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名医方1》 心悸,又称心跳,指心动悸不宁。 1、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唇甲淡白,属心血不足, (1)轻则用薛氏心悸方滋阴养血,定心安神; 薛氏心悸方(河北中医学院薛芳教授献方): 生地黄12克 莲子肉12克 黄连6克 加减: 失眠多梦加朱砂安神丸1丸; 口苦、苔黄加龙胆草12克; 血压高、头晕加玄参12克、钩藤12克、地龙12克; 五心烦热、面红、盗汗,加地骨皮12克; 月经失调加益母草18克; 舌质有紫痕、瘀斑、胸部隐痛加丹参15克 (2)甚则用黄氏三子养心汤以滋阴养心,安定心神。 三子养心汤(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黄寿人方): 女贞子 柏子仁 2、伴见口渴喜饮,胸闷唇紫,大便干结,咽舌干燥者,为阴血不足,兼有心血运行不畅,治宜滋阴养血,略佐行血,用章氏五参养心汤。 章氏五参养心汤〔武汉市中医医院章真如主任医师献方): 南沙参 北沙参 苦参 3、伴见忧郁不安,眩晕,神魂失守者,属阴血不足,心肝失调,用调安汤以养心安神,调肝解郁。 调安汤(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胡肇基主任医师献方): 人参10克另炖(或党参15克) 酸枣仁12克 夜交藤15克 用法;清水3碗,煎为l碗,温服。药渣以水碗半,煎为1碗,睡前再服。 加减: 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金钗石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枣仁、夜交藤为佐,以生脉散、龙齿为使。以收清、疏、柔、养、镇之效。 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石斛为臣,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 属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钗斛为佐,枣仁,夜交藤为臣,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清疏之效。 头痛眩晕(高血压),去栀子、石斛,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天麻12克(先煎); 胸痛、气闷(冠心病),去栀子、石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冲服; 大便秘结,去龙骨,加火麻仁12克; 眩晕、心悸(脑动脉硬化、高血脂、冠脉供血不全)去栀子、石斛,加丹参15克、何首乌20克、山楂12克。 4、若伴见胸闷烦热,汗出,乃心之气阴两虚,用宁心饮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宁心饮(上海中医学院朱锡祺主任医师方): 太子参15-30克 甘草6克 牡蛎30克 加减: 心悸甚加生铁落30克、天王补心丹12克(吞); 多梦心烦加景天三七30克、柏子仁12克、莲子心6克; 口干津少、苔少或光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 便秘加生大黄3—4.5克; 咽痛加玄参12克. 5、若伴见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属心之气阴不足,兼有热邪, (1)轻则用整脉饮助心气,养心阴,清邪热,整心脉; 整脉饮(上海中医学院朱锡祺主任医师方): 生地黄15克 大青叶15克 苦参12克 加减: 咽痛明显,病毒感染较重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草15克; 口腔溃疡,加野蔷薇根25—30克; 若阴虚症状不明显而气虚症状突出,可去大青叶加党参12克,桂枝剂量亦可酌情加重。 (2)甚则用张氏芩地生脉饮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张氏芩地生脉钦(南京中医学院张浩良副教授献方): 黄芩10克 人参3克(或党参15克) 五味子6克 6、若见发热心烦,心悸,胸闷痛,便干尿黄,脉疾数律不齐,苔黄腻,舌尖红者,为心阴不足,邪热犯心,火毒炽盛,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佐以补养心阴,用徐氏邪热犯心方。 徐氏邪热犯心方(中国中医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献方): 金银花12克 麦门冬12克 炒枣仁12克 7、心悸心慌,气短乏力,口干咽痛,心烦,畏寒肢冷,纳少便溏,倦苔乏力,脉结代,为正虚阳弱,复感邪热,宜扶正温阳,解毒散寒,可用李氏心复康。 李氏心复康(黑龙江中医学院李玉光副主任医师献方): 制附子5克 郁金10克 金银花15克 8、心悸怔仲,心烦失眠,头晕目眩,或头痛口于,目赤烦躁,脉弦细数,舌红苔黄,为阴亏肝旺,心神失宁,偏于火旺肝亢者,宜用戴氏降压合剂以滋阴、平肝、清热、安神。 戴氏降压合剂(河北中医学院戴桂满教授献方): 玄参15克 地龙9克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一日分3次服。每周服3—5剂,一个月为1疗程。 9、偏于阳亢者,则用徐氏阴虚肝旺方以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养阴宁心。 徐氏阴虚肝旺方(中国中医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献方): 生龙骨15克 茯神12克 琥珀粉(冲服)3克 沙参12克. 10、形体较胖,心悸伴有头晕恶心,胸闷失眠者,乃痰湿水饮凌心所致,用渗湿逐饮汤。以渗湿逐饮。 渗湿逐钦汤(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秦厚生方); 半夏10克 猪苓3l克 11、心悸、胸闷,气短不足以息,脉弱或结代,多属宗气不足,心阳不振,可用刘氏振心方。以升补宗气,振奋心阳。 刘氏振心方(河北医学院刘亚娴副教授献方); 生黄芪30-90克 桔梗6克 生龙骨15克 12、其伴见四末不温者,可用陈氏通阳益气汤以温助心阳,益气补虚。 陈氏通阳益气汤(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副教授献方):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加减: 胸闷痰阻,加瓜萎壳、法半夏、薤白; 恶寒身倦,气息不足,加制附片,重用生黄芪30—60克; 心前区痛,加郁金、丹参、川芎,或以金铃子散(延胡、川楝子等分,每服5—10克,每日1—3次); 脉息间歇,或参伍不调,加生龙牡、代赭石; 失眠、心悸等,合甘麦大枣汤(多用浮小麦20—50克),再加入酸枣仁,柏子仁; 痰热阻隔,舌苔黄腻,合黄连温胆汤。 13、若伴见四肢厥冷,面色无华,头目昏晕或有晕厥史,口不干,脉沉细缓者,为心肾阳虚,治当温助心肾之阳气,可用徐氏心肾阳虚方。 徐氏心肾阳虚方 (中国中医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献方); 炙甘草12克 桂枝10克 当归12克 炒枣仁12克 14、心肾阳虚又兼见舌质紫暗者,属心肾阳虚兼血行瘀阻,当用温阳益气复脉汤以助心肾之阳气,通心脉之血滞。 温阳益气复脉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介鸣主任医师献方): 人参15克 炙麻黄6克 桂枝10克 加减: 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去附子、麻黄,减细辛用量; 心痛者加玄胡、生蒲黄、檀香; 胸憋者加瓜蒌、薤白或菖蒲,郁金; 头晕者加菖蒲、磁石; 气虚作喘者加大人参用量。 注: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1个半小时后,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量细辛只要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5、心悸浮肿,尿少肢冷,纳少便溏者,可用心力衰竭方.以温阳行水,健脾。 心力衰竭方(上海中医学院吴翰香主任医师献方): 淡附片9-18克 生姜9克 右心衰竭,用真武汤加入人参9-15克,万年青30克 16、肢冷,心悸,水肿较甚而喘者,可用赵氏心力衰竭方以温补心阳,利水宣肺。 赵氏心力衰竭方(解放军总医院赵冠英教授献方): 人参 17、若心悸、气短、咳喘较甚,不能平卧,胸胁腹部胀满,纳谷不香,尿少浮肿者,为心气虚衰,血脉瘀阻,水饮停聚,肺气壅塞,可用心衰合剂以泻肺利水,养心益气,活血通脉。 心衰合剂(北京中医医院许心茹主任医师等献方): 葶苈子30克 生黄芪30克 紫丹参30克 用法:每剂浓煎成200毫升。病重时,每日服2剂,分4次服;病情转轻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病症缓解后,仍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心悸名医方2》 1.冬青生脉饮 组成 党参15克 瓜蒌皮15克 菖蒲10克 丹参30克 功用 主治 加减 肝阳偏亢者用太子参易党参,桂枝减量,加钩藤、珍珠母; 血虚加当归、阿胶、黄芪; 纳呆加鸡内金、山楂; 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萸肉、枸杞; 五心烦热加丹皮、地骨皮、鳖甲、龟胶; 胸闷疼痛加玄胡。 按语 2.九味合壁煎 组成 茯苓10克 川芎5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心悸病多属虚实夹杂为患且心阳在其生理、病理中有重要地位;痰湿、瘀血及潮湿气候对心悸病思者也有影响,故心悸病要注意益气温阳,同时需不失时机地化痰湿、祛瘀滞,养血不离活血。 本方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取其温运脾阳,渗湿化饮之功。用以振奋心阳,健脾益气消逐痰温。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 若气血生化健旺,则心有所养,心有所主。且桂枝有温经通脉之力,可温经通脉行瘀滞。还取四物汤补血之力,以培其形。 但考虑到本病属心阳受损,痰湿、瘀血易生,故于方中去碍湿滋腻之地黄,易白芍为赤芍。党参一味以促其气血之成,使补血养血而不滞。借远志之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交通心肾,使本方使用面更广. 加减 气虚明显兼汗出加黄芪20克; 阳虚较显加附片10克,党参易红参3克; 痰多头晕加法夏10克、陈皮6克。或加制南星l0克; 心神不安,易汗出加浮小麦30克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克; 水肿较甚加泽泻15克; 血虚较显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 兼有阴虚症状加参须6克、麦冬5克泡水喝; 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黄芩各10克。 3.心悸平 组成 茯神15克 栀子10克 胆南星10克 甘草5克 功用 主治 4.养心方 组成 云茯神9克 麦冬9克 甘草3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心悸为心脏疾患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主要原因常与心阴虚,心气虚或心阳虚等因素有关。在临床上阴虚内热的患者较为常见。治疗以养阴、清热、宁心为主。临床每于滋阴养心药中加清心药而收良效。 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动过速,若心气虚则以益气养心为主.若心阳虚则以温补心阳为主。 方中柏子仁、石斛、麦冬滋阴养心; 山栀、连翘清心;茯神、远志安神;石菖蒲清心开窍; 甘草调和诸药. 5.人参清心汤 组成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病可由突受恐吓,心血不足、心阳亏损、风湿内侵以及心肾阴虚,心火旺盛等引起。 方中莲子心、竹叶心、连翘心、麦冬心四味以心入心,载药直达病所,冀内炽之火得以泄降。 太子参甘平微苦,补气养胃益阴,清热宁心,尤其适用于心肌炎所出现的心悸、倦怠乏力,口渴心烦、脉数等症。 6.归芎生脉散 组成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为《内外伤辨惑论》中生脉散改党参为太子参,加当归、川芎而成。 当归入心经,性温而润,善于行走,补血活血,能助参补气,又可合理气药治气滞,改善气短、胸闷等症。 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补血而不滞,据现代药理分析具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作用,故对冠心病引起的胸闷、心悸作用颇显。但当归、川芎终为温药,故宜小于常用剂量。 7.八味安神汤(丸) 组成 熟地 琥珀 功用 主治 方解 方中熟地、山萸肉补血滋阴,补益肝肾; 茯神、炒枣仁益脾养肝,宁心安神; 人参、甘草补脾益气; 琥珀、菖蒲强志益精,镇静安神。 8.麻桂四物汤 组成 功用 鼓动心气,振奋心阳,活血通脉。 主治 方解 本方实是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衍化而成。 方中用麻黄、桂枝、甘草三味,取麻黄善走气分,温而宣通能鼓动心气,振奋心阳,推动血运。 现代药理分析, 麻黄内含麻黄碱,可直接兴奋心脏,增强搏动,提高血压。 用桂枝入血分,取温经通脉之功。脉为人体气血通行于主干,其支又有络脉、孙脉,桂枝以枝走支,无支不入,故可通达络、孙之脉,和通脉四逆汤中用葱管之义相似。现代医学认为桂枝可开放微循环。 改杏仁为桃仁,既可活血,又可滑润血脉,合上四物汤中当归、赤芍、川芎三味,均属血中动药。 综观全方,旨在“动”字,一借麻黄推气,二用四物活血,三取桂枝通脉。以气推血,血行脉通,相互贯通,周流不息,每能提高心串。 9.龙牡参麦汤 组成 太子参24克 丹参15克 甘草6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善于宁心止悸,方以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补养心气; 丹参、枣仁养血安神; 龙齿、牡蛎镇惊止悸。 此方一镇一补,用治一般心动过速之证,其效甚优。 加减 见虚烦不安,夜间出汗,舌红少津者,为营阴不足,可酌加柏于仁、玄参、生地黄等品以滋阴养血; 如心烦不寐,或睡眠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花,以助宁心安神之力。 10.参七通脉散 组成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可以作为治疗各类心痛证的基本方剂,因凡心痛之证,多由气虚络瘀引起,而本方以通脉止痛见优。 方以人参补心益气,作为全方主药; 三七、丹参、川芎活血行滞,散瘀通络。心气旺则鼓运有力,脉道通则疼痛自止。 11.宁心定悸汤 组成 党参13克 茯苓15克 柏子仁10克 功用 主治惊悸证。 方解 心悸证以心气不足为主,苦心气心血欠亏,则血运迟滞。而致心脉血瘀,当补气养心,兼以化瘀通脉,心赖气以行血, 故方中以党参补心气,行心血, 伍炙甘草安中补虚, 配茯苓补气以安神, 合麦冬、五味子名为生脉散,补气养阳.心气足则推动有力,血有所主.心主血又赖心血心阴以滋养, 故以天冬、麦冬、生地养心阴,滋心血。心主神明,血虚则神明不安,每见惊恐,失眠多梦等, 故以炒枣仁、柏子仁、远志、生地等养心血,宁神志。血脉贵在通利, 故以丹参养血和血,通利血脉。诸药合用,心气强健,心血充盈,血脉通利,神志安定,故惊悸自除。 加减 心脉瘀阻者,加郁金、三七; 气滞明显者,加枳实、香附、川芎; 痰气交阻者,加瓜蒌、薤白; 心阳不振者,加附片、桂枝; 余邪不尽者,加大青叶、二花、连翘; 肾阴虚者加首乌、白薇; 消化不良者,加山楂、麦芽; 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 心火亢者,加黄连。 疗效 临床治愈(心悸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者14例; 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者6例; 进步(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3例, 无效2例. 12.三子养阴汤 组成 枸杞子12克 黄连6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阴虚,虚热内扰所致。 方中枸杞子、女贞子、沙苑子,皆能养益肝肾之阴,而无助长热邪之弊; 生地养阴清热,助三子养益肝肾; 川黄连清心火,与生地共济心肾,除烦安寐; 菊花散风清头目,与枸杞子共治头昏明目。 更用枣仁、柏子仁共拌朱砂,安神宁心,成为治虚热、怔忡、不寐的方剂。 13.山萸二枣汤 组成 山萸60克 煅牡蛎15克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常用于素体心肝血虚,再受惊恐等情志刺激,致使气血逆乱,血不养心,神不安舍,魂不安居。此时宜养精血,敛神魂。 主以山萸益精血、敛肝瑰; 辅以生炒枣仁,养心阴、补肝血、安心神; 生龙骨、煅牡蛎平肝敛魂、镇心安神; 当归养血活血、佐上药之收涩; 炙甘草调诸药,与山萸、枣仁有甘酸补阴之用。 诸药共起养血安神、敛魂的作用。 加减 若兼阴虚火旺者,可加生地30—60克,知母9克; 兼心气虚者,可与甘麦大枣汤交替服用; 有痰热者,可酌加胆南星3—6克。 14,调心汤 组成 百合30克 苏子30克 柴胡15克 大枣10枚 功用 主治 方解 目能视,指能摄,足能步,无不赖血之滋养。 方中丹参行气养血, 百合滋润助肺, 乌药行气止痛,更合瓜萎宽胸利气。 郁金为气中之血药,助气行血, 五味子之敛,合党参之补,使心之鼓动有力; 入牡蛎以宁心安神; 更得小柴胡汤之协调整体,可使阴阳和平,三焦畅达,共奏协调阴阳,补气行血,宁心除痹之功。临床凡见脉涩、结、不齐者皆可施用。 15.活血温胆汤 组成 九节菖蒲6克 郁金15克 橘红6克 功用 主治 16。保命丹 组成 当归100克 菖蒲120克 制用法 主治 方解 本方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菖蒲、薤白理气宽胸,通阳豁痰; 酸枣仁、炙甘草养心安神,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宽胸,养心安神之功。各种心脏疾思,凡属气滞血换,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者均可应用。 药理试验证实,方中当归、赤芍、丹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并可调整心律;菖蒲、当归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作用;枣仁有镇静作用。故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有良好效果。 加减 运用时可随症加减,如心气心阳不足,汗出心慌者加黄芪、党参各150克,小麦300克。大枣50枚,炙甘草可加至120克; 浮肿者加茯苓150克,泽泻100克; 小便短少者加木通100克; 失眠者加夜交藤300克; 如有厥脱表现者当参以救逆固脱之法。 本方亦可用上述剂量的1/10煎服。 17.二参田七补心汤 组成 北丽参(切片)6克 北芪15克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加减 心阴虚加玉竹、麦冬各10克; 心阳虚加熟附子9-12克,桂枝10克; 心血虚加归身9克,何首乌12克; 心气滞心绞痛加檀香5克(研粉冲服或后下),瓜萎壳9克,玄胡10克; 心脉瘀阻加红花、川芎各6克; 心神不安加酸枣仁(炒)10克,柏子仁10克; 心火旺加川连、竹叶各6克。 18.活血复脉汤 组成 党参15克 生地黄12克 丹参15克 生壮蛎15克 用法 功用 主治 10.通阳益气汤 组成 功用 主治 加减 胸闷痰阻,加瓜萎壳、法半夏、薤白; 恶寒身倦,气不足息,加制附片,重用生黄芪30—60克; 心前区疼痛,加郁金、丹参、川芎,或以金铃子散(延胡、川楝子等分,每服5一10克,每日l一3次); 脉息间歇,或叁伍不调,加生龙牡,代赭石; 失眠、心悸等,合甘麦大枣汤(多用浮小麦20—50克)加酸枣仁、柏于仁; 痰热阻隔,舌苔黄腻,合黄连温胆汤。 按语 20.紫灵汤 组成 紫石英(先煎)30克 灵磁石(先煎)30克 莬丝子15克 甘杞子15克 茯苓12克 麦芽30克 功用 主治 加减 如心悸不寐,加夜交藤、枣仁、金蝉花; 喘咳加密麻黄、杏仁、苏子、胡桃肉; 头痛加露蜂房、七叶莲、香白芷; 眩晕加菊花炭、制首乌; 晕厥去党参,加生晒参、山萸肉、木蝴蝶。 若患者脾胃虚寒,阳气虚馁,则磁石辛寒,不用为宜。 21.渗湿逐饮汤 组成 半夏10克 猪苓31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胃脘跃动的病因病机是心下停水。心主火而恶水,水气凌心,则引发心悸。而心下停水,主要是由于多饮寒凉之水,伤抑脾阳,失于运化,也有因体素阳虚,脾失健运,复多饮水而成。 故方中郁李仁、花槟榔、风化硝用于泻水逐饮; 茯苓、猪苓渗湿利水; 茯苓兼以健脾安神; 半夏降逆止呕,以助饮走下焦之功。 该方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汤、指迷茯苓丸、小陷胸汤等方剂的基础上精简提炼而来的,是一个蠲饮温阳的经验方。 加减 病程长者加郁李仁和风化硝剂量,分别可达16—3l克和16克; 体素阳虚,复多饮水而成者,加党参、白术、炮姜等。 22.灵乌二仁膏 组成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