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的价值

 Seven_Five 2014-09-17
    古代艺术品,其材料本身即具美质的,莫过于玉器。《说文》说玉为“石之美者”。即使毫无雕饰,玉也以其质地显示其魅力。
    古代艺术品,制作之认真者莫过于玉器。竹木漆器绢帛陶瓷等,其原料来源丰沛,好歹可再做;金银虽然来之不易,好歹可熔化再铸;唯玉,原料来之不易,而一旦雕出拙笔,不可弥补。故玉工对于美玉特别珍惜。琢玉工匠,自幼习作,非经数十年磨练,不能在美玉上动刀;而每一件制品,必令其尽善尽美。
    古代艺术品,精美绝伦而能历久不坏者,莫过于玉器。地下水浸润,非但不能损其质地,反而能以斑驳陆离的“沁色”更见其古拙苍劲。
    玉器有如此魅力,中国人之爱玉、惜玉、佩玉、玩玉。实在不是偶然的事情。然而,不论上古、中古还是近代,古玉都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存留于世的美玉,实在寥若晨星了,这使古玉的价格更加惊人。关于这些情况,留待后文详述,现在先就古玉在古代的价值,举几个例证。
    《尹文子》介绍,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农夫,在野外得到一件玉器,长一尺多,但不知这是玉器。邻居识货,骗他说:这块怪石头,放在家里不吉利。农夫将信将疑,把玉器放到侧屋里。晚上,看见这玉明光闪闪,一家人都很害怕,连忙把它扔到野地里去了。邻人偷偷拾回,献给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玉一上望玉,连忙下拜两次;站起来,又往后退,站定了,才对魏王说:“请允许我祝贺大王,您得到了稀世之宝,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宝玉。”魏王问其价值,玉工说:“这玉无价可当。谁愿意割五座城池给你,也只能让他看上一眼。”魏王立即赏赐献玉者千金,并且让他享受上大夫的待遇。
    《尹文子》中的描述不免有些夸张,但一块美玉价值连城,这是实有其事的。这里不妨重温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完璧归赵,这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美玉价值连城,绝非夸张。
    西汉贾谊《新书》载,某官员办案难断,请教陶朱公。朱公以其家中所藏二白璧的价格为喻。二璧颜色、尺寸、光泽完全一样,但是两者的价值相差一倍,一璧值干金,一璧五百金。原因何在呢?从侧面看一看就明白了:原来一璧比另一璧厚一倍。这里讲的是判案,但我们可以知道,汉初(或“陶朱公”生活的战
国时代)一块较厚的白璧可值干金。同时又可以知道,璧的价格与“肉”(即玉料)的多少关系甚大。
    东汉植谭《新论》载,检卫谒者史子伯素来喜好玉器,见洛阳季某有块小玉,十分精美,便请桓谭以三万钱的价替他购买。季某告诉桓谭,我跟一个爱抬杠的老汉打赌,已经用这块小玉抵了十万钱,出三万钱的人怎么能得到它呢!桓谭感叹说:如果我在市场上见到这玉,一干个钱也不肯买的。这说明识货不识货相去甚远。(按,东汉初年所谓“一钱”即一枚五株钱。)精美小玉可值十万钱,实在惊人。此价出自《新论》,应该不是寓言。即便是季某编造故事来抬高其玉身价,但不止三万钱却是可以相信的。
    在古人心目中,光阴和廉政是最为难得最易丧失的事物。古人在说明二者的极其宝贵时,常以宝玉为喻。
    《淮南子·原道训》:“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日月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圣人把短暂的时间看得比直径一尺的大璧更宝贵。这里是用璧与时间作比较来说明时间的宝贵。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执政官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请玉工看过了,玉工说这是块宝玉,我这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认为,对于执政者来说,“不贪”是最可宝贵的。如果别人把玉送给了自己,那么双方都丧失了最宝贵的东西。与其如此,不如各人保持自己的宝。这是借宝玉说明廉政的价值。
    玉器的宝贵,使它成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最佳选择。《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琼,“玉之美者”;琚,“佩玉,’;瑶,“美玉也”;玖,“亦玉名也”。诗人以美玉酬答情人送给的小小礼物,情人惊讶何以有如此珍贵的回报。诗人说,这不是为了报答,这是要用美玉来表达永远友好的心意。
    西晋学者张载拟张衡的《四愁诗》,诗中说:
        佳人遗我云中翩,
        何以蹭之?连城璧!
    只有琼琚、琼瑶、琼玖、连城璧,才能体现恋人之间感情的价值。美玉也就因此而成为男女间馈赠的最好礼物。
    对玉器的珍爱,作为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清代,上层社会中人物,仍然以佩玉、饰玉为风雅。近人赵汝珍追忆:
    昔日之玩旧玉者极为普遮。凡京中之中土等社会人物,无不腆缠累累,叮叮当当者。居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为表示富厚之征。朋友相见,必以所得之玉相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居家无玉,完如炸士夫之宅第;
    服饰无玉,直同柞完整之衣展;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朋相会。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摇入友朋集会之谈话。玉之重要如此,故社会人士无不揭力以求之者。风气如此,故清代玉价仍有增无减:
    因束之者众,遂致价值日高。遇有珍品。此争彼夺。售之者藉此居奇。千元之物,为多人所求,即万元亦有收留者。此即所谓‘无定价’也。鸦片战争之后,清廷逐渐衰败。士大夫阶层随之陷入困顿。玉器的价值也渐渐跌落。及至民国,即使是见于著录的名器,也不过数千元而已。上万元者,极为罕见。
    中国的衰败,与洋人的强盛,形成鲜明对照。于是有富商大贾,将玉器携至西方求售。本世纪初,著名的玉商卢芹斋曾在1914年以320法郎(合64美元),将一件虎形玉饰卖给法人吉斯拉氏(G·Gieseler )。他感叹说:古玉价钱竟然不如瓷器!然而,欧美艺术家、考古家很快就发现了中国古玉的宝贵。除向商贾购买之外,有人甚至亲来中国套购。数十年间,欧美收藏家所收中国古玉的数量,已超过国内藏家。
    这些流落他乡的华夏文化瑰宝,目前绝大多数已归于各艺术馆、博物馆。其尚未进入博物馆者,目前仍在流传。
    让我们来到伦敦新波特街34号。这是一栋古老的楼房,上有“SOTHEBY”招牌,这便是闻名世界的苏富比艺术品拍卖市场。它创于1744年,在纽约、香港设有分公司,每年定期举办艺术品拍卖。中国的玉器是这里的抢手货。拍卖前一周,拍卖品陈列于公司两间房内,供人观赏品鉴。拍卖品目录标有每件物品底价,人们穿梭其间,仔细观看。开卖的一夭,顾客们提前坐定。管理人员手持物品站在一旁,主持人站在台上,以清晰的口音报出底价。室内寂静无声,空气仿佛凝结。主持人声音在空中回荡:五十、五十五、六十……或者五百、一千、二千,一人们举手示意,主持人立即注视到你。墙上,电动价格表显示着数字:英镑、法郎、日元、美元、意大利里拉、瑞士法郎、德国马克,七国比价同时显现。各国买主或其代理人外表似乎安祥,情绪却紧张到极点;其中也不乏华裔富商。希望以适当价格买得祖国文物……。1994年春,苏富比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几件清代玉器成交价格如下:白玉雕松鹤笔筒(高12厘米)、白玉圆盒(径8厘米),各92000港元。碧玉玺印(长6厘米),149500港元。白玉杯(高7甲6厘米),82000港元。其余40件玉器共拍得133万港元,平均每件约33000港元。
    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马萨诸塞州亚尔德氏家中举行的亚尔德公司东方艺术品拍卖会。时值盛夏,一年一度的拍卖会场设在亚氏宅旁美丽的花园草坪。客人来自世界各地,拍卖品大多为中国艺术品。一只白玉镶翠瓶,高12英寸,估价2.5万美元;一只白玉雕鸭盒,高6.75、长10英寸,估价4.5万美元……这是清代玉作,还不是我们所说的魏晋以前的古玉器。
    近年来,拍卖市场已很少见到真正的中国古玉。1995年秋,佳士得拍卖行一件长4.2厘米的战国白玉人形佩以34500港元成交。1996年春,该行一件高15.5厘米的战国玉龙首磺,拍得134万港元。
    玉料以其质材之美丽和稀少而昂贵,玉器以其雕琢之精而更加宝贵。上古玉器的艺术特色和古雅情趣又是后世玉器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加上玉器质料的坚实,使它成为非常耐用的、价值永不消失的商品。
    20世纪是拍卖业大发展的世纪。近30年来,中国文物价格成数十倍上涨。中国古玉也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增值。收藏中国玉器成为一种可靠的投资,其价格已很难作其体的估计。奉劝手中有中国古玉的人们,不要急于“沽之哉,沽之哉”,还是“韫椟而藏之”吧!
    来源:孙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