歌,是抒写豪爽洒脱的个性和情怀。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终身嗜酒,生性豪迈,风流俊爽,在诗中有许多表达。贺知章是出身南方的诗人,他对从六朝以来南方流行民间诗歌肯定很熟悉,并写作清新晓畅的民歌。今存二首,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贺知章文章当时也很有名,可惜传世者不多。真正具有文学研究价值的,是近代以来出土的贺知章撰文的唐代墓志,多达六篇之多,内容也及其丰富。

中国·杭州湘湖贺知章学术论坛各方观点精彩纷呈

孔仁林:萧山贺知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孔徐冰摄

    (孔仁林 贺知章学校校长)

    说起学校和贺知章的结缘,历史需要推到2005年,当时有这样一些背景:一是萧山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文化强区”的号召,二是教育系统提出了“创建品牌学校”的要求。于是,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实现个性化办学的一条基本道路”的想法,我们启动了一次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内容指向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我校地处萧山区蜀山街道,位于湘湖文化圈内,社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明清时产生过20多个举人,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旗杆多如讨饭棒”。特别是经过专家考证,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故里就在我们学区内。

    2006年11月20日,经萧山区编委会、教育局批准,我校更名为“萧山区贺知章学校”。

    之后,学校邀请了省市区教研专家对我校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论证和指导。在这过程中,我们逐步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知章故里、诗意校园。学校的育人目标: 知书知章、做文做人。“知书知章”是对学生认知层面的要求,“做文做人”是对学生行动层面的要求。

照片 114.jpg

陈志根:论萧山的贺知章文化建设 孔徐冰摄

    (陈志根 《萧山市志》副主编、副研究员)

    千百年来,贺知章已不是单个的唐朝诗人,已演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众多名人、学者敬仰、赞评的对象。据浙江师范大学陈耀东教授研究:唐、五代赞誉贺知章的名人、学者有50位,共110则;宋代有185人,共551则;金元时期有74人,达199则;明代有156人,达320则;清代有79人,达643则。他们中,有的赞美贺的诗歌 ;有的褒扬他的人格;有的赞誉他的书法艺术。有的直接对贺进行赞评,有的通过瞻仰贺的遗迹,抒发出自己的肺腑之言。

    毛泽东同志生前也很喜欢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曾多次圈阅,并在这首诗前画着一个圈。他还曾手书这首诗。1958年2月,还由此诗引发出毛泽东与刘少奇商讨古代官吏在外居官是否带眷属的问题。当代又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妇儒皆知唐代诗人。萧山古属绍兴,每修《绍兴府志》(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和《萧山县志》,贺知章必被列入人物传。深厚的贺知章文化是萧山人民的骄傲。

    贺知章之于萧山,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声、荣耀、历史,还有不朽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华文化的魅力集中体现在地域性、多样性上,我们必须深刻充分认识本土文化的特点。贺知章文化,作为萧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应当在深入挖掘上下功夫,在研究上下功夫,在建设发展上下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