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金品之文集 2014-09-23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的外国文学,可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两大板块。现实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是传统派;形形色色的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的,它们有的在十九世纪已呈端倪,但更多的是二十世纪文学的新生事物。

二十世纪是个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1914-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0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9—1945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一个阵营,与资本主义分庭抗礼。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危机;共产党内部发生分化。20世纪下半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解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极冲突逐渐为多极冲突(包括宗教、种族、区域性联合体)所代替。

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不再是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它受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在历史性、典型性、客观性和批判性的基础上,具有了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文学的视角表现出“向内转”的趋势。也就是说,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除了继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人类的命运这些主题外,还向现代派学习,也关注起人的“内宇宙”。可见,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并不是冤家对头,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互渗透,相互潜移的。——文学的多元并存,相互交融,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英国现主义文学的代表家是戏剧家肖伯纳(1856—1950),小说家高尔斯华绥(1869—1933)、毛姆(1874—1965)、劳伦斯、多丽丝·莱辛(1919—)等人。

 

肖伯纳(BernardShaw,1856—1950)

 

肖伯纳出生于都柏林“一个没有绅士收入的绅士家庭”,因家境贫困,14岁辍学,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学徒。20岁时到伦敦,从事小说创作,但所写的5部小说均被退稿。70年代末,肖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884年加入费边社,成为该组织的主要领袖之一。但他的观点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费边主义的思想局限,突出地表现了一种反抗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倾向。1885年,肖转向戏剧创作,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里写出了52部剧作,并于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肖的戏剧与他的政治观点是一致的,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极大关心。他从易卜生的剧本中看到了戏剧的社会功能,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认为戏剧不仅为了娱乐,而且应该有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肖后期的剧作转向心理表现,并探索象征主义,但仍保持高度的社会性。

肖的戏剧以幽默讽刺著称,对话机智、雄辩,充满了警句和讽刺。

《华伦夫人的职业》

一个夏日的下午,薇薇·华伦躺在乡间别墅花园内的吊床上悠闲地看着书。她是当时妇女界屈指可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一。她为人正直,富有自立的思想,毕业后在伦敦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现在正在这里度假和进修,并与当地牧师赛密尔的儿子富兰克交了朋友。突然,她的母亲华伦夫人带着她的两个朋友――艺术家普瑞德先生和克罗夫爵士来到这里。通过向母亲责问,薇薇得知母亲以前曾经开过妓院,供她读书的钱就来自妓院的收入。薇薇本想义正辞严地谴责母亲的卑鄙、无耻,但从母亲对往事的叙述中她领悟到这里面有比表面的职业选择更深刻的原因。她终于原谅了母亲。

第二天,大家一起在牧师家作客。富兰克对薇薇大献殷勤。同时,年龄比薇薇整整大25岁的克罗夫男爵也向薇薇求爱,薇薇从他的言谈中得知,她的母亲华伦夫人现在还在从事妓院行业,她与富兰克实际上是同父姐弟:早先赛密尔牧师同华伦夫人有过暖昧关系。

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薇薇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她愤怒冲出乡间别墅,回到伦敦的工作室,毅然退回母亲按月寄来她的钱,表示断绝母女关系。华伦夫人赶来用眼泪哀求薇薇不要离开自己,但薇薇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忍受与华伦夫人的职业相联系的一切,她决心独立奋斗,依靠自己的工作过一种正直的、有道德的生活。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肖伯纳《不愉快的戏剧集》中最优秀的一篇。所谓“不愉快的戏剧”,其涵义是指通过戏剧让人深思某种不愉快的事实。剧本通过对华伦夫人的职业的描述,指出这种丑恶现象的根源在于贫穷,其责任不在某个从事卖淫的人,而在于社会制度。

 

 

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1867—1933)

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是《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福赛特世家》又被译作《福尔赛家史》,这个三部曲描写了福赛特家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史。小说用老一辈福赛特的相继死去和维多利亚女王逝世的历史事件,以罗宾山庄出租等为象征,暗示了资产阶级的衰落以及一个时代的结束。

小说通过对福赛特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家庭、婚姻、财产继承等问题的描写,成功地塑了一群福赛特即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小说主要人物索米斯·福赛特更集中地体现了“福赛特精神”,即以财产为社会的基石和衡量一切的准则。在他们看来,房产、名画和古玩是财产,甚至自然景色、妻子儿女也是财产。

小说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人称“长河小说”。

 

毛姆(Maugham,1874—1965)

毛姆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被送给在英国的叔父抚养成人。195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以荣誉勋章。1958年当选英国皇家文学会副主席。代表作《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

小说发表于1915年,带有自传的成分,描述主人公菲力浦·卡里如何摆脱痛苦的迷惘状态,逐渐成熟,获得精神解放的历程。菲力浦9岁时母亲死于难产,从此成为孤儿,随保护人,当牧师的叔父生活。他在英国医校读书期间认识了咖啡馆女招待米尔德丽德。这是个粗俗的女子,长得并不漂亮,但菲力浦无法摆脱对她的思恋。他成了感情的奴隶,学业也荒废了,并不顾自己有限的经济来源,在女招待身上大肆挥霍。但米尔德丽德并不珍惜他的感情,移情于一个德国推销员。但那个德国人是个已婚男子,他使米尔德丽德怀孕后就将她遗弃了。菲力浦为她解除困境,收养她的婴儿。他以为米尔德丽德从此会跟他永远厮守在一起,不料她再次欺骗了他,与他的一个老同学勾搭,不告而别。一年以后,菲力浦在街头碰上做了妓女的米尔德丽德。菲力浦将她与孩子安顿在狭小的居室中。此刻他对她的爱情业已死去,只想做个朋友。但她则厌倦了街头生活,想永远留在他的身边。当她发现自己已失去控制他的力量时,便勃然大怒,将居室中的衣物毁坏殆尽,然后扬长而去。菲力浦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病入膏肓,不久人世。最后菲力浦与一个纯朴、善良的姑娘结婚,婚后去渔村当了医生。

这本小说的书名出自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一部的标题。斯宾诺莎认为屈从于感情是人性的咖锁,而运用理智才是人性的解放。——斯宾诺莎的这层意思也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劳伦斯(DavidLawrence,1885—1930)

劳伦斯出生于诺丁汉郡一个矿工之家。父母由于出身和文化素养不同而关系不和劳伦斯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甚笃。母亲对儿子超常的爱使儿子感情异常纤敏,也限制了他与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这一段复杂的“恋母情结”在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中得到了绝妙的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居住在英国,由于德国籍的妻子与他本人的反战态度,他曾被无端怀疑为间谍,行动受到限制。大战后劳伦斯夫妇出国,行踪遍及意大利、锡兰、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1930年因肺病死于法国南部的旺斯镇,享年45岁。

除了《儿子与情人》,他还有写小说《虹》《恋爱中的女人》、《恰特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诗集有《情诗》《看,我们闯过来了》。此外还写过文艺批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翻译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儿子与情人》

这里没有如泣如诉的年轻爱侣间的哀怨,没有寻死觅活的殉情,更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一句话:爱,在这里没有它的位置!有的尽是灵与肉的分离之痛,心与心的阻隔,超越普通人性、超越自然的畸形三角恋—母亲与儿子,既是母亲又是情人;母亲既是儿子的母亲又是儿子的恋人的情敌;儿子又是父亲的情敌。多么奇特的世界!母亲—儿子—情人,几重身份的畸形变态人格。儿子对母亲痴迷地呼唤:“我的爱人,啊,我的爱人!”母亲去世前,竟对儿子绽出少女般甜美的笑容。

  在很大程度上,《儿子与情人》可以说是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倾注了他对母亲强烈的爱,倾注了他在性爱上心灵的苦涩--性变态及摆脱这种窘状所做的挣扎。《儿子与情人》是心灵斗争、挣扎、撞击和幻灭的记录。保罗对母亲的爱是精神分析派指出的“恋母情结”,这使得《儿子与情人》成为一部现代主义的作品。有趣的是,劳伦斯在写作《儿子与情人》时并不知道弗洛伊德理论,更不晓得“恋母情结”为何物。他最初是用小说男主人公的名字为小说命名的。后来他那深谙弗洛伊德学说的德国妻子用弗氏理论对小说加以分析,才使劳伦斯这位仅凭个人体验创作的小说家恍然大悟,在妻子的建议下改书名为《儿子与情人》。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的法国文学,依然具有较强大的文学阵容。以罗曼·罗兰、马丁·杜伽尔、安德烈·纪德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

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克拉姆西城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大学教授音乐史。他早年写过一组“革命戏剧”:《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和一组“信仰悲剧”:《圣路易》、《哀尔帝》和《理智的胜利》。20世纪初,写出几部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等。与此同时,他经过10年酝酿、10年写作,完成了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欣悦的灵魂》。

         《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是罗兰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作者因为这部作品而荣获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在1931年版的导言里说:“我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承担了这样的义务:当法国处于道德与社会的糜烂与解体的时期,要把沉睡在灰烬下面的灵魂的火焰唤醒过来。为此,首先必须扫除堆积着的灰烬和垃圾。用少数不怕任何牺牲,不曾因为妥协而玷污过自己的勇敢的灵魂去反对霸占空气和阳光的‘广场上的杂耍’,我想使这些勇敢的灵魂响应一个志愿担任领袖的英雄的号召,并且集合在他的周围。”作者的意图是要塑造一位不怕牺牲的勇敢的“领袖”型英雄,以激励世人以个人奋斗去反抗社会的腐朽与压迫,用理想主义去对抗资产阶级的文化堕落,用民族友爱去代替统治阶级制造的日益加深的民族仇恨。作品表现了作家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立场,同时也表现出作家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罗兰在这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凭个人奋斗反抗社会的英雄。德国平民音乐家贝多芬和莫扎特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贝多芬对音乐使命的看法和那种“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命运使我屈服”的战斗精神,使罗兰在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

约翰·克利斯朵夫性格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反抗精神。他年幼时就表示出不向统治阶级低头,厌恶自己的父亲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人生态度。当他涉足巴黎文艺界,他见到的所谓文明实际上只是令人作呕的垃圾堆。艺术家谈论的不是艺术,而是女人和金钱。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了捍卫真正的艺术而奋起反击。蔑视音乐权威,他向整个批评界发起了进攻。克利斯朵夫追求一种高于一切有形之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的艺术,但是,那种抽象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作品的结尾我们看到克利斯朵夫日益孤独,他既没有“拯救音乐”,也未能拯救自己。最后在充满宗教神秘的气氛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人称为“音乐小说”。音乐不仅深深地渗透到人物性格和情节之中,而且影响了作品的结构和性格描写。罗兰在描写克利斯朵夫的苦难中和奋斗时,按几个阶段来反映他的性格发展,即所谓“以感情为程序”,“以艺术的内在因素为先后”,像交响乐似的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把人物的“感情程序”推向高潮。

 

 

纪德(AndreGide,1869—1951)

纪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巴黎,父母亲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从小受到清教徒规矩的严厉管束。纪德早年受过马拉美、梅特林克等人的影响,写过一些反映内心矛盾的象征主义作品。19世纪末,开始接触尼采的著作,特别是歌德的异教思想。1893年的北非之行改变了他的精神面貌。两年后他写出了《地粮》,这部小说标志着纪德创作的新起点。1909年,著名小说《窄门》发表。1914年出版《梵蒂冈的地窖》,后者初现存在主义“荒诞”文学的雏形。1925年出版的《伪币制造者》是一部连环小说,涉及了社会、宗教、青年教育等问题,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气氛暧昧。接着,纪德的创作进入了另一个“说知心话”阶段,他采用小说、日记和书信等形式公开了内心许多隐私。纪德晚年出访频繁,热衷于社会政治活动,1951年因肺充血死于巴黎。

纪德的作品是多方面的,有小说、游记、剧本、回忆录,有关于风土人情、社会情况和学术思想的短文和专论,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纪德的文笔明净、和谐、精致、温婉,富于魅力。

《窄门》

这是一个以悲剧结束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热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沙,阿莉沙虽然对热罗姆也怀着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戒律,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这种浪漫凄婉的爱情是小说家笔下最常见的题材,处理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但纪德的《窄门》无论在主题还是在人物形象方面都显得不同凡俗。

“窄门”这个名字来自基督教《圣经·新约》里的一句话:“你们要努力进入窄门。”基督教认为,通入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通向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的人也少。幸福和永生之门的“窄”,既规定了不能两人同时进入,也意味着要经受苦行的考验。所以,人们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克制自己身上的世俗贪欲,以求死后能进入天堂的幸福之门。

女主人公阿莉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母亲的不轨行为造成了她严重的心灵创伤。她怀着一种负罪的心情,躲避在狂热的宗教信仰中,远离尘世的贪欲,拒绝世俗的欢乐与享受。在她看来,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幸福,而是为了得到一种圣洁,只有圣洁的人才能进入天堂的窄门。所以尽管她也热烈地爱着热罗姆,在热罗姆身边感到十分幸福,但他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一次次拒绝热罗姆的求爱,故意疏远他。最后,并没有得到她所希望的东西,反而失去了本来属于她的幸福。她不但过早地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也给别人造成了完全可以避免的痛苦。阿莉莎是个被宗教扭曲的灵魂,纪德通过这个形象有力地鞭笞毒害人们心灵、束缚人们天性的宗教道德。

 

 

德国现实主义作家

德国20世纪现实主代表作家有亨利希·曼(1871-1950)和托马斯·曼(1875-1955)两兄弟,黑尔曼·海塞(1877-1962),雷马克(1898-1970)等人。

 

托马斯·曼(1875-1955)

托马斯·曼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父亲曾任卢卑克市参议和副市长,母亲也出身名门。1891年,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家庭瓦解。托马斯·曼在文科中学毕业后便开始独立生活。1894年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从此投身文学事业。1895年后,他一面写作,一面在大学旁听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后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01年因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成名。1933年希特勒上台,托马斯·曼被迫流亡国外,先逗留在瑞士,1938年后迁居美国。1952年移居瑞士,直至逝世。

托马斯·曼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德国文学第一人,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反映精神领域里的问题。主要著作除了《布登洛克一家》,还有《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绿蒂在魏玛》《浮士德博士》(《被挑选者》和未完成的长篇《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等。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布登勃洛克一家》

这是托马斯·曼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1897年起,托马斯·曼便开始收集家里的旧卷宗和家庭的各种传说与书信。着手撰写此书。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以实际生活中的亲友为原型,就连小说中的大房子也是作家卢卑克故居的真实景象。作家用批判的眼光总结了这个家庭的历史和自己的早年生活,作品的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

小说按照时代顺序写了这个资产阶级家庭祖孙四代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整整40年的兴衰变迁史。全书卷帙浩繁,却气势从容,和谐流畅,作者有条不紊地把祖孙四代的家庭生活和19世纪末叶的德国社会生活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又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因此,尽管小说里再三重复出现婚丧喜庆等家庭生活场面,却不令人厌烦,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变化,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们一起进入作者精心安排的布登勃洛克家庭凄凉、阴郁的生活史。

 

 

雷马克(1898-1970)

雷马克出生于奥斯纳布吕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战争,第一次大战爆发时,还在中学念书的雷马克被征入伍,怀着为祖国而战的决心踏上大战场。他在西线长达4年的战争中曾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流血、牺牲,自己也5次负伤,战后他退役归来,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他先后干过数十种工作。教员、会计、司机、石匠等等,经历了通货膨胀时期的艰难岁月。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时显露出才能,很快成为《体育画报》的代理编辑。1929年他的小说《西线无战事》问世,很快被译成32种语言出版。1933年纳粹上台后,由于他的反战思想,书被焚毁,后又因拒绝回国褫夺国籍。他流亡期间曾从事改编电影的工作,并继续写作,1939年赴美国,后入美国籍。1945年后移居瑞士,1970年在瑞士去世。

《西线无战事》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记述了8个年轻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雷马克的创作有其独特的风格,评论界往往将其概括为“雷马克式”或“战壕真实”,他的名字也常与以“硬汉子风格”著称的海明威相提并论。所谓“雷马克式”主要指简洁、精练的语言,极其真实、客观的,有时甚至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写的完全是真实的……辞句很简单,态度很直率,如同与自己谈话一般。我不夸张,只是想让那些可怕的事实自己跳出来呈现给读者看。”这一点也充分表现在《西线无战事》一书中。

全书分12个章节,包括了战场和后方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一些生动的情节,也穿插着主人公的回忆、思索。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篇章,合起来又是一幅从普通人眼中看见的一场毫无意义的反人道的战争画卷。小说描述的多是些士兵的生活琐事,捉虱子、抓老鼠、烤小猪、偷白鹅和法国姑娘幽会,但这些个别事件的生动描写又都围绕着小说主题: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德莱塞、海明威、辛格、米切尔、斯坦贝克、马拉默德等人。

德莱塞(1871-1945)

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浩特镇。父母亲是德国移民。童年时代在困苦中度过:他曾和兄弟沿铁路拾煤渣,或帮母亲为别人洗衣服。中学没毕业就去芝加哥和纽约等城市谋生,一边写些杂文,为商业刊物写故事。1899年转向小说创作,第二年写出长篇小说《嘉丽妹妹》。1911年发表《珍妮姑娘》。1925年,发表《美国的悲剧》,获得普遍好评。第二次大战中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45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病逝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

《美国的悲剧》

主人公克莱德是美国堪萨斯市一个穷牧师的儿子。由于家境清寒,父母无力送他们4个兄弟姐妹上学,12岁时,他不得不随父母上街布道卖唱,以求温饱。长大后他进入伯父的内衣厂,做了打印间的小工头。一天晚上,他被邀请出席伯父家的宴会,在那里见到当地大资本家的女儿桑德拉·芬奇莱,一见钟情。后来他晋升为内衣厂一个小部门的经理,管辖手下25个女工。他趁机勾引了漂亮的穷女子洛蓓塔,同时又追求桑德拉。桑德拉不顾父母的反对,愿意跟他私奔。但这时洛蓓塔却告诉他:她怀孕了,要求克莱德正式娶他。犹豫不决中的克莱德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报道:“游船沉没,女尸浮现,男友失踪”。他受到启发,把洛蓓塔骗上船。但到了关键时刻他又迟迟不敢下手,直到洛蓓塔无意中落水,他才有意见死不救,顾自游水上岸逃走。

洛蓓塔的尸体很快被人发现,克莱德捉拿归案,被判死刑。克莱德的母亲为了拯救独生子的性命,四处奔走,无果。克莱德终于被执行死刑,年仅23岁。憔悴的母亲又回到街头与丈夫一道卖唱,这一次接替克莱德一道卖唱的是他姐姐的私生子小罗素。

克莱德是个地道的美国青年,他的毁灭在于他自身和社会环境,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对他的毒化。他的悲剧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他的死同时证明:在美国,一个穷苦出身的青年要想出人头地,并非易事。令人神往的“美国梦”随时有破灭的危险。

 

海明威(1899-1961)

海明威生于芝加哥市郊的一个小镇,从小酷爱捕鱼和狩猎。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6年出版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1929年,发表《永别了,武器》。1935年写出《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并利用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写出《丧钟为谁而鸣》。1952年发表《老人与海》,深受好评,并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的海明威百病缠身,精神忧郁,最后因不堪忍受病痛用猎枪自杀。

《老人与海》

古巴渔民圣地亚哥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他没儿没女,妻子也去世了,一个人孤单地靠打鱼为生。有个名叫马诺林的男孩经常陪他出海。但他连续两个多月钓不到鱼;孩子的父母说老人倒了楣,叫小孩子别再跟他。一天清早,老人又独自划着小船出海。这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他与这条鱼在海上搏斗了三天三夜,终于制服了大鱼。老人用绳子把死鱼绑在船边,张帆返航。他摸摸大鱼,看看自己的战利品,足足有1500磅重。但死鱼出血太多,返航途中招来了许多鲨鱼,撕咬大鱼的肉。老人对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他把刀子绑在浆把上与凶残的鲨鱼拼杀。当他的小船终于驶回小港时,人们都已上床睡觉。他系好船,扛起桅杆回窝棚睡觉。第二天,人们发现海边有一条又粗又长的鱼脊骨,吸引了一群旅游者。老人在家里又睡着了。他梦见狮子。孩子马诺林默默地守在他身旁。

《老人与海》是一曲打不败者的赞歌。捕鱼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著名的“硬汉子形象”。这种人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与死亡。他们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是特别擅长描写这类人物。他的另一篇小说《打不败的人》,里面的主人公曼努尔,也是这样的硬汉子。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海明威者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赞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老人与海》是一个光辉的范例。这里的故事很简单,人物只有老人圣地亚哥和小孩马诺林两人,情节也不算复杂,但读后回味无穷。海明威认为,一个作家只要对自己所写的了然在胸,可以省略不写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只要写得真实,读者能够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根据这一艺术主张,他独创了“冰山理论”:作家的任务是表现露在水面上的“冰山”的八分之一,隐匿在洋面下的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

 

米切尔(1900-1949)

 

米切尔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毕亚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当过记者,一生只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飘》,但这部书拥有广泛的读者,足以让她载入文学史册。

《飘》

《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力刻画郝思嘉这一争强好胜、贪婪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女性形象,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的历史。

女主人公郝思嘉出身于奴隶主家庭,她任性傲慢,自私贪婪,她不顾奴隶制下的道德观念,我行我素追求个性解放。她渴望爱情,以炽烈的感情追求爱,可是一旦与她的虚荣和自私的目的相冲突,爱情也便成了谋取目的的手段和换取利益的交易品。她第一次婚姻是一怒之下的结果,第二次是为了保住家业而夺得妹妹的未婚夫,最后一次则是投向了投机商白瑞德的怀抱。虽然她一直爱着艾希礼,但最终省悟过来,知道只有与她气味相投,同样冷酷贪婪,认定金钱万能,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白瑞德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是她真正爱着的人。

《飘》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冷酷贪婪的强者才能立足于社会。

 

辛格(1904—1991)

 

辛格是美国的犹大作家,出生于波兰。1935年移居美国,迄今已发表了30多部作品。1978年因为他以“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是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内厄姆·菲谢尔德博士是一个研究斯宾诺莎的专家,他住在华沙市场街的一间小阁楼上,年轻时他在苏黎世学哲学。朋友们都知道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斯宾诺莎的重要著作。他是一个老单身汉。媒人来跟他说过几次亲,女方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可他要像斯宾诺莎本人一样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使他与教堂的拉比发生冲突,失去了图书馆主任的工作,只得靠教授希伯来文和德文维持生计。后来他病倒了,多亏一位朋友的帮忙才度过难关。但他仍锲而不舍地研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30年如一日。斯宾诺莎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论证,每一个推论,每一个注解,他都能背出来。尽管他生活在热闹嘈杂的市场街,却力图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斯宾诺莎的“理性”世界里。他还时常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思考宇宙,上帝,永恒和死亡等哲学问题。

菲谢尔德博士渐渐老了。这一次他又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厉害。没有人照料他,幸亏老姑娘黑多比及时发现了重病中的斯宾诺。老姑娘是他的邻居,靠卖面包养活自己。在老姑娘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老博士与这位丑陋无比的老姑娘结了婚!平时那压疼啊,胀痛啊,都一齐消失了。新婚之夜,菲谢尔森博士喃喃地说:“神圣的斯宾诺莎啊,宽恕我吧。”

作品的寓意是:人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精神世界里而活着;情欲的满足有时比精神的满足更需要,更有益于人的健康。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的俄国文学与19世纪的俄国文学已不能同日而语。群星灿烂的现象成为历史,尤其是前苏联时期,文学的式微是一目了然的。称得上重要的文学家的人只有高尔基和肖洛霍夫。

 

高尔基(1868-1936)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木工家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凭自学和天赋掌握文学知识。19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早期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后来才转向现实主义。1905年革命高潮时,加入了社会民主工党。早期的作品有诗歌《海燕》,剧作《小市民》《在底层》《敌人》等。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是他的代表作。十月革命前后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描绘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刻画了新人的形象。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被认为是高尔基一生创作的总结。革命胜利后,高尔基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伟大旗手。

《母亲》

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3组人物,第1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2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3组是敌人,包括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3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人物形象: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革命群众的代表。

 

肖洛霍夫(1905-1984)

 

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维申斯卡亚镇一个职员的家庭。 20年代开始写作,早期作品有《顿河的故事》、《浅蓝的草原》。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于1940年完成,1965年凭此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那部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中,以强烈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193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2年发表描写农业集体化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获列宁奖金。

《静静的顿河》

全书分4部8卷,共140万字。小说以1912至1922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顿河哥萨克中农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复杂形象,并以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反映了地主、资产阶级等反动势力遭到覆灭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人民终于取得胜利的过程。

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卷入白军,十多年来,始终仿徨在两个阵营之间。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既具有哥萨克的狭隘、偏执,也具有哥萨克崇尚正义、追求自由的传统美德。战争的血雨腥风未能冲去他那刚毅勇敢、真挚坦诚的品格和做人的尊严和责任心。在历史的长河里,葛利高里是淹没在激流中的不幸者,但在人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不断追求人性自由的探寻者。他的悲剧人生值得人们深切的怜悯和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