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柱山:皖源出安庆

 简易乾坤 2014-09-28

家乡的名山

天柱山:皖源出安庆

蒋新军 李陈续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8日   10 版)
 
 
持棍神秘谷
离天三尺三
宿松文南词表演
天柱山的女儿韩再芬
桑皮纸制作
望江挑花《闹花灯》
皖公的山容
滑竿挑夫
一睹天柱峰
溪水边的摩崖石刻
太湖县的文化博览园
佛光隐现

庄稼之人不得闲 

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愿五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庆丰年 

读书之人坐寒窗 

勤学苦思昼夜忙 

要把那天文地理都通晓 

男儿志气在四方 

人间天上不一样 

    ——黄梅戏《天仙配》

 

采访手记:攀入云海自有路 

    九月的安庆市潜山县,日落时分空气中泛着凉意,从天柱山脚下远远望去,并没有觉出这山有多少惊人的气势。眼前农田的颜色正在由绿转黄,几位农人还在菜地里弯腰劳作,刚刚还充沛的阳光被一大片云隔住,山头隐没了,天色也暗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登上天柱山,一路上游人摩肩接踵。从外省赶来的几位老人互相协助,边走边歇,说要挑战自己;两位滑竿挑夫担着行动吃力的游人,吆喝着号子,稳扎稳打往上爬。越往上,山路变化越大,庞大的花岗岩内部,出现了幽深的洞窟,洞与洞相连,洞中还有洞,年轻人和孩子专挑狭窄的小路行走。等到重见天日之时,回头看,一片汪洋云海已经把青山笼罩,云海之上又有蓝天白云,顿时生出“天外天”的豪情。天柱峰的魁梧身形,就在这云海流动中吸引着所有的目光和等待。我们不禁感叹,真是深藏不露的好山。 

    这确实是一座需要走近才能好好看清的山。地处安徽省潜山县西北的天柱山,也叫皖山或潜山,安徽省的简称“皖”即源于此,旧时通称山南为皖南,山北为皖北。而“安徽”这个名字,就是从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而来,由此可见天柱山和安庆市在安徽文化中的重要影响。 

    在天柱山中的山谷寺,“解缚石”和“达摩崖”向人们展示着禅宗三祖僧璨在这里的思考,他的《信心铭》被当地人制作成礼品赠送客人。寺旁的山谷流泉文化园内,清泉潺潺,岸边石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石刻,天柱山风景区的许一川向人们介绍道,唐宋以来,文人寄情山水,每有感触便作诗词抒发,以黄庭坚、王安石等人为代表的刻石诗作有如溪水咏颂,声声灵动入耳际,使得天柱山呈现独特的“山谷现象”。 

    天柱山催生了隽永的故事和优美的艺术,“孔雀东南飞”“董永和七仙女”,古老的爱情让人动容铭记。从潜山县走出去的程长庚和韩再芬,分别代表着弦歌高唱的徽班和委婉清新的黄梅戏,把古皖之源的音符和唱腔传扬四方。徽班早已在北京取得了新的成长,而黄梅戏则在安庆继续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安庆市的一个广场上,业余黄梅戏演员正投入地表演着“葛老三卖稻箩”的故事,观众乐不可支。安庆市委外宣办的甘震主任告诉我们,安庆的专业、民间黄梅戏演出团体有200多个,业余团体则数不胜数了,票友们随时可以搭台唱戏求点赞,接地气的广场表演,传承的则是当地人别样的生活方式。 

    在安庆黄梅再芬公馆,我们见到了韩再芬,她目前正致力于打造新的剧目,挖掘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作为天柱山的形象代言人,她根据从小的体会,总结出天柱山的性格就是一个“潜”字,内秀而不彰显,但有蓬勃的潜力。而在天柱山另一侧的太湖县,我们遇到了又一位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他叫朱林寿,是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的负责人,四十二岁的他“心里装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眼里看着人间万象”。在他创建的这个园子里,刚看完水帘洞,又见到兵马俑,一股澎湃的热情藏在其中,要把中华文化的点滴融为一炉,虽然算不得精致,但也让人感动。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到,山如脊梁,安庆儿女汲取山的力量,敢于担当作为,正不断开拓着自己脚下的大道。(蒋新军 李陈续)(摄影:蒋新军 何传真 王巍 孙凯华)

 

              好可爱的石头

            聂玲慧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8日   10 版)

    一抹斜阳,漫了这个都市的秋。

    就在这个周末,懒散地倚在窗边,看源源不断的车流,四面汇集,又沿车道四散,就像此刻漂浮在都市的我,框定在城市的生活轨道里,因城市的活力而铆劲来点缀繁华,又在理想与现实的不断碰撞里踽踽而行。阑珊的灯火,开始宣泄这座城的荣耀,寂然中,一股淡淡的乡愁围拢,似潮水涌动。而家乡天柱山,就在这秋意阑珊里悄然入怀。心灵触摸的地方,是天柱山石头沁人的苍凉。

    还记得上次回天柱山,单位的老大姐是第一次随我踏进那一方领域。因为自小生活在平原,尔后又工作在都市,老大姐对山的好奇一发不可收拾,虽是近50岁的人,却童心未泯。一会儿嚷嚷着要拍照,一会儿站在山腰向远处呼喊。有一阵子,她安静了下来,我以为她是累了,回过身看时,她正在用手抚摸着一块巨石,喃喃道:“好可爱的石头呀!胖胖的,圆圆的!”我愣是笑了半天。我是生活在天柱山脚下的人,自小到大,听到的、看到的,甚至于味蕾上的四季,都和这座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伙伴攀天柱,次数多了去了,听到的评价也是五花八门,可是独独去评及石头,而且是这么“卡哇伊”的评论,还是头次听说。

    家乡人都说天柱山是座男人山,大部分是指这儿的石头。花岗石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之美。这群石头,顺从自己的心,在天柱山上一待便是亿万年。经历着漫长的地层挤压、隆起、断裂,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冥冥中也被造物者点化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灵性,勃发出一种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这里安身立命的基点全在自己,从不以他人的认同与否作为定位自己坐标的参照系。在天柱山的群峰环抱之中,没有“懒石”“庸石”“愚石”。一切都那么英气逼人,才华横溢,卓尔不群,风流蕴藉。那海拔一千多米之上的飞来石,看似颤颤巍巍,却能屹立千仞,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那憨态可掬的八戒,又有谁见过它一副媚骨地回首朝拜身后的诸峰之王天柱峰?

    虽生于斯,长于斯,可我对天柱山的真正理解却是在高中时班级组织的春游,那是我第一次上天柱,看着庞大的石头,我徒生崇拜:这些石头,怎么会在这么高的山上呢?它们不怕掉下来吗?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众生百态呢?直到现在,我也还在幻想石头的曾经:绵绵的雨,或温柔如雾,或激情如焰,在风的陪伴下,锲而不舍地打磨着石头的棱角。一千年一万年之后,透过一串歪歪斜斜的踉跄和颠簸,石头的岿然风采,呈现在一个个明媚的清晨。盘旋的鹰隼,在云朵酽酽的高度阅读群石的雄伟……

    读高中的时候,我还经常到天宁寨上刻有“王安石读书台遗址”的石碑边静坐,天宁寨位于城内东南隅,高出四周10米左右,面积近5亩,是城里唯一的一座小高地,从这里可以俯瞰美丽的南湖,相传是王安石当年的读书处。我就读的高中在县城里,距离天宁寨不到800米。因为是住校生,傍晚时分,三三两两的学生便赶往这里,到天宁寨的最上方的一处草坪,坐在那仰看群星,促膝而谈。懵懂的我们,畅谈人生理想、规划宏伟蓝图,这段青春的旋律激扬又奋进,令人回味无穷。“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或许,是天柱山的灵气滋养了王安石,反过来,王安石又为天柱这方水土增色无穷。我们都听着王安石志在报国而认真读书的故事长大,而今在向别人介绍天柱山的时候,我也总是提及王安石,仿佛他们早就融在了一起,不可分割。

    而家乡的两大美人大乔和小乔,竟也让出门在外的我颇为受宠——“小乔是你那的?”“好山好水养佳人!”其实,何止这些!天柱山的美誉一直都在海内外流传,俄罗斯前总理谢尔盖·基里延科就曾乘专机慕名前来天柱山,说“这里是通往神奇的地方”。

    虽是黄昏,已然霓虹初上,心中却在萦绕家乡的清晨:拂晓的薄纱,新野的笛音,唤醒了属于皖公的新黎明,他又在以深邃的目光迎接朝阳,身后,是一群正在劳作中的天柱山人,青山妩媚,石意铿然。

    我承认,我想家了!我在想那座叫天柱的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