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四岁,在自家人眼里当然是美得不能再美,好得不能再好;朋友圈点赞党们也天天 「好萌」「好美」「好聪明」的夸。但除此不能太当真的赞扬外,女儿尚没显示出什么过人天赋,也没看出什么其他孩子都没有的美好德行。所以我这篇文章绝对不是育儿成功案例,而是一个普通妈妈的成长心得。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规划控制狂,做妈妈就是世界上最绝望的工作。 不光因为小孩口水鼻涕,乱图乱画, 更是因为他们多变,你控制不了TA,甚至影响也有限。 最哲学诗意的说法是纪伯伦的《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科学严谨的论证可以看最近半个多世纪来欧美学者的研究结果,包括众多追踪同卵孪生子和领养家庭孩子整个成长经历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区分孩子成长过程中「基因」vs「养育」的影响。它们的结论惊人的一致,也惊人的令人灰心:孩子的一生基本是由基因决定,后天养育在短期内也许有作用,长期来说影响非常有限。 这一发现不仅适用于外貌/健康/智商,甚至对众多广泛被认为是后天养育的品质,如心理健康/情商/内外向/自信坚韧度/甚至婚姻关系同样适用。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个美丽/聪明/性格好/有艺术才华/等等等等的孩子,靠养是养不出来的,找个有这些品质的伴侣一起生孩子是提升 (注意不是保证) 成功可能性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是个特别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当妈妈也一定烦恼无穷。 从怀孕开始就有无数的人试图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能否喝咖啡,穿高跟鞋,胎发要不要剃,该付出多少努力坚持母乳喂养,孩子要比大人多穿还是少穿一件,上音乐课亲子班有没有用,该穷养还是富养,几岁该开始读书识字,经常加班出差是不是不负责任的妈,等等等等… … 试图评论影响你的有你至亲的亲妈,有你用心平衡的婆婆,有学术权威的医生育儿专家,有草根权威的月嫂育儿嫂,有你心里不以为然的各色熟人,也有你无话不谈的闺蜜甚至钦佩羡慕的时尚辣妈同学或事业家庭皆完美的女上司。另外,别忘了还有 小区里别家孩子家长/阿姨/奶奶姥姥,还有你在医院游乐场幼儿园撞见的别家孩子家长/阿姨/奶奶姥姥,甚至门卫、保洁、商场售货员、出租车司机等等等等各色路人… 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大都源于好心,希望让你受益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但有时也未必都那么好心,只是源于喜欢挑剔指责的本性,所谓「喜欢管闲事,对什么都有看法,而且管不住自己的嘴」;最激进的人还有时是为了确认自己选择的正确,尤其是那些并不容易的选择 - 比如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 (或者当了妈妈还在职场全力向前冲),比如让孩子上了国际学校 (或者公立学校)。 选择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会选择性忘记自己做这些决定时曾经的权衡挣扎,选择一边倒的支持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成为坚定的信徒,并批评打击一切不一致的所有异教徒行为。各种骇人听闻的例证如「4个月产假让我后悔四十年」「中国教育是怎么毁掉了孩子」都是她们的最爱的宣传… 无论别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很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这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折磨。 但也因为这些苦恼,当妈妈教会了我很多从前做不到的事。 教会了我别太在意别人的意见,面对批评的声音坚定坚强。 我从五年前怀孕女儿至今,我惊叹的发现孕育/照看一个小生命会给我带来如此多的关注,我想要和不想要的关注。我曾经和一个喋喋不休试图说服我「孩子一定要剃掉胎发」的出租车司机大吵并半路下车;和最爱护善待我的一位女神领导陷入战争,因为她坚信「母乳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并送了我价值上千美元的吸奶泵作鼓励,而我日夜挣扎了五个月后还是一天产不出200毫升的奶而最终崩溃。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当时是忿恨别人,不如说是因为对自己的怀疑自责,所以反应过激。 残酷的事实是:当妈妈,你怎么做都有人觉得不对,觉得不够好。但也正因为此,其实你怎么做都是对的,都是好的。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模式,坦然接受所选的好处和坏处。别人的意见,你高兴就听听,不高兴就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 心情好就笑笑,心情不好就直接走开。说到底,这是你的生活,你的孩子,与别人何干? 教会了我欣赏或者至少接受与我不同的人,教会了我以别人想被爱的方式爱TA。 我从小外向活泼,是老师年年评语写「开朗大方,热情友善」的那种孩子,后来美国和职场教育强调的也是「Team work, speaking up, being social, public presence, …」,所以对于别人 (包括我先生) 的内向/冷静/保持距离/不喜热闹,我能够迁就,但总不喜欢。但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看出她不是我希望的那种阳光热情/到处发光的孩子:她很警戒,拒绝和陌生人打招呼,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和其他孩子亲近,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地方经常嫌「太吵」,一个人坐在家里翻书拼图很久也不出去玩,偶尔学骑自行车滑鼠也是小心翼翼谨慎异常,一点不似我童年的勇敢无畏。 但我那么爱她,所以我第一次全心接受了这些我原不欣赏的性格。我慢慢理解她说的话相对她的年纪是经过很多思考的,她表达出的情感是更慎重真切的,她不愿意配合一些社交活动不是故意为难只是她真的不喜欢,她貌似孤单胆怯其实有她的自在快乐小天地。我不再要求,更不再担心,真正的 love someone as he/she is,这句老是说却太难做到的话。作为副产品,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人的宽容接受度也大大上升。 除了性格,在另外一件小事上我也变化甚大。作为对衣饰外貌挺在乎的我,在女儿出生前和很多妈妈一样没少花钱。对她的衣服/毛毯/床品/推车/围嘴/鞋帽甚至尿布的颜色式样我都很在意,力争有品且搭配协调,自然和帮助照顾女儿的奶奶姥姥也没少冲突。然而自从女儿两岁开始对穿什么有自己的意愿,这场战斗我就全然失控。以她自己的爱好,常常全身都是鲜艳的颜色,布满米老鼠/hello kitty/迪斯尼公主等各色图案,全然不搭。 我从最初的武断作主,努力说服,到有技巧的给她「框框内的自由」(即预先挑选出两到三件都还okay的选择让她选),直到最后接受给她选择的信心和权利比她穿的在大人眼里好不好看更重要。这过程不是没有痛苦的。好在最近一年女儿稍微大了一点,衣饰品位稍微开始「正常化」,但仍不妨碍她刚刚坚持穿了条农妇围裙型大花棉布长裙 (天知道这条诡异的裙子从哪里来的,而且为什么她那么喜欢!) 去了她爸爸的高大上生日烛光晚餐。 当妈妈还教会了我承认自己的不能,教会了别太计较结果。 象所有妈妈一样,如果可能,我当然希望女儿成绩优异,拿奥数金牌,得钢琴大奖,去常青藤,成窈窕淑女,约会靠谱青年。但我知道,她会成为什么由不得我作主。 纪伯伦的《孩子》中那句「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听起来很美是因为它暗示了孩子不归自己控制,但会比自己更好。但残酷的事实是,TA只是和你不同 - 也许更好,也许不如。比自己「条件好那么多」/倾注了无数爱心和资源/从生下来就比自己小时候健壮聪明的孩子也许永远达不到自己同样的高度,这对父母是很难接受的,尤其是一生优秀一直胜利的父母。然而对于那些在孩子在幼儿园时就规定TA应该去东岸常青藤还是西岸斯坦福,是该做律师还是当艺术家的父母来讲,我还是想说「大家想多了」- 即使我们自己就是来自哈佛斯坦福的律师或有成就的艺术家。 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仍会努力攒出供女儿读长青藤的钱,不妨碍我作坏人逼她上钢琴芭蕾课,不妨碍带她去旅行去博物馆去看演出,每天给她读听得懂听不懂的书,抓住每个机会练习算数/灌输美德;不妨碍帮她给仙女教母写信求助社交困惑,再一边开电话会一边回信以确保能在她醒来收到;等她大些,我相信自己也会动用智慧关系帮她进好大学,管她几点回家和谁在一起… 我会接着做作为妈妈所有该做的和能做的,给所有该给的和能给的… 但知道了我的不能,知道了付出和结果未必很有关联性,我决定不为自己做不到的而愧疚,例如作为唯一一个工作的妈妈,不认识女儿班上大部分同学,不参加学校大部分社区活动。因为我知道其实任何单独的事都没那么重要,错过一件两件造不成什么后果。 我还决定了不为结果而苦恼。我们保证不了孩子最终的成就或幸福,但所有付出的时间和爱应该能保证在一起的十几年的快乐和依恋,保证孩子最初温暖的记忆,保证TA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里心里总有一点确定,这也就足够了。 我有个同事兼女友家有两个男孩,她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不缺优秀的妈,缺的是正常的妈」。我希望自己能作那个正常的妈,那个放轻松,接受孩子也接受自己,坦然从容的妈妈。 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妈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