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张贤亮:传奇人生、传奇作品

 闲野之家 2014-09-28

追忆张贤亮:传奇人生、传奇作品
   右派、作家、亿万富豪,这是张贤亮身上的三个标签。他有过很多“第一”,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坛,他是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 

   张贤亮先生的去世还是令诸多人震惊,第一反应是78岁在整个文坛界算不得长寿;第二反应是他作为文化商人,钱、才等身,可荣华富贵和才思敏捷都救不了他的寿命。

   张贤亮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作品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英国《卫报》、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产经新闻》、德国电视台、瑞典电视台等世界著名新闻媒体都对他十分关注,国内中央电视台等都对他做过大量报道。

   在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绿化树》《灵与肉》等作品畅销一时,影响了一代人。张贤亮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

   张贤亮被称为上世纪80年代作家如同拓荒者,一边捂住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一边在新时期文学荒地上播撒种子。遗憾的是,张贤亮并没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由性而人性,由人性而探索更为深刻的人的命运问题,这是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不朽的重要原因。虽然“伤痕文学”在那个时代起到了反思与刺激的作用,但在这之后,包括张贤亮等一些伤痕文学作家却没能继续以文学的探索,回应时代的精神渴望。张贤亮的文学生命,犹如突然中止的壁钟,从此陷入了尴尬与沉默之中。此后的各种文学荣誉与职务,都不过是对他此前文学创作的追认与加封。

   但在文学以外,张贤亮提供了文人从商的一个榜样。他以另一种方式,投入了时代的洪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贤亮基本上是弃商从文,创办了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这是国内较早的文化产业基地,在苦心经营下,该影城成为影视拍摄与旅游度假综合性景区,《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便是在那里拍摄。张贤亮也是上世纪90年代少数能在文海与商海中左右逢源的作家。他对市场经济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在当时来讲即便不是超前的,也具有一定开拓性,这使得张贤亮获得了文学家以外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50后、60后和一部分70后估计都是张贤亮的粉丝,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现在熟悉张贤亮作品的人或许也只有老一辈人士,微信上发出的信息也是:“他是我爸的偶像。”作家虹影还说到一个细节:“张爱玲去世时在台北,他与我们一批人同坐一车,被记者问对张爱玲作品如何看,他说张爱玲是谁呀?”如果现在去问一位80后作家,他会不会同样问:“张贤亮是谁啊?”

这是一个时代的疑问,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审视。

    主要作品

  灵与肉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老人与狗

  河的子孙

  黑炮事件

  青春期

  肖尔布拉克

  我的菩提树

  一亿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