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菇高温“烂棒” 原因与对策

 老刻刀 2014-10-03

香菇高温“烂棒” 原因与对策

 

香菇是浙江省重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常年栽培量在5.5亿袋左右,年产鲜香菇约40万吨,产值近13亿元。我省香菇(花菇)生产一般要经过越夏培菌阶段。通常在25月份接种,再经过46个月的发菌期,菌丝才能转色成熟,10月份开始进入出菇期,而培菌阶段后期79月正处我省高温季节,此期香菇菌丝极易遭受高温危害,导致高温烧菌,俗称“烂棒”。中低海拔栽培“烂棒”率在515%左右,2003年香菇在培菌过程中受持续高温影响,烧菌率高达1545%,因此遭受的损失达数亿元。据调查,2004年,低温型135品种仍为我省主栽品种,而该品种易受高温危害,因此今年做好香菇越夏安全工作任务艰巨。
  一、香菇菌棒发生“烂棒”的原因分析
  1、“烂棒”与温度的关系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一个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香菇菌丝发育的范围在532℃,最适温度2427℃,在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不良,在35℃停止生长,38℃以上死亡。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如在45℃的培养液中,经过40分钟菌丝就死亡。香菇菌棒“烂棒”一般发生初期在7月底~8月。此时,菌棒处于菌丝发满,向生理成熟过渡期。而气温往往高于35℃,由于菌袋内温度较空气温度高约3℃,菌丝很容易死亡或生活力减弱,出现烧菌烂棒情况,并易被杂菌侵害,发生高温障碍。
  2、“烂棒”与品种的关系
  不同香菇品种菌丝的耐高温性有较大差异。如135系列菌株属低温型品种,9399015)等菌株属中温型品种,武香1号等菌株属于高温型品种。它们对高温的耐受力差异较大。如去年我省遭受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烧菌烂棒情况普遍突出,但各地因栽培品种的差异,损失不一。如松阳县采用花菇939品种,烧菌率仅有10%。磐安县采用花菇939品种,烧菌率约20%。而云和、龙泉等产区采用135花菇品种,烧菌率高达40%以上。
  3、“烂棒”与培菌越夏所处海拔的关系
  同一香菇品种在不同海拔栽培,其越夏表现可能会存在明显区别。这主要是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递减,所以菇农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高海拔山区菇农可选择低温型香菇品种栽培,而平原、低山区宜选择中温型、高温型品种。
  4、“烂棒”与栽培管理的关系
  香菇生产与水分、营养、温度、空气、光线、pH等因子有关,“烂棒”的发生与栽培管理直接相关。香菇虽是需光性的真菌,但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完全不需要光线。强烈的直射阳光对香菇菌丝有抑制作用和致死作用。因此,发菌阶段要做好遮阳工作。香菇是好气性真菌,缺氧时菌丝借酵解作用暂时维持生命,但消耗大量的营养,菌丝易衰老,死亡快,因此应及时做好扎孔增氧工作。夏天高温,香菇菌丝会遭受高温障碍,发菌场所选择好坏,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栽培成功与否。散堆及时,降温措施到位的,其菌棒烂棒率发生很少,而管理不得当的,往往造成大量菌棒烂棒。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省出梅略早于往年,将较早进入高温天气。香菇产区应重视香菇菌棒安全越夏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高温季节菌棒越夏管理的指导工作,减少可能遭受的损失。
  二、减少菌棒“烂棒”的对策
  1、及早做好菌棒散堆、排场。
  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气温高于35℃时可能引起菌丝死亡。原则上,菌棒应在高温季节前选择室内或室外通风散热好的场所完成散堆、移堆工作,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并且应安排在早晚低温时段进行,室内散堆菌棒应“三角形”或“井字型”堆放,堆高35层,堆间留有通风道。高温期间严禁翻动菌棒,防止菌棒受振动菌丝呼吸作用加剧而温度上升,尤应重视低海拔地区低温型长菌龄“135”品种的越夏管理。
  2、提倡室外荫棚发菌。
  室外荫棚由于通风好、降温快,可有效减少烧菌情况发生,是一种较好的越夏方式。室外遮荫棚宜建在山的背阴一面,顶及四周要遮光,外覆遮荫网或反光膜等覆盖物,但棚顶不能覆盖普通塑料薄膜,以免造成棚内闷热烧菌,四周可搭架种植南瓜、丝瓜等爬藤作物,提高遮荫效果;荫棚要加厚搭高,四周可选用竹枝、树枝等有利通风的材料围成,提高通风效果。对于老菇棚,在进棚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与杀虫灭菌工作。
  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可采用棚顶安装旋转喷头于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喷洒降温,在大棚内四周及棚内人行道两边挖掘出相通的地沟,引入“跑马水”降温。对于没有采用沟灌流水降温的,尽量往层架低层排放。
  3、加强室内越夏菌棒管理。
  选择室内越夏的,宜在通风良好、夏季凉爽的底层房间发菌,除疏散堆放密度外,还应注意增加培养房间四周的遮荫设施,如搭凉棚、挂遮荫网。近中午可关闭门窗,傍晚通风换气散热。高温天可采用室内放置若干水盆,用风扇通风散热,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有条件的还可将水喷洒在房瓦上降温,避免室温长时间高于33℃。
  4、停止高温期间菌棒刺孔措施。
  高温期间,禁止对菌棒采取割袋、刺孔通气等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菌棒内部,增强菌丝呼吸作用而提高堆温。刺孔通气应选择高温前天气凉爽时进行,刺孔量可根据料的干湿适当增减,增加含水量高的菌棒刺孔量,并且在同一房间内要分批进行。刺孔后温度上升较快,23天内都应加强通风散热,防止菌丝因高温死亡。
  5、做好污染菌棒的处理。
  对于前期局部烂棒,可通过挖除腐烂菌块至健康菌丝处,再涂以生石灰溶液或浓度稍高的杀菌剂的方法来处理,控制病菌的进一步扩展危害。对于已全面烧菌的菌棒,可及早破袋晒料,以重新利用,平原地区在9月底前还可再制香菇菌棒,但品种宜选择短菌龄品种,如L66L33等。利用污染料时要用生石灰水调节pH值,并且要加长灭菌时间,最好是增加新料,有利于发菌。

三、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管理
  1、菌棒安全越夏管理要点

 ①室外越夏。室外荫棚通风好,降温快,因此,利用室外荫棚发菌能有效的减少“烧菌”发生。近两年来,云和县食用菌技术人员在云和镇的河坑、高胥、三门等村推广了室外荫棚发菌技术,使越夏香菇菌棒“烧菌”率降低至28%以下,大大提高了成棒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利用室外荫棚越夏发菌具体采取的措施:一是在荫棚四周搭架种植藤蔓作物如南瓜、莆瓜等,提高遮荫效果;二是在棚顶安装自动旋转自来水喷头或喷雾管,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喷水降温;三是在棚内四周及过道两边挖20厘米宽,30厘米深的相通沟,在沟内放跑马水降温。

②室内越夏。选择室内越夏发菌,宜选在通风良好、凉爽的土墙一层房内进行发菌。除疏散堆放外,应采取各种措施降温。一是增加房内四周的遮荫设施,如搭凉棚,挂遮阳帘等进行遮荫;二是在晴天中午前后关闭房内门窗,保持房内阴凉,傍晚要及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散热;三是中午时在房内摆放水盆,用电扇进行通风散热,有条件的菇农可用空调进行降温,效果更好;四是房顶可采用喷水的方法降低温度,房内保持相对湿度在70%左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菌棒的发菌。
  2、发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经过接种的菌棒,在高温季节来临前,应选择通风散热条件好的场所完成菌棒的散堆、移堆工作。在高温期间,严禁翻动菌棒,以防菌棒受振动而增加菌丝呼吸作用而使堆温上升,引起“烧菌”。

②越夏菌棒在高温期间,禁止对菌棒进行割袋,刺孔,以防空气进入菌棒内部,增加菌丝呼吸作用而使堆温上升,引起“烧菌”。

③在发菌期间要做到勤检查,一旦发现有烂棒要及时进行处理、消毒,以防病菌蔓延造成损失。一般在菌棒感染腐烂前期可采用挖除腐烂块、点的办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用生石灰加适量水调成浆状涂在创口部,进行消毒处理即可。对于一些已全部“烧菌”的菌棒,要及时进行脱袋晒料,以便重新利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