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研究和写作的题目(四)

 闲之寻味 2014-10-06


 

值得研究和写作的题目(四)

刘立群

1,“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的异同”:迄今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内的各种社会科学学说都没有严格区分开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实际上基本上只考虑到个体层面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而对群体层面的需求则考虑得很不够。个体生存不需考虑规章制度因素,而群体生活则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即制度文化。

2,“重新认识‘玄学与科学’之争”:英语国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哲学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因此理所当然也就不把哲学归类为科学。而在德语国家则相反,认为哲学术语科学。这就是说,英语国家中所理解的“科学”是狭义的科学,德语国家的“科学”是指广义的科学。“玄学与科学”之争中丁文江所理解的“科学”就是狭义的“科学”,仅指数理科学,而不包括哲学。“中学-西学”、“玄学-科学”二分法都不大准确、全面,因此不大科学。

3,“影响人类社会的各种力量”: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力量有:思想的力量(包括宗教、科学)、道德(道义)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消费需求、金融等)、行政(政治决策)的力量、法律(司法)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媒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人言可畏”)、语言的力量等。

4,“思想的力量研究”:思想具有极大力量,不仅正确思想具有很大力量,错误的思想或有缺陷、片面的思想在一定情况下也有很大力量。正确的思想往往是复杂的,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而简单片面的思想则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犹如初等数学较容易被普通民众学习和掌握,而高等数学则不容易学会和掌握。当然,决不能说复杂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很多宗教学说、神学学说都十分复杂玄虚,其正确因素其实很少。

5,“经验性理论与哲学理论的异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基本上都是各种经验性理论,其基本特点之一是角度不同,是自下而上的看问题,类似于盲人摸象,都只有局部的道理和正确性,同时也都有各自的不足,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争论都不可能有令人完全彻底信服的结果。哲学研究则是自上而下,这是最难的,也是风险最大的。不过我对哲学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创新已证明基本成功,可以进而创造出全新的社科理论。

6,“人类的符号趋同与世界大同”:符号趋同最成功的例证是近代以来阿拉伯数字在全世界的普及(先是在欧洲,之后逐步走向全世界);欧洲曾有“世界语”运动也与符号趋同有关,即希望用一种语言取代多种不同民族语言来消除各民族的隔阂;目前英语和美元在全世界用途最广,这属于典型的符号趋同现象。其实,理想的状况并不是消除诸多不同语言、用唯一一种语言取代所有其他语言,这其实也做不到,而要尽可能做到每人掌握双语甚至三种语言,如目前瑞士人大多掌握德语、法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在中国,很多人在家里讲方言、在家外讲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双语。这就是说,掌握双语目前在全世界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加强相互交往、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汉字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完全可以、也理应永远存在(参阅笔者“重新认识汉语文的特殊性”一文),其他非拉丁字母的文字体系也是如此,即将来每人都可以习得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体系。

7,“不要被各式各样学科名称所吓倒”:科学学术研究领域中各种新学科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等。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学科越来越多说明科学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在不断发展,不过不应过分看重学科划分和学科的区别。因为学科划分都是人为的,虽然有一定客观依据,但也有一定主观随意性,而且几乎所有新学科都是经验性实证科学,从作为理论科学的哲学出发可以对所有学科。

8,“革命是好事情还是不好事情?”:若认定革命是好事情,那么“革命”就是褒义词,反之则是贬义词。看来主要自法国大革命以来,“革命”成为褒义词。其反义词有两个:“反动”和“改良”。在汉语中,迄今“改良”也基本上是贬义词,而西文reform既可以译为“改良”,也可译为“改革”,而“改革”显然是褒义词。罗素、阿伦特等不少学者对“革命”或“改革(改良)”问题进行过研究,但迄今缺少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

(2014年10月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