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50鼎卦之四:

 洗心人图书室 2014-10-05

李守力《周易诠释》:解读50鼎卦之四:九四、六五,其形渥”,还是“其刑剭”?

50.7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白话】

九四:鼎足断折,王公的美食倾覆,身体被沾濡,有凶险。

象传说:王公的美食倾覆,如何值得信任呢?

【解读】

鼎折足,覆公餗

九四不中不正,初六应之,是被动而应,逆比六五,是主动负乘(五柔乘四刚),四因下邻九三同性刚爻而阻,不能主动应初,而初上邻九二异性刚爻易进,故能主动应四。

初六“”,初六鼎无实,颠趾以“出否”而无咎,初六正应九四,故四亦言“足”,四处互兑之中,兑为毁折,六五乘于九四,这象征上下的负担很重,故不堪其任鼎折足”,九四鼎有实(),“折足”而“覆公餗”,故言凶。

餗,读[sù]美馔也,鼎之实也。《釋文》云:餗,马作粥。”李鼎祚曰餗者,雉膏之属。公者,四为诸侯,上公之位,故曰'公餗’。

张清子曰:初在鼎下未有实,颠之,尚有出否之利;四在鼎中已有实,折之,则有覆餗之凶。颠则舍旧而图新,折则器毁而用废。

○“其形渥”,还是“其刑剭”?

,读[wò],读[wū]

今传本《周易》“其形渥”,源自王弼所传费直古文《易》,是最具权威的本子,东汉熹平石经《周易》作“其刑剭”,石经属于梁丘贺今文《易》,而西汉初帛书《易》作“其刑屋”。侯乃峰《〈文字汇校集释

晁氏《易》云:九家、京、荀、虞、一行、陆希声作刑。京房、九家、一行、陆希声作剭。薛云:古文作渥。九家《易》曰:渥者,厚大,言重也。”……《司烜氏》邦若屋诛,郑注云:剭诛,谓所杀不于市,而以适甸师氏。《小司寇》疏云:必于甸师者,甸师掌耕耨王耤,其场上多屋,就隠处刑之。故郑云:若三公倾覆王之美道,屋中刑之。《汉书·叙传》云底剭鼎臣,服虔注引《司烜氏》及此爻辞,师古曰:剭者,厚刑,谓重诛也。

其形渥”,汉易诸家多作“其刑剭”,汉代形、刑二字多互用,唯王弼按“形”如字解读与诸家异义。

王弼曰:

处上体之下而又应初,既承且施,非所堪,故曰“鼎折足”也。初已“出否”,至四所盛,则洁矣,故曰“覆公餗”也。渥,沾濡之貌也。既“覆公餗”,体为渥沾,知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及其身,故曰“其形渥,凶”也。

王弼的说法本于《系辞传》,系辞引孔子曰: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九四不中不正是“德薄”,四为公侯是“位尊”,被动应于初六则“折足”,逆比六五乘刚则“任重”,故“不胜其任也”。

地不爱宝,马王堆帛书《易》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周易》的新视野。

马王堆帛书《二厽子》孔子解鼎卦六四:

易曰:鼎折足,复(覆)公莡,亓(其)(形)(渥),凶。孔子曰:此言下不胜任也。非亓(其)任也而任之,能毋折虖(乎)?下不用则城不守,师不战,内乳(乱)[于]上,胃(谓)'折足;路亓(其)国,[芜亓(其)]地,五种不收,胃(谓)'复(覆)公莡)’;口养不至,飢饿不得食,谓(谓)'(形)(渥)’。二厽(三)子问曰:人君至于飢乎?孔子曰:昔者晋厉公路亓(其)国,芜亓(其)地,出田七月不归,民反诸云梦,橆车而独行,□□□□□□公[不胜]亓(其)飢也,□□□□飢不得食亓(其)月(肉),此'(其)(形)(渥)’也。故曰'德义小,失宗,此之胃(谓)也。

大意为:

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子说:这是讲下面的人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是他所能担当得起的重任而让他去担当,能不受伤吗?下面的将军无能,城就守不住,部队就打不了胜仗,内乱必然扩及君上,这就叫“折足”。国都破败,田地荒芜,五谷不得丰收,这就叫做“覆公餗”。公粮欠收(君主和贵族们)饥饿没有饭吃,这就叫“形渥”。二三子问道:人君也会挨饿吗?孔子说:过去晋厉公,国都破败,田地荒芜,出外田猎达七个月之久不归朝中;民众造反到云梦泽,晋厉公没有车子而徒步独行,……(晋厉公)饥饿没有饭吃,更不用说吃上肉了,这就是“其形渥”。所以说'施恩报德不论有多小丧失宗庙地位不论有多大’(引逸《尚书·禽艾》:“得玑无小,灭宗无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三子》把九四爻辞分成上下三个层次,“折足”指下层官吏不能胜任,因此导致“覆公餗”,指经济基础的崩溃,最后导致天下大乱,君主没有车子坐也没有饭吃,即其形渥的窘态。晋厉公实为楚灵王之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说的楚灵王,他是杀了侄儿楚郏敖而自立。他即位的时候,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到后来失去王位,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到处挨饿,这些都是他亲手造成的。

对照《系辞传下》言不胜其任也,帛书《二子》言下不胜任也”,略有差异。帛书《二子》似乎忽视了楚灵王自己更“不胜其任,楚灵王常年在外穷兵黩武,把治理国家抛到九霄云外,最终导致他的弟弟趁机把他的儿子全部杀掉,把他架空。这是九四被六五乘刚的象,不修一国之德政,而妄图天子之九鼎(《左传》引楚灵王说:“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正是“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非其任而任之,能毋折乎?

董仲舒《春秋繁露》曰:

以所任贤,谓之主尊国安,所任非其人,谓之主卑国危,万世必然,无所疑也。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国家倾也。是故任非其人而国家不倾者,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董仲舒的观点与帛书《二三子》十分接近。出土帛书《易》的马王堆3号墓约葬于西汉文帝十二年,相当于公元前168年,张政烺先生推定帛书《周易》的写成年代最晚当在汉文帝初年,约当公元前180-前170年。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生活的年代相距最近,所以他的观点与帛书《二三子》也最接近。

而《系辞传下》与帛书《二三子》两书中孔子前后的说法同中有异,是否这样推测,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其易学思想有个提炼的过程,传本《易传》是到晚期孔子思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结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帛书《易传》是孔子的楚国弟子馯臂子弓所传,孔子最后的几年里子弓已经回到楚国,这应该是对于同一爻辞同一个孔子解说同中有异的缘故。

根据《系辞传下》和帛书《二三子》,董仲舒王弼所言“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及其身”较符合孔子原义,其形渥”,原来没有屋诛之义,王弼如字解说是对的,其形渥”的含义更广泛,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其刑剭”,故以其形渥”为优。熹平石经《周易》作“其刑剭”(梁丘贺本,今文《易》),汉儒“其刑剭”之说可能是受了今文《易》和《周礼》“屋诛”一词的影响,王弼其形渥”源自费直古文《易》,应该更为接近本义。

在这里请允许我多说几句。我们不应忘记费直先师及其历代师祖,这个学派没有被授予高官厚禄,常期隐居民间达五百年之久,他们安贫乐道,为了四圣古文《周易》的传承,不知遭受了多少困苦和灾难。后来“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这就是草根伟人的操守!中华民族历来有不求名利只求道的贤士,正是他们组成了我华夏民族的脊梁。

50.8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

六五:黄色鼎耳配置铜杠,适宜守持正固。

象传说:黄色鼎耳,居中而得刚实之益。

【解读】

○鼎卦取象以六五、上九为耳铉,五柔爻故为鼎耳,柔爻居中故为黄,上刚爻故为金铉。铉,读[xuàn]举鼎之器具,即鼎扛,铉从金,西周时金即是青铜,故铉为铜制鼎杠。《释文》:“马云:铉,扛鼎而举之也。

鼎卦二至四爻鼎有实(三雉膏、四餗,皆实也),既熟,当用金铉贯穿鼎耳,举鼎以献享。

爻辞“鼎黄耳金铉”,言六五与上九的顺承关系,《彖传》“柔进而上行”是也。《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言六五柔中以受上九刚实之益。《彖传》又说“得中而应乎刚”是指六五与九二相应,《彖传》以此解说卦辞“元亨”之理,具体到六五的爻象时,则守持鼎卦宜上不宜下的原则,重在顺承上九,轻于远应九二。《系辞传》云“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彖体全卦之理,爻显六爻之用也。

金景芳、吕绍纲说:“六五毕竟以阴居阳,位不得正,它欲使黄耳受金铉由可能变为现实,还要努力守正,故爻辞在黄耳金铉之后更曰利贞。”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九:

归藏占曰鼎有黄耳利得鳣鲤

秦简《归藏》:

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枚占巫苍,巫苍占之曰:吉。鼒之[/][/](芲芲),鼒之[车/大][车/大](焠焠),初有咎,后果述(遂)。(参考王辉、王宁的释文)

按:王辉说,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自周初迄战国,宋君之有作为,为后世称道者,唯微子启、襄公、平公三君,“宋君”殆其中之一。窃以为,《归藏》为商《易》,即使“宋君”微子启,也是商末周初之人,不应出现于《归藏》,这可能是战国时补入,《艺文类聚》卷九十九所引用的“归藏占曰鼎有黄耳利得鳣鲤。”或许是原本《归藏》。《归藏》亦按《说卦》取象,鼎卦下巽,巽为鱼,故言“鳣鲤”。“鼎有黄耳”,原《归藏》文,《周易》继承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