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与心理

 卢秀华的图书馆 2014-10-08

  一 中国古代著作及哲学流派的心理学观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年前,中国殷周哲学巨著《易经》就已极富心身思想的内涵,虽然是以占卜的方式预测事物吉凶祸福,却能在某种意义上起到心身安宁的作用,达到先验效果,且在客观上有利于心身平衡的恢复。《周易》关于宇宙的"天地-人-社会"三维观,不仅重视自然界(天地)的作用,也强调大千社会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视人们可以主动适应自然界和社会,在形神(躯体与精神)合一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节"以达到相对平衡(1)。

    除了易经中的心理学观点外。中国自古以来三大传统哲学流派儒、道、佛的思想精髓中也富含养生养心的积极作用(4)。如儒家注重道德,讲究修身,提倡"入世"、"涉世"、"治世".要求个人主动进入家庭、进入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要想"齐家治国"首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人总想有所作为,但客观条件总有诸多不满意之处,应在精神上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心理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才能使人在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心理平衡。

    道家重视个人生命,重视个人精神自由,"清静无为"的思想使人在内心深处营造出一片净土,获得精神解脱,悠然自得。近代学者冯友兰也认为道家哲学虽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将人生中一些所谓的、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即它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取消问题。

    佛家提倡"明心见性,返本还源",给人们带来了感情上的寄托和心灵的慰籍。"四大皆空"的思想,使人把苦难和不幸视有若无,置生死名利于度外,在任何逆境中保持泰然不动,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因此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对于个人欲望激剧膨胀、处于竞争时代的当代中国人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中国古代医典及医家的心理学观点

    中国古代医典也有"形神相即"的观点。《黄帝内经》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进而产生各种情绪心理。在三国后期出现了"身心"健康的概念,《青囊秘录》中记录"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败。神荡则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东医宝鉴》描述"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病".由此可见先于西方现代医学的心身健康理论一千五、六百年中国即已提出身心健康思想且以此为理论基础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2)。

    中国古代医学家也很重视心身相关、心理治疗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精神魂魄意藏于五脏,指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与来自西方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非常相近。金元四大医学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也继承以上传统,刘完素还提出"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朱丹溪强调"五志之大,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能疗,须诊察由以平之".

    三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中国古代医典具体描述了我国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方法既与现代心理学原理十分相似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国内学者(2,3)将其总结为以下类型:

    (一)      移精变气法,即心疗。《素问,移精变气》是论述心疗的专著,"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主要通过解释疾病的由来,转移患者的注意、情绪,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既可以是把心理疾病转移到躯体上加以排除,也可是将躯体疾病转移到心理上,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有益于心身建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      开导劝慰法或义理开导法,也称知疗。如《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所述:"告之其败,语之其善,导之于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即通过言语开导与安慰调节心理状态,有学者(2)认为它相当于现代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也有学者(3)认为它综合了认知与行为治疗的特点。

    (三)      以情胜情法,又称七情互治法或情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伤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是情疗的理论基础。是用一种正常的情感行动去调整另一种不正常的情感活动使个体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法。具体又可分为:

    1.喜疗。运用"喜则气缓"的机制,让病人心中喜悦、笑逐颜开,以克服其抑郁、忧伤等病症,达到治疗气机闭塞之类的情感病症。

    2.怒疗。运用"怒则气上"(怒胜思)的作用,设法让病人大怒,以控制另一种病态情感的发展。

    3.恐疗。运用"恐则气下""恐胜喜"的功能,突然刺激病人使其"大惊之,亦可已"治疗人体功能活动的失调。这实际上有西方暴露治疗(行为治疗的一种)的特点。

    4.悲疗。以"悲则气消"的机理,使病人产生悲哀情绪,达到消除其内部郁滞气结和抑制亢奋情绪的目的。

    5.思疗。采用"思则气结"的原理,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解脱对喜、怒、恐、悲等情绪所致的疾病。这实际上与西方的认知治疗有类似之处。

    (四)意疗。是指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去治疗病人隐性症状或精神损伤。如《内经》曰:"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临床实践中一般常用两种方式:

    1.感化法。是用行为或事物感动病人,消除其内心的郁闷。

    2.回避法。是改变导致病人精神损伤的环境条件,以减少损伤或冲淡已经遭受的损伤。

    (五)习见习闻法。"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5)。通过反复、习惯的方式使受惊敏感的患者恢复常态,实际上就是西方现代的系统脱敏法。

    (六)以欺制欺法。也就是以毒功毒,"借其欺而反欺之,则真情自露,而假病自瘳(愈)也"(6)。对诈病和疑病者采用此种方式跟现代心理学对疑病症者应用安慰疗法的原理一致。

    (七)消愁性悦法。"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7)。通过怡情移感来帮助患者调节和消除消极情绪,跟现代的音乐疗法,娱乐疗法等很相似。

    (八)气功引导法。"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8)。通过气功导引的调心养神对生理发生调节作用。兼备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的机制。

    实践

    一、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实例

    据初步搜集(2),中国古代医典里有600多个心理治疗的实例。例如:

    (一)西汉《七发》中记录吴容用"要言妙道"医治楚太子疾病,太子听了竟然"据几而起",出了一身大汗,顷刻之间病症全部消失,用的正是开导劝慰法的疗效。

    (二)《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名医华佗曾写信怒骂一位思虑过度而病的郡守,使其大怒呕出"恶血"而愈,是以情胜情法的实例。

    (三)《冷庐医话》载,清代医家综润溪,曾经以死诈状元,江南一考生得中状元过喜而狂,得告以逾十天将亡,书生受恐吓而病愈,是七情互治法所起的疗效。

    (四)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述,卫德新的妻子在旅舍遇强人抢烧而惊倒不省人事,醒后惊恐不安,张渐击某几,慢慢让其习惯而得以平复,是"习见习闻"法的功效。

    二、心理治疗古为今用的临床实践。

    (一)中医心理治疗的具体应用

    肖中学等(9)1995年曾报道运用以语言疏导(或知疗)为主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治疗22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均取得明显疗效。这些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绝经期前后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群。

    在22位患者中11位接受语言疏导法(即开导劝慰),平均有效日为25天,平均治愈日为48天,11位患者全部治愈。22位中3位接受以情胜情法,平均18天有效,54天治愈。22位中5位接受澄心静默法(实为气功引导法),平均20天起效,50天治愈。另有2例按顺情从欲法(有意疗与改变环境等策略)治疗。

    (二)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发展运用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杨德森、张亚林等(10)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结合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学而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心理治疗方法。它分为5个步骤:

    (1)调查患者目前的精神应激因素(actual stress factors),为时60-90分钟,旨在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并对精神压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了解患者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elief system):需30-40分钟。

    (3)分折患者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conflict and coping styles);需30-40分钟。

    (4)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doctrine direction),需100-120分钟。

    (5)评估与强化疗效(effect uation),需45-60分钟。

    简称abcd技术。其中第四步是治疗的关键和核心,包括4个基本原则:即32字保健诀: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2)少私寡欲,知是知业;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以上abcd技术分五次治疗会谈完成,平均每次60-90分钟,每周可安排1-2次会谈,a、b、c三步在前两次治疗中完成,d是关键步骤,需安排2次治疗。第五次进行最后一步,即评估疗效和强化疗效。如治疗需要,d,e两步骤可反复多次使用。

    自1995年以来,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已在全国十六个省市协作单位临床应用,张亚林等(11)首先报告了治疗焦虑障碍的有关结果。

    为探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障碍的疗效,他们将143名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接受道家认知疗法,第二组使用药物治疗,第三组使用道家认知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治疗前对全部患者均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scl-90)。三组患者的标准治疗期为一个月,治疗结束时,对三组患者再次进行临床症状的评估及社会心理学评估,然后定期复诊,每月1-2次,随访半年再复查患者的临床症状。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第二组患者服药不久就显示疗效,但随研究时间的推进药物疗效递减。而在治疗时最初评估,道家认知疗法(第一组)效果既慢且微,但随访时显示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疗效逐渐增加,且道家认知疗法有维持和增加疗效的作用。而且药物和道家认知治疗疗效最佳,略胜单独用道家认知治疗者。

    关于道家认知疗法起效的原因张亚森等认为是因为在对已形成多年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进行矫正调整时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一旦改变,就会出现标本兼治的效果。

    研究还表明道家认知疗法对广泛性焦虑效果较好,对惊恐障碍、强迫症等其它类型焦虑障碍的疗效较差;年龄大者较年纪轻者疗效好,详细的结果还有等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