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径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元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他在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赴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所写。陕西的潼关,北隔黄河与山 西相望,东临涵谷与河南接壤,同时黄河与渭河又在这个地方交汇,史上素有“鸡叫听三省”的交通要冲之称。如今距渭南行政公署驻地渭南市仅82公里,连霍高 速公路开通后,潼关作为陕西省的东大门,其地理位置与窗口显得极为重要。
谁能想到呢,680年前的潼关是“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据元史载)。张养浩被皇帝派往重灾区抗旱救难。悲凉的现实,不可思议的惨景,使张养浩惊愕地 发现了老百姓的苦难,对统治阶级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集中了他自己大半生对现实的体验,倾注了他鲜明的爱憎情感,触发了他追念古代情怀,而表现出他对 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他区别于一般士大夫的“发思古之幽情”,一扫没落情调,以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悲壮激昂,一气呵成的这首散曲,备受后人推崇为上乘 之作。
《潼关怀古》试赏析
全曲之结构特点:全曲短短九句分三层,实际只写了三个字:景、悟、叹。
景:第一层前三句,写出潼关形势——雄伟险要的潼关是重重叠叠的峰峦,怒涛汹涌的黄河也具有生命的情感与意志。潼关壮景,一聚一怒,跃然纸上,蔚为壮观。
悟:第二层四至七句,写出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发出深沉的感慨。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对历代帝业盛衰兴亡之沧桑变化,万千思绪激愤难平。
叹:第三层末四句,对历代王朝的兴与亡,带给百姓的灾与难,最后发出一声啸长的千古悲叹(也称揭题)。全曲三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强烈的情感浑然一气,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养浩的仕途也有特殊的坎坷经历,他在其他怀古散曲中也显露出看破功名利禄的思想。如《骊山怀古》、《洛阳怀古》、《北邙山怀古》等,借古喻今,述说 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唯《潼关怀古》以磅礴之气,深邃的目光,发聩振聋之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亡,百姓苦”这好理解。王朝复灭之际必战乱频繁,陷民于水深火热。“兴”,何以“百姓苦”呢?
盛世来临,人民期盼歌舞升平,统治者也懂得建立政权后首要为“大赦天下”。但在封建王朝“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重负。像秦王朝兴 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一个朝代“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这是经典的 历史总结,言简意骇,形象鲜明富有人民性,精炼的语言发人所未发,也深刻而警策。
任何优秀的作品总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烙印。张养浩岂不知当朝的蒙古人在摧枯拉朽的残酷战争中,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借“伤心秦汉”痛惜苍生真是难能可 贵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多少人无限感慨,张养浩并没有停留在“怀古”的“伤心”处,而是进一步联想到改朝换代的兴与亡都是百姓的灾难,一个对比句一针见 血,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历代兴亡的实质,也指出封建政治与人民的根本矛盾。
十二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打败各个部落创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又发动连年征伐战争,西到中亚、俄罗斯,南达印度河流域,攻破西夏灭了金、招降了吐番、征服了大理。1276年攻破临安灭宋建元。
忽必烈1279年统一中国后,使华夏疆域辽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的统辖之内)民族融合加强,汉人迁入异地,少 数民族涌入中原,杂居,通婚,不能说不是历史进步。但战争的烽火一直不能停下来,人民得不到生养休息,又加上天灾频繁。人民的痛苦从未减轻。官逼民 反,1351年爆发了刘福通红巾起义,数年战败,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很快就结束了短命的元朝。
据近日美国著名历史学和人类学专家约书亚-克拉克发表文章,向读者再次重新分析和审视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领袖成吉思汗,解密了一些有关成吉思汗的谜团, 特别是向世人揭开了成吉思汗1小时杀死174.8万人的历史传说。这虽然只是个让人们重新闻到历史的血腥味的骇人听闻的传说。西方批评者认为,对可汗的负 面评价怀疑到底成吉思汗是一位嗜血的异教徒,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
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伪与评论者的多种分析与推断。 我倾向于克拉克的综合历史资料和证据。
克拉克综合了各种历史资料和证据,还是向人们揭示了这个传说背后的故事。的确,成吉思汗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至少杀死了上百万人。每征服一个地区,成吉 思汗就会赦免一部分向蒙古军队投降的平民,然后会杀死那些敢于反抗蒙古军队的平民。但是人们为了神话这位领袖的功绩和征服力,将一个夸张的数字加在了成吉 思汗的头上。实际上,真正凶残的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和其后代。
1227年,成吉思汗在尼沙普然(Nishapuran)战役中被箭射中不治身亡后,他的儿子拖雷为了给他报仇,将尼沙普然(Nishapuran) 城中的生命全部屠杀,甚至连狗和猫都不能幸免。这个屠杀过程一直持续到蒙古军队西征结束。据克拉克估计,被屠杀的平民有175万之多,但是在一个弱肉强食 的人类社会,凶残也会被神话,凶残也会成为一种魅力。凶残把人民推进了血海深渊。
张养浩用饱含悲愤的泪水,书写了人民的灾难与不幸,这才是他真正的“伤心”处,是全曲的点睛之笔与主旨所在。但历史的局限性使张养浩也无法摆脱封建士 大夫的阶级立场,他只能对现实的黑暗揭露和批判,而不可能深知造成灾难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他只能陷入同情与“伤心”的愁闷中。
关于元曲与张养浩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与唐诗、宋词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是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舞台艺 术,产生韵文、散文组合的文学剧本。而散曲则包括小令和套曲,是北方的流行歌曲。戏剧家关汉卿即是杰出代表。他的南吕·四块玉·别情、前调·南亩耕、双 调·大德歌·雪粉华等,人们都爱读。如深刻揭露封建统治,同情受压迫人民的震撼人心的悲剧《窦娥冤》则是其元曲杂剧代表作。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生而聪敏,自幼好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常至深夜,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 所不读。同时,他还专心写作,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成年以后为官,曾任东平学政、礼部令史、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 事、陕西行台中丞等职。他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直言敢谏的官员,也是元朝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著作很多,今存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归田类稿》《三事 忠告》等。《中华曲综》收录他的词曲16首,仅次于乔吉(19首)与张可久(31首)。
关于陕西行台中丞
陕西行台中丞大概是皇帝派往陕西的最高行政长官了(不知是否正确?)。元朝官制分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中央官制分中书省和枢密院,分别为最高的行政和 军事管理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而地方官制则实行行省制度,除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余地区均设置行省。陕西即是处 于“中”位的行省之一。蒙古人有关构成世界的五要素说和萨满教信仰中对自然灵力的崇拜相互结合,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名词。是早期蒙古人的 方位系统。(《蒙古秘史》与《元朝秘史》中均有细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