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游的吸引力缘何超过韩国?】

 真友书屋 2014-10-04


由于地缘优势、文化渊源、签证放宽等因素,在中国人的海外游目的地当中,日本和韩国近年来人气越发高涨。日本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赴日游人数首次半年突破百万,同比猛增8成多。不消说中日关系因岛屿纷争陷入冰点后,相当比例的中国游客“弃日赴韩”,据韩国《中央日报》今年4月的统计,继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6%,首次取代日本成为赴韩游最大客源,今年1至3月,申请韩国签证的中国人同比增加近1.5倍。

不过,论及旅游满意度,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日本观光厅公布的2011年度“访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显示,中国游客的日本游满意度达97.3%,超过94.8%的中国游客“希望有机会再度赴日”,55.5%的中国游客表示“以后一定再赴日游玩”。韩国京畿开发院2010年进行的调查则显示,虽然人数日益增加,与新加坡、日本、港澳等10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游客的韩国游满意度仅排在第9位。同为中国的邻国,同样重视吸引中国游客前来,效果迥然不同,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境外游少不了交流沟通。日韩两国都属于非英语国家,各有自己的语言,但日语至今仍保留了大量汉字,虽然字形、含义已经发生变化,阅读时心理上的不适,乃至旅行途中因语言不通造成的不安,还是能够因此有所缓解。

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地区、国家之间交往的历史。郭沫若曾将中日关系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干戈”,正是这样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得两国的感情得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巩固、深厚,并形成了割舍不断的牵绊,即便国家交恶,民众好感度有所下降,也仍然保持着对对方的关注。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当然,感情虽有助于拉近距离,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更多的时候,用实力说话,才是取胜的不二法则。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即已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迅速发展,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显然,这种历时百余年的雄厚积累,与“二战”后才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亚洲其他国家相比,量和质都存在显著的差别。

此种差别体现在旅游业上,首先是经营策略的不同。利用差异化的魅力,是日本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思路。每个地区有其特色,同一地区不同季节风情各异,由此产生的新奇感,吸引了人们一次又一次前往。差异是相对而言的,但能够做到同中有异、保持品质,必然是努力的结果。例如宇治绿茶,作为关西的京都、大阪等地的主打产品,制成饮料有煎茶、抹茶,抹茶甜品包括蛋糕、饼干、冰激凌、巧克力等,京都甚至在制作荞麦面时也加入绿茶。比起降价促销,种类细分、以质取胜和精美包装,更能够成为卖点。

其次,日本人讲规矩的特点也在旅游业得到了贯彻。除了各地定价差别不大,外国游客在日本购物退税,起算额度一致,比例俱为8%。到了韩国,退税起算额度从3万-6万韩元不等,比例在5-7%,或者一次性退回几千韩元。这里,固然有固守与变通的不同,但标准不一,难免导致游客对商家信誉的怀疑。

再次是服务态度。日本的店铺,不论按份还是按个,即使只买低至几十日元的一块炸鸡,店家的态度依旧良好,完全不用担心受到怠慢。到了韩国,餐饮业、美容业往往采用批量销售,紫菜包饭五个起卖,同样的护肤品,外国游客的最低起卖数量更高。的确,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意味着巨大商机,但是,欲速则不达,眼睛只盯着钱包,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其实,区分高下,抑此扬彼,并非比较的最终目的。从中有所借鉴,实现自我改进、提高,才是最大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