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王语雷悦读馆 2014-09-25
1、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纷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P5
2、杜威《自由与文化》:“对我们民主的严重威胁,并不在于外部的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的法律习俗,它们使外在权威、戒律、整齐化——及依赖外国‘领袖’得逞。战场也正在这里——在我们自己心中,在我们的法律习俗之中。”P8
3、所谓静态适应是指模式上的适应,整个性格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不过采纳一种新习惯。......所谓动态适应,.....这种被压抑的敌意,虽然没表达出来,但却成了他性格结构里的一个动态因素。它可能造成新的焦虑,并进而使他更加屈服;它也可能产生一种模糊的反抗,虽非针对任何个人,但实际上却针对整个生活。这里所说的适应,同前面所讲的第一种适应一样(静态适应),系个人自我适应某种外部环境,但却在他身上产生新东西,引发新的冲动和焦虑。每位神经症患者都是这种动态适应的例子之一。P15
4、它们(始发纽带)是器质性的,因为它们是常人发展的一部分;它们意味着缺乏个体性,但同时又赋予个人以安全和导向。它们是联结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及自然或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P21
5、人违反了上帝的禁令,打破了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从而使自己超越了自然,不再是它的一部分。.......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人类自由的开始,违背上帝的命令意味着把自己从强迫状态下解放出来,意味着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中走出来,跃升到人的阶段。P26
6、认识现代社会,必须从那个时代(宗教改革)开始,因为它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我们现代人形成于这个阶段,它比以后的任何阶段都更清楚地体现了贯穿于现代文化始终的自由的模棱两可含义:一方面,人摆脱外在的权威,日益独立;另一方面,个人日益觉得孤独,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能为力。P29
7、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斯的文化》:“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半梦半醒状态。这怪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呈现出一种奇怪的色彩,人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P33
8、人发现自己及他人是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他发现大自然与他有两方面的不同;它是人在理论和实践上要主宰的对象;它的美又使它成为人们体验快乐的对象。人在实践上发现了新大陆,在精神上则发展了大同精神,一种如但丁所说的“吾乡即是全世界”的精神。人借此发现了世界。P35
9、现在,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始,社会各阶级都开始动起来。人在经济秩序中天经地义、无庸置疑的固定位置不复存在。个人陷入孤立;任何事情都依赖自己的努力,而非他的传统社会地位的安全保护。P44
10、封建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是受限制竞争的法则调节或管辖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些中世纪的原则逐渐让位于个人冒险原则。P45
11、人个摆脱了经济及政治纽带的束缚。他在新制度中发挥积极独立的作用,获得了积极意义的自由。但他同时摆脱了曾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纽带。P45-4612、1518年,路德突然受到启示。人的善功不是他得救的基础,他甚至不能想自己的功是否会令上帝高兴。但是,如果他有信仰,他便可以肯定自己能够得救。信仰是上帝赐予人的。人一旦有了确定无疑的主观信仰体验,便能确信自己的得救。P55
13、同时具有的对权威的热爱与对无权力者的仇恨正是“权威主义性格”的典型特征。P59
14、加尔文:“我们并不属于自己,所以我们的理性与意志都不能主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并不属于自己,所以,不要把追逐肉体之便利作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并不属于自己,因此,让我们尽可能地忘掉自己及属于我们的一切。相反,我们属于上帝,因此,让我们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因为人如果只遵从自己,那就是毁灭人的最深重的瘟疫,所以无知无欲,完全听从上帝的引导,才是得救的惟一寄托。”P60-61
15、中世纪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对社会各阶级都有一个主要影响:个人陷入孤独和孤立,人自由了。这个自由有双重结果。人被剥夺了曾经享有的安全,被剥夺了毋庸置疑的归属感,他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松散了,它再也不能满足他经济和精神上的安全需要。他感到孤独与焦虑。但他仍可自由行动,独立思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生活,而不必听命于他人。P70
16、人摆脱中世纪社会传统纽带的束缚,获得自由,尽管个人会有一种新的独立感,但同时他又会感到孤独和孤立,会充满焦虑和怀疑,并被迫臣服于新的权威,从事强迫性的非理性活动。P73
17、我们意在表明,现代社会结构在两个方面同时影响了人。它使人越来越独立、自主,越富有批判精神,同时又使他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P73
18、新教开始从精神上解放人,资本主义则从心智、社会和政治上继续这个任务。P75
19、一句话,资本主义把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的增长,进了积极进取、爱挑剔、有责任心的自我的成长。P76
20、路德和加尔文便从心理上为在现代社会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奠定了基础,即,个人的微不足道感,并随时准备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臣服于非自己的目的。P78
21、精神病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P96
22、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P98
23、我们发现有三施虐趋向,它们或多或少地纠缠在一起。一是让别人依赖自己,以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他们,以便让他们仅仅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像“陶工手中的泥土”。二是不但有以这种绝对方式统治别人的冲动,而且还要剥削、利用、偷窃、蚕食别人,把别人吸净榨干,不但包括物质,而且还包括情感与智慧之类的精神方面。第三种施虐倾向是希望使别人磨难,或看别人受磨难。P99
24、霍布斯《利维坦》,“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是所有人类的普遍倾向,至死方休。”
25、我更乐意把常人而非精神病症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称为权威主义人格。......他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要别人臣服于他。P112
26、法西斯制度自称是权威主义制度,是因为权威在其社会政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权威主义性格”代表了构成法西斯主义的人性基础的人格结构。P112
27、“匿名”权威取代了公开权威,实行统治。它装扮成常识、科学、心理健康、道德与舆论。它不言自明,根本用不着发号施令,它仅仅靠温和的劝说,根本不用施加任何压力。P114
28、匿名权威比公开权威更有效,因为人从未怀疑还有别人期望自己服从的任何命令。很明显,在外在权威中,有命令和发布命令的人,人可以与权威作斗争,个人的独立与精神勇气在斗争中也能得到发展。P114
29、施莱尔马赫把宗教体验定义为绝对依赖体验,一般来说这就是受虐体验的定义,罪在这种依赖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压在后代所有人身上的原罪概念就是受虐体验的典型特征。道德像其他任何一种人的失败一样成了永远难以逃脱的命运。一旦犯了罪,便永远被罪的铁锁链捆住。人自己的所做所为变成了统治他的权力,它使人永远得不到自由。救赎能够缓解犯罪带来的后果,但救赎永远不能去掉罪。P116
30、所有权威主义思想的普遍特性就是坚信生命是由人自我、兴趣及愿望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惟一可能的幸福即在于臣服于这些力量。P117
31、权威主义的哲学基本是相对的、虚无的,尽管它常激烈地声称自己已征服了相对主义,尽管它体现为行动。它的根子在于极度的绝望,在于完全缺乏信仰,它导致虚无主义,进而否定生命。P117
32、一旦父母作为社会的代理人开始压抑孩子的自发性与独立性时,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独自承受,难以自主自存,于是便要寻求神秘的帮助者,并常常把“他”具体人格化到父母身上。后来,个人又把这些感情转移到另外其他人身上,如教师、丈夫或心理分析者。我们再次发现,父母一方最初的性吸引继续存在并不是使人产生与权威现象象征相连需求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自我膨胀与自发性受阻及由此引发的焦虑。P121
33、生命欲与破坏欲并非各自独立的,相反,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转化的。生命欲受阻越严重,破坏欲就越强烈;生命越得到实现,破坏欲就越小。破坏欲是生命未能得到实现的后果。p124
34、纳粹主义是个心理学问题,但心理因素本身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塑造而成的;纳粹主义是个经济政治问题,但它对整个民族的统治主宰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的。P141
35、权威主义性格的本质就是同时具有施虐和受虐冲动。施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拥有控制另一个人的无限权力,其中多少夹杂着破坏欲;受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个强大权力中,借此分享它的力量与荣耀。施虐和受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独立,需要借共生关系克服这种孤独。P149
36、希特勒,“早晨或者白天,人的意志力似乎最强烈地反对旨在使其受迫的另一个人的意志和意见。而到了晚上,他们便容易屈服于更强大的意志的统治,确实每次集会都是这两股势力的角逐。有使徒般专制性格的杰出演说家,在争取群众贯彻其意志方面,赢得那些自然而然地不断经历着被削弱抵抗力的群众,显然要比争取那些依然完全能控制其思想和意志力的群众容易得多。”
37、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全的人格的自发活动。p174
38、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P177
39、有一种方法,可以界定民主政体与法西斯主义之间区别的真正含义,民主政体是一种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经济、政治及文化条件的制度。法西斯主义,无论打什么旗号,都是一种使个人臣服于外在目的,削弱真正个性发展的制度。P185
40、民主政体必须向人们灌输最强烈的、人的思想能够有的信念,即,对生命、真理及积极自发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的信念。惟其如此,才能战胜虚无主义势力。P186
41、思想都有情感源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因为它是理解一种文化之精神的关键。P188
42、虽然教育可以有多种定义方式,但从社会进程的角度来定义似乎应是这样的: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个人具备将来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功能,即,把个人的性格塑造得与社会性格相近;使个人的欲望与其社会角色的必然欲求相一致。所有社会的教育制度都决定于这种功能。P19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