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悸名医方》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4-10-07

《心悸名医方1》

心悸,又称心跳,指心动悸不宁。

1、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唇甲淡白,属心血不足,

(1)轻则用薛氏心悸方滋阴养血,定心安神;

薛氏心悸方(河北中医学院薛芳教授献方):

生地黄12克  牡丹皮12克  龙眼肉12克  玉竹12克

莲子肉12克  知母9克     枣仁9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夜交藤15克  珍珠母15克

加减:

失眠多梦加朱砂安神丸1丸;

口苦、苔黄加龙胆草12克;

血压高、头晕加玄参12克、钩藤12克、地龙12克;

五心烦热、面红、盗汗,加地骨皮12克;

月经失调加益母草18克;

舌质有紫痕、瘀斑、胸部隐痛加丹参15克

(2)甚则用黄氏三子养心汤以滋阴养心,安定心神。

三子养心汤(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黄寿人方):

女贞子  沙苑子  枸杞子  枣仁

柏子仁  生地黄  黄连  杭菊花

 

2、伴见口渴喜饮,胸闷唇紫,大便干结,咽舌干燥者,为阴血不足,兼有心血运行不畅,治宜滋阴养血,略佐行血,用章氏五参养心汤。

章氏五参养心汤〔武汉市中医医院章真如主任医师献方):

南沙参 北沙参  玄参    党参  丹参

苦参   麦门冬  五味子  枣仁、柏子仁

 

3、伴见忧郁不安,眩晕,神魂失守者,属阴血不足,心肝失调,用调安汤以养心安神,调肝解郁。

调安汤(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胡肇基主任医师献方):

人参10克另炖(或党参15克)  麦门冬12克  香附12克

酸枣仁12克    素馨花12克  五味子10克  栀子10克

夜交藤15克    石斛15克,  龙齿30克先煎(或龙骨20克先煎)

用法;清水3碗,煎为l碗,温服。药渣以水碗半,煎为1碗,睡前再服。

加减:

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金钗石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枣仁、夜交藤为佐,以生脉散、龙齿为使。以收清、疏、柔、养、镇之效。

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石斛为臣,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

属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钗斛为佐,枣仁,夜交藤为臣,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清疏之效。

头痛眩晕(高血压),去栀子、石斛,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天麻12克(先煎);

胸痛、气闷(冠心病),去栀子、石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冲服;

大便秘结,去龙骨,加火麻仁12克;

眩晕、心悸(脑动脉硬化、高血脂、冠脉供血不全)去栀子、石斛,加丹参15克、何首乌20克、山楂12克。

 

4、若伴见胸闷烦热,汗出,乃心之气阴两虚,用宁心饮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宁心饮(上海中医学院朱锡祺主任医师方):

太子参15-30克  麦门冬15克  五昧子6克  浮小麦30克

甘草6克        丹参15克    百合15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磁石30克    大枣7枚

加减:

心悸甚加生铁落30克、天王补心丹12克(吞);

多梦心烦加景天三七30克、柏子仁12克、莲子心6克;

口干津少、苔少或光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

便秘加生大黄3—4.5克;

咽痛加玄参12克.

 

5、若伴见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属心之气阴不足,兼有热邪,

(1)轻则用整脉饮助心气,养心阴,清邪热,整心脉;

整脉饮(上海中医学院朱锡祺主任医师方):

生地黄15克  麦门冬15克  丹参15克     黄芪15克

大青叶15克  茶树15克    桂枝6—12克  甘草6克

苦参12克

加减:

咽痛明显,病毒感染较重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草15克;

口腔溃疡,加野蔷薇根25—30克;

若阴虚症状不明显而气虚症状突出,可去大青叶加党参12克,桂枝剂量亦可酌情加重。

(2)甚则用张氏芩地生脉饮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张氏芩地生脉钦(南京中医学院张浩良副教授献方):

黄芩10克  生地黄20—30克  金银花20克

人参3克(或党参15克)        麦门冬10克

五味子6克                   板蓝根12克

 

6、若见发热心烦,心悸,胸闷痛,便干尿黄,脉疾数律不齐,苔黄腻,舌尖红者,为心阴不足,邪热犯心,火毒炽盛,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佐以补养心阴,用徐氏邪热犯心方。

徐氏邪热犯心方(中国中医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献方):

金银花12克  连翘12克    栀子10克  黄芩10克

麦门冬12克  知母12克    石膏20克  玄参12克

炒枣仁12克  蒲公英12克  甘草10克

 

7、心悸心慌,气短乏力,口干咽痛,心烦,畏寒肢冷,纳少便溏,倦苔乏力,脉结代,为正虚阳弱,复感邪热,宜扶正温阳,解毒散寒,可用李氏心复康。

李氏心复康(黑龙江中医学院李玉光副主任医师献方):

制附子5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木香5克

郁金10克  桂圆肉15克  干姜5克  甘草5克

金银花15克  黄芩10克

8、心悸怔仲,心烦失眠,头晕目眩,或头痛口于,目赤烦躁,脉弦细数,舌红苔黄,为阴亏肝旺,心神失宁,偏于火旺肝亢者,宜用戴氏降压合剂以滋阴、平肝、清热、安神。

戴氏降压合剂(河北中医学院戴桂满教授献方):

玄参15克    钩藤15克(后下)   夏枯草15克

地龙9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仁9克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一日分3次服。每周服3—5剂,一个月为1疗程。

 

9、偏于阳亢者,则用徐氏阴虚肝旺方以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养阴宁心。

徐氏阴虚肝旺方(中国中医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献方):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麦门冬10克  五味子10克

茯神12克        远志10克    菖蒲10克    柏子仁10克

琥珀粉(冲服)3克  磁石30克  珍珠母15克  炒枣仁15克

沙参12克.

 

10、形体较胖,心悸伴有头晕恶心,胸闷失眠者,乃痰湿水饮凌心所致,用渗湿逐饮汤。以渗湿逐饮。

渗湿逐钦汤(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秦厚生方);

半夏10克  风化硝10克(冲)  茯苓31克  花槟榔10克

猪苓3l克  郁李仁16克

 

11、心悸、胸闷,气短不足以息,脉弱或结代,多属宗气不足,心阳不振,可用刘氏振心方。以升补宗气,振奋心阳。

刘氏振心方(河北医学院刘亚娴副教授献方);

生黄芪30-90克  知母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柏子仁10-15克  桂枝10-15克  炙甘草10-15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12、其伴见四末不温者,可用陈氏通阳益气汤以温助心阳,益气补虚。

陈氏通阳益气汤(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副教授献方):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生黄芪20克  西党参15克

加减:

胸闷痰阻,加瓜萎壳、法半夏、薤白;

恶寒身倦,气息不足,加制附片,重用生黄芪30—60克;

心前区痛,加郁金、丹参、川芎,或以金铃子散(延胡、川楝子等分,每服5—10克,每日1—3次);

脉息间歇,或参伍不调,加生龙牡、代赭石;

失眠、心悸等,合甘麦大枣汤(多用浮小麦20—50克),再加入酸枣仁,柏子仁;

痰热阻隔,舌苔黄腻,合黄连温胆汤。

 

13、若伴见四肢厥冷,面色无华,头目昏晕或有晕厥史,口不干,脉沉细缓者,为心肾阳虚,治当温助心肾之阳气,可用徐氏心肾阳虚方。

徐氏心肾阳虚方 (中国中医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献方);

炙甘草12克  党参10克    生黄芪10克  麦门冬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2克    补骨脂10克  鸡血藤20克

当归12克    柏子仁10克  制附片l0克(先煎30分钟)

炒枣仁12克

 

14、心肾阳虚又兼见舌质紫暗者,属心肾阳虚兼血行瘀阻,当用温阳益气复脉汤以助心肾之阳气,通心脉之血滞。

温阳益气复脉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介鸣主任医师献方):

人参15克   黄芪20克    北细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黄6克  麦门冬12克  丹参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加减:

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去附子、麻黄,减细辛用量;

心痛者加玄胡、生蒲黄、檀香;

胸憋者加瓜蒌、薤白或菖蒲,郁金;

头晕者加菖蒲、磁石;

气虚作喘者加大人参用量。

注: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1个半小时后,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量细辛只要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5、心悸浮肿,尿少肢冷,纳少便溏者,可用心力衰竭方.以温阳行水,健脾。

心力衰竭方(上海中医学院吴翰香主任医师献方):

淡附片9-18克  茯苓15-30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5枚     葶苈子30-60克

右心衰竭,用真武汤加入人参9-15克,万年青30克

 

16、肢冷,心悸,水肿较甚而喘者,可用赵氏心力衰竭方以温补心阳,利水宣肺。

赵氏心力衰竭方(解放军总医院赵冠英教授献方):

人参  黄芪  熟附片  白术  茯苓  陈皮  葶苈子  桑白皮

 

17、若心悸、气短、咳喘较甚,不能平卧,胸胁腹部胀满,纳谷不香,尿少浮肿者,为心气虚衰,血脉瘀阻,水饮停聚,肺气壅塞,可用心衰合剂以泻肺利水,养心益气,活血通脉。

心衰合剂(北京中医医院许心茹主任医师等献方):

葶苈子30克  桑白皮30克  车前子30克(包)  泽泻15克

生黄芪30克  太子参30克  五味子10克     麦门冬15克

紫丹参30克  全当归10克

用法:每剂浓煎成200毫升。病重时,每日服2剂,分4次服;病情转轻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病症缓解后,仍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心悸名医方2》

1.冬青生脉饮  吴治健

组成

党参15克    麦冬15克    云苓15克  炙甘草15克

瓜蒌皮15克  五味子10克  桂枝10克  远志10克

菖蒲10克    白术12克    薤白12克  毛冬青30克

丹参30克

功用  温通心阳,补益心阴,通络化瘀,宁心安神。

主治  心悸。

加减

肝阳偏亢者用太子参易党参,桂枝减量,加钩藤、珍珠母;

血虚加当归、阿胶、黄芪;

纳呆加鸡内金、山楂;

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萸肉、枸杞;

五心烦热加丹皮、地骨皮、鳖甲、龟胶;

胸闷疼痛加玄胡。

按语  辨证时应注意观察患者面部及爪甲的色泽,闻其语声的强弱,以辨气血虚损程度,对胸闷痛者,要观察其舌有无紫暗及瘀点,以判断心脉瘀阻、气血凝滞的轻重。在辨证中对挟痰、停饮等兼证亦不可忽视。

 

2.九味合壁煎  夏度衡

组成

茯苓10克  桂枝6克  白术10克   甘草3克  当归10克

川芎5克  赤芍10克  远志肉6克  党参10克

功用  温阳益气,活血化痰。

主治  心悸证。症见自觉心跳急剧,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见脉来参伍不齐。

方解

心悸病多属虚实夹杂为患且心阳在其生理、病理中有重要地位;痰湿、瘀血及潮湿气候对心悸病思者也有影响,故心悸病要注意益气温阳,同时需不失时机地化痰湿、祛瘀滞,养血不离活血。

本方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取其温运脾阳,渗湿化饮之功。用以振奋心阳,健脾益气消逐痰温。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

若气血生化健旺,则心有所养,心有所主。且桂枝有温经通脉之力,可温经通脉行瘀滞。还取四物汤补血之力,以培其形。

但考虑到本病属心阳受损,痰湿、瘀血易生,故于方中去碍湿滋腻之地黄,易白芍为赤芍。党参一味以促其气血之成,使补血养血而不滞。借远志之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交通心肾,使本方使用面更广.

加减

气虚明显兼汗出加黄芪20克;

阳虚较显加附片10克,党参易红参3克;

痰多头晕加法夏10克、陈皮6克。或加制南星l0克;

心神不安,易汗出加浮小麦30克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克;

水肿较甚加泽泻15克;

血虚较显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

兼有阴虚症状加参须6克、麦冬5克泡水喝;

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黄芩各10克。

 

3.心悸平  李玉光

组成

茯神15克    远志10克    当归15克    钩藤10克

栀子10克    石菖蒲5克   菊花10克    竹茹15克

胆南星10克  天竺黄10克  蔓荆子15克  灯芯草5克

甘草5克

功用  养血安神,清肝除烦。

主治  心悸。

 

4.养心方  孙一民

组成

云茯神9克  远志9克  柏子仁9克  石斛9克

麦冬9克    山栀6克  连翘9克    石菖蒲3克

甘草3克

功用  滋阴养心,清心安神。

主治  心悸偏虚热者。症见阴虚内热引起的心跳不宁,心烦少寐,头目昏眩,耳鸣。脉细数,舌苔薄黄少津。

方解

心悸为心脏疾患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主要原因常与心阴虚,心气虚或心阳虚等因素有关。在临床上阴虚内热的患者较为常见。治疗以养阴、清热、宁心为主。临床每于滋阴养心药中加清心药而收良效。

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动过速,若心气虚则以益气养心为主.若心阳虚则以温补心阳为主。

方中柏子仁、石斛、麦冬滋阴养心;

山栀、连翘清心;茯神、远志安神;石菖蒲清心开窍;

甘草调和诸药.

 

5.人参清心汤  张鸿祥

组成  太子参  麦冬  玄参  莲子心  竹叶心  连翘心

功用  清热泄火,滋阴宁心。

主治  心悸属心火内炽者。症见心中动悸不已.心烦口干,舌易碎裂,情绪紧张,夜睡梦扰。舌质偏红或少苔、脉来带数或轻重不匀,心电图检查常提示为心动过速或有不同性质的早搏。

方解

本病可由突受恐吓,心血不足、心阳亏损、风湿内侵以及心肾阴虚,心火旺盛等引起。

方中莲子心、竹叶心、连翘心、麦冬心四味以心入心,载药直达病所,冀内炽之火得以泄降。

太子参甘平微苦,补气养胃益阴,清热宁心,尤其适用于心肌炎所出现的心悸、倦怠乏力,口渴心烦、脉数等症。

 

6.归芎生脉散  张鸿祥

组成  当归  川芎  太子参  麦冬  五味子

功用  益气养阴活血。

主治  心悸,属气阴两虚者。如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神经官能症等。除可见心悸外,常有精神疲乏、气短胸闷、心烦少寐,口干咽燥,睡则汗出,舌红少津,脉细或带数或轻重不匀。

方解

本方为《内外伤辨惑论》中生脉散改党参为太子参,加当归、川芎而成。

当归入心经,性温而润,善于行走,补血活血,能助参补气,又可合理气药治气滞,改善气短、胸闷等症。

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补血而不滞,据现代药理分析具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作用,故对冠心病引起的胸闷、心悸作用颇显。但当归、川芎终为温药,故宜小于常用剂量。

 

7.八味安神汤(丸)  郑侨

组成

熟地  山萸肉  茯神    炒枣仁

琥珀  节菖蒲  白人参  炙甘草

功用  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

主治  心肾不交心悸证和不寐证。症见心悸气短,健忘,怔忡,失眠,脉细弱微急无力等。

方解

方中熟地、山萸肉补血滋阴,补益肝肾;

茯神、炒枣仁益脾养肝,宁心安神;

人参、甘草补脾益气;

琥珀、菖蒲强志益精,镇静安神。

 

8.麻桂四物汤  张鸿祥

组成  麻黄  桂枝  当归  赤芍  川芎  桃仁  甘草

功用 鼓动心气,振奋心阳,活血通脉。

主治  心悸,属心肾阳虚者,如老年致虚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怕冷,腰酸膝软,舌质偏淡、脉细缓。心电图提示为心动缓。

方解

本方实是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衍化而成。

方中用麻黄、桂枝、甘草三味,取麻黄善走气分,温而宣通能鼓动心气,振奋心阳,推动血运。

现代药理分析,

麻黄内含麻黄碱,可直接兴奋心脏,增强搏动,提高血压。

用桂枝入血分,取温经通脉之功。脉为人体气血通行于主干,其支又有络脉、孙脉,桂枝以枝走支,无支不入,故可通达络、孙之脉,和通脉四逆汤中用葱管之义相似。现代医学认为桂枝可开放微循环。

改杏仁为桃仁,既可活血,又可滑润血脉,合上四物汤中当归、赤芍、川芎三味,均属血中动药。

综观全方,旨在“动”字,一借麻黄推气,二用四物活血,三取桂枝通脉。以气推血,血行脉通,相互贯通,周流不息,每能提高心串。

9.龙牡参麦汤  刘耀三

组成

太子参24克  麦门冬15克  五味子10克  酸枣仁10克

丹参15克    龙齿20克    牡蛎20克    大枣12克

甘草6克

功用  补心养血,镇掠安神。

主治  心神虚怯,症见心悸易惊,恶闻巨响,心中常有恐怯之感,甚或坐卧不安,多梦易醒,舌苔如常,脉小数或脉来疏数不匀。

方解

本方善于宁心止悸,方以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补养心气;

丹参、枣仁养血安神;

龙齿、牡蛎镇惊止悸。

此方一镇一补,用治一般心动过速之证,其效甚优。

加减

见虚烦不安,夜间出汗,舌红少津者,为营阴不足,可酌加柏于仁、玄参、生地黄等品以滋阴养血;

如心烦不寐,或睡眠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花,以助宁心安神之力。

 

10.参七通脉散  刘耀三

组成  人参30克  云南三七30克  丹参180克  川芎15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极纫粉末,每服3克,日服2—3次,空胃温水调服。

功用  补心益气,通瘀止痛。

主治  心络血瘀,症见心中动悸,胸闷不舒,时而胸中隐痛,痛如针刺,舌色紫暗,或舌有瘀斑,脉来虚数,或见涩脉,或脉来结代。

方解

本方可以作为治疗各类心痛证的基本方剂,因凡心痛之证,多由气虚络瘀引起,而本方以通脉止痛见优。

方以人参补心益气,作为全方主药;

三七、丹参、川芎活血行滞,散瘀通络。心气旺则鼓运有力,脉道通则疼痛自止。

 

11.宁心定悸汤  杜雨茂

组成

党参13克  天冬9克   麦冬9克     生地12克

茯苓15克  丹参15克  炒枣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柏子仁10克  五味子6克  远志6克

功用  补气养心,化瘀通脉。

主治惊悸证。

方解

心悸证以心气不足为主,苦心气心血欠亏,则血运迟滞。而致心脉血瘀,当补气养心,兼以化瘀通脉,心赖气以行血,

故方中以党参补心气,行心血,

伍炙甘草安中补虚,

配茯苓补气以安神,

合麦冬、五味子名为生脉散,补气养阳.心气足则推动有力,血有所主.心主血又赖心血心阴以滋养,

故以天冬、麦冬、生地养心阴,滋心血。心主神明,血虚则神明不安,每见惊恐,失眠多梦等,

故以炒枣仁、柏子仁、远志、生地等养心血,宁神志。血脉贵在通利,

故以丹参养血和血,通利血脉。诸药合用,心气强健,心血充盈,血脉通利,神志安定,故惊悸自除。

加减

心脉瘀阻者,加郁金、三七;

气滞明显者,加枳实、香附、川芎;

痰气交阻者,加瓜蒌、薤白;

心阳不振者,加附片、桂枝;

余邪不尽者,加大青叶、二花、连翘;

肾阴虚者加首乌、白薇;

消化不良者,加山楂、麦芽;

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

心火亢者,加黄连。

疗效  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结果:

临床治愈(心悸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者14例;

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者6例;

进步(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3例,

无效2例.

 

12.三子养阴汤  黄寿人

组成

枸杞子12克  沙苑子12克  女贞子12克  生地24克

黄连6克     菊花9克     朱枣仁12克  朱柏子仁12克。

功用  养肝益肾,清热安神。

主治  怔忡、不寐等。症见心烦不寐,怔忡心悸,头昏眼花,健忘遗精,腰瘦神疲。口干,舌赤少苔,脉沉细数等。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阴虚,虚热内扰所致。

方中枸杞子、女贞子、沙苑子,皆能养益肝肾之阴,而无助长热邪之弊;

生地养阴清热,助三子养益肝肾;

川黄连清心火,与生地共济心肾,除烦安寐;

菊花散风清头目,与枸杞子共治头昏明目。

更用枣仁、柏子仁共拌朱砂,安神宁心,成为治虚热、怔忡、不寐的方剂。

 

13.山萸二枣汤  门纯德

组成

山萸60克    生枣仁15克  炒枣仁15克  生龙骨15克

煅牡蛎15克  当归9克     炙甘草6克

制用法  水煎饭前服。

功用  养血安神敛魂。

主治  心肝血虚,神魂不宁。症见:心烦意乱,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神魂恍惚,怵惕不安等,舌红,脉虚而散或细微。

方解

本方常用于素体心肝血虚,再受惊恐等情志刺激,致使气血逆乱,血不养心,神不安舍,魂不安居。此时宜养精血,敛神魂。

主以山萸益精血、敛肝瑰;

辅以生炒枣仁,养心阴、补肝血、安心神;

生龙骨、煅牡蛎平肝敛魂、镇心安神;

当归养血活血、佐上药之收涩;

炙甘草调诸药,与山萸、枣仁有甘酸补阴之用。

诸药共起养血安神、敛魂的作用。

加减

若兼阴虚火旺者,可加生地30—60克,知母9克;

兼心气虚者,可与甘麦大枣汤交替服用;

有痰热者,可酌加胆南星3—6克。

 

14,调心汤  刘绍武

组成

百合30克  瓜萎30克  牡蛎30克  党参30克

苏子30克  丹参30克  郁金15克  五味子15克

柴胡15克  黄苓15克  川椒10克  甘草草10克

大枣10枚

功用  理气调血,宁心除痹。

主治  心悸怔忡,胸满短气。卧则更甚,或胁下癥结,舌青唇白,或胸痹心痛,脉或涩、或结,甚则促代。

方解

目能视,指能摄,足能步,无不赖血之滋养。

方中丹参行气养血,

百合滋润助肺,

乌药行气止痛,更合瓜萎宽胸利气。

郁金为气中之血药,助气行血,

五味子之敛,合党参之补,使心之鼓动有力;

入牡蛎以宁心安神;

更得小柴胡汤之协调整体,可使阴阳和平,三焦畅达,共奏协调阴阳,补气行血,宁心除痹之功。临床凡见脉涩、结、不齐者皆可施用。

15.活血温胆汤  彭菩本

组成

九节菖蒲6克  白蒺藜18克      红花6克   桃仁15克

郁金15克     人工牛黄(冲)1克  法夏10克  茯苓12克

橘红6克      竹茹6克         枳壳10克  白术6克

功用  温化痰饮,活血通窍。

主治  治疗各种因痰瘀闭窍所致的惊悸、心痛、眩晕、癫痫、昏迷等心脑病证。

 

16。保命丹  张楠

组成

当归100克  丹参300克  酸枣仁300克薤白120克

菖蒲120克  赤芍100克  炙甘草100克

制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装瓶备用。每日2次,早、晚各服3—5克。

主治  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悸,胸闷,心痛,气短,发绀,舌瘀紫。

方解

本方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菖蒲、薤白理气宽胸,通阳豁痰;

酸枣仁、炙甘草养心安神,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宽胸,养心安神之功。各种心脏疾思,凡属气滞血换,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者均可应用。

药理试验证实,方中当归、赤芍、丹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并可调整心律;菖蒲、当归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作用;枣仁有镇静作用。故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有良好效果。

加减

运用时可随症加减,如心气心阳不足,汗出心慌者加黄芪、党参各150克,小麦300克。大枣50枚,炙甘草可加至120克;

浮肿者加茯苓150克,泽泻100克;

小便短少者加木通100克;

失眠者加夜交藤300克;

如有厥脱表现者当参以救逆固脱之法。

本方亦可用上述剂量的1/10煎服。

 

17.二参田七补心汤  李旭蕃

组成

北丽参(切片)6克  田七(切片或研粉冲服)6克  丹参15克

北芪15克        炙草10克

制用法  水煎,分3次温服。

功用  补心气,活心血。

主治  各种心脏病症见心悸怔忡,心胸部憋闷疼痛,脉结代或迟涩或虚数等。

加减

心阴虚加玉竹、麦冬各10克;

心阳虚加熟附子9-12克,桂枝10克;

心血虚加归身9克,何首乌12克;

心气滞心绞痛加檀香5克(研粉冲服或后下),瓜萎壳9克,玄胡10克;

心脉瘀阻加红花、川芎各6克;

心神不安加酸枣仁(炒)10克,柏子仁10克;

心火旺加川连、竹叶各6克。

 

18.活血复脉汤  柯与参

组成

党参15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9克   阿胶9克

生地黄12克  白芍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丹参15克    五灵脂9克  蒲黄(炒)9克  生龙骨18克

生壮蛎15克  炙甘草6克  火麻仁9克

用法  煎服3次,每次加水适量煮取150毫升,作1次服。于早、午、晚各服1次。1日l剂,连服5至10剂,以症状消失为度.

功用  温补心脾,理气活血。

主治  心脾两虚。症见心跳气短,头晕乏力,夜寐不宁,食欲不振,舌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10.通阳益气汤  陈瑞春

组成  桂枝10克  灸甘草10克  生黄芪20克  西党参15克

功用  温通心阳,益气补虚。

主治  心阳不足,虚赢少气所致的心悸、胸闷气短,少气懒言,脉虚或有间歇,舌质谈,苔薄润。

加减

胸闷痰阻,加瓜萎壳、法半夏、薤白;

恶寒身倦,气不足息,加制附片,重用生黄芪30—60克;

心前区疼痛,加郁金、丹参、川芎,或以金铃子散(延胡、川楝子等分,每服5一10克,每日l一3次);

脉息间歇,或叁伍不调,加生龙牡,代赭石;

失眠、心悸等,合甘麦大枣汤(多用浮小麦20—50克)加酸枣仁、柏于仁;

痰热阻隔,舌苔黄腻,合黄连温胆汤。

按语  若厲气阴两虚,舌红少苔,大便秘结者,则不宜用此方。

 

20.紫灵汤  赵棻

组成

紫石英(先煎)30克 灵磁石(先煎)30克 莬丝子15克 甘杞子15克

茯苓12克        党参12克        山药15克   谷芽30克

麦芽30克        生甘草3克

功用  滋肝益肾,宁心安神。

主治  “上盛下虚”之证。症见心悸失寐,咳逆哮喘,头痛耳鸣,眩晕昏厥,腰膝酸痛,惊惕不安等。

加减

如心悸不寐,加夜交藤、枣仁、金蝉花;

喘咳加密麻黄、杏仁、苏子、胡桃肉;

头痛加露蜂房、七叶莲、香白芷;

眩晕加菊花炭、制首乌;

晕厥去党参,加生晒参、山萸肉、木蝴蝶。

若患者脾胃虚寒,阳气虚馁,则磁石辛寒,不用为宜。

 

21.渗湿逐饮汤  秦厚生

组成

半夏10克  风化硝(分冲)10克  茯苓31克  花槟榔10克

猪苓31克  郁李仁16克

功用  渗湿逐饮。

主治  胃脘跃动(痰饮心悸)。症见心悸,心慌,伴有失眠、头晕等。

方解

胃脘跃动的病因病机是心下停水。心主火而恶水,水气凌心,则引发心悸。而心下停水,主要是由于多饮寒凉之水,伤抑脾阳,失于运化,也有因体素阳虚,脾失健运,复多饮水而成。

故方中郁李仁、花槟榔、风化硝用于泻水逐饮;

茯苓、猪苓渗湿利水;

茯苓兼以健脾安神;

半夏降逆止呕,以助饮走下焦之功。

该方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汤、指迷茯苓丸、小陷胸汤等方剂的基础上精简提炼而来的,是一个蠲饮温阳的经验方。

加减

病程长者加郁李仁和风化硝剂量,分别可达16—3l克和16克;

体素阳虚,复多饮水而成者,加党参、白术、炮姜等。

 

22.灵乌二仁膏  刘树武

组成  首乌15克  灵芝15克  苡米仁10克  核桃仁10克

制用法  首乌,灵芝,苡米仁反复浓煎收膏,将核桃仁研碎兑入即成。内服每次10克(也可用汤剂)。

功用  补肝肾。

主治  头晕,失眠,心悸,咳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