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作学习不是分组讨论(转)

 老包书屋 2014-09-24

合作学习不是分组讨论(转)
合作学习不是分组讨论

 朱佩琴

转自2013130日《中国教师报》

2013212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并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之中。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把握不准,造成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造成冷场;有的内容过于简单,虽然场面热热闹闹,但小组合作学习始终在浅层次上徘徊;有的内容不具备合作性,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造成走过场的现象。

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内容最好选取一个课题中的某一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

整体感知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不少教师常常滔滔不绝地分析文本。由于学生缺乏对文本整体的把握,思维通道难以顺畅地接通,所以对教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如一盘散沙。如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攻关,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整体感知课堂内容。

教师应该要求每个人都在小组合作中发言,然后请小组发言人综合本组发言的内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分析,引导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多角度的整体理解。学生只有对文本进行独立的思考,才会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上才会有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对话和生成。

有许多学生习惯于只从单一角度,或只用某一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发散性,面对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正是教学的重难点、疑难点、模糊点、生成点。这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攻克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易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一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要以系列问题为导引。为此,教师应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思维碰撞,还应该提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围绕学习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