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上海|守候传呼电话30年

 真友书屋 2014-09-24

杨磊 图/文 



传呼电话你还记得吗?在黄浦区老城厢巡道街面筋弄里有个3平方米的小亭子,这是最后一个上海保留完整的传呼电话亭,76岁的贺阿翠阿婆在这里“叫电话”已30个年头。



上海人说的“公用电话”,其实是一个大的概念,有一部分公用电话,如设在一些店铺柜台上的,可以付费拨打,但不做传呼。如今在武进路一带,还依稀能找到公用电话牌子的身影。



设在城市各个居民区的公用电话则是可以向每个家庭传呼的。我们又称之“传呼电话”。这块牌匾现在基本只有在上海电信博物馆才能看到。



据资料记载:1952年,上海开始试行传呼公用电话。到六十年代初,就是这本电话簿面世时,全市的公用电话达到了3000多部,几乎遍布上海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公用电话间一般只有2、3个平方大小,电话间有好几只电话,一般的配置是“打”和“接”对半开。当时所使用的电话如今只能在古玩市场找到。



电话打一次3分钟4分钱,传呼一趟3分钱,传呼费可以分一半给个人,一半归公用电话站。贺阿婆至今保留着当年木质的收银盒。



在传呼电话的“全盛时期”,传呼电话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12个小时几乎没有停过,贺阿婆也曾有一天传呼100多个电话的记录。



贺阿婆想起曾经的辉煌,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时我年轻跑得勤快,最忙的时候刚回到电话亭还没有2秒钟休息,就立刻又去叫电话了,我嗓门大,不用喇叭也能直接让6楼的人听到我的喊话声。”



贺阿婆搬下一块块木板,她至今坚持每天7点准时开门。“以前,从面筋弄巡道街到中华路金坛路桥北,这一片近700多户居民靠的都是这个传呼电话。”贺阿婆说道。



起初,每天有70-100个电话,4位传呼员24小时轮流上班,逢年过节,连吃年夜饭的时间也没有。“可不能小看这个亭子,救了好几条人命呢!”贺阿婆说:“以前没有电话,邻里有人突然生病或者发生意外,都是靠这个电话第一时间叫来救护车救人的。”



86岁的王老太是独居老人,记忆力衰退,唯一的亲人是住在浦东79岁的妹妹。王老太家在“大马路对面”,虽不是贺阿婆的传呼电话范围,但是这里的常客。贺阿婆经常能看到王老太独自一人站在的小巷口,期盼着家人来探望,贺阿婆便在电话亭门口摆了张椅子,让老太太坐在等亲人。



在8年相识的时间里,贺阿婆会假借“妹妹打来的传呼电话”安慰王老太。比如:“妹妹打电话来,天冷啦,多穿点衣服”、“妹妹让我传话给你,多吃点素菜,吃点麦片补补钙”......其实,大多的话,是贺阿婆自己编出的“谎言”。



就这样,贺阿婆对王老太说了8年的谎言。王老太很感激这些年贺阿婆对她的特别“关照”。其实,在贺阿婆的心中,这里发生的故事已不是一个个传呼电话那样简单。



贺阿婆早已把传呼电话小亭当做自己的家。一天工作12小时,三餐也在这里解决。



现在用社区综合服务亭来形容这个公用电话点似乎更加确切——志愿者服务点、紧急医疗救助点……生意清淡了,贺阿婆便将这个小亭子利用起来,服务周边居民。



现在用社区综合服务亭来形容这个公用电话点似乎更加确切——志愿者服务点、紧急医疗救助点……生意清淡了,贺阿婆便将这个小亭子利用起来,服务周边居民。



目前,面筋弄仍有近10户居民家没有安装电话,这也是传呼亭营业至今的原因之一。“只要有需要,我就一直在这里叫电话。”贺阿婆质朴的言语中流露出了对这份工作的感情。因为这是一个与家相系的传呼电话亭,带来过许多的期待、喜悦、失望和悲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