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大夫的斗争 (评论: 中国近代史)

 冬天惠铃 2014-10-12

士大夫的斗争

2011-10-20 11:43:45   来自: Fannist
中国近代史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士大夫在中国近代中是很特殊的一个阶层。广义上的士大夫不仅仅是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更应该包括知识阶级。蒋廷黻就认为士大夫阶级是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他们控制着当时的舆论,左右着当时的国事。蒋廷黻特别突出了文人士大夫阶级对推动历史发展,引领时代潮流,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不可磨灭的作用。甚至于全书都可以说是以士大夫阶级人物为线索的。最早的就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了西方,了解自身与西方的巨大差距的士大夫,再到后来以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为代表的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来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士大夫阶级,乃至后来的康梁、孙中山、袁世凯等希望通过改变政治制度建立全新国家的知识阶级,甚至包括领导农民起义的但本质上仍属知识阶级的洪秀全等文人阶级。在此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侵略到反思,再到自强,再到复兴的艰难历程。
   在蒋廷黻看来,士大夫是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中坚力量。蒋廷黻眼中的士大夫是民族的中心力量士大夫是中古的人民是我国落伍的原因,而士大夫维护我国文化和士大夫阶级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又是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的原因。士大夫既是阻滞中国进步的原因,同时其自身的反省和斗争又是推动中国前进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士大夫阶级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作为“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的林则徐是当时士大夫阶级的代表,也是最早认识到大清不如西方的士大夫阶层。书中说“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真正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我以为这既反映了蒋廷黻眼中士大夫对当时政治、国事的影响力也反映了蒋廷黻对士大夫阶级“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传统的高调和空谈”、“既不服输,当然不主张改革”而导致中国失去了最宝贵的二十年时间的斥责与反思。当然蒋廷黻对知识分子也不是批判至死的。他也以为士大夫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最早醒悟的人:“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林则徐开始买外国武器战船,开始收集资料编书。士大夫的反思代表着中国走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至少是思想上的改变,从妄自尊大开始放低姿态、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开始学习西方之后,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斗争。传统的官僚阶级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断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由此发动了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与之相对的,农民阶级发动了天平天国运动,企图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实现平均土地。虽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运动。但单从洪秀全自身来看,“他自幼就入村塾读书,到十六岁才辍学,作乡村教师”。所以他本身并不算农民阶级,广义上甚至可以归为知识分子,也就是士大夫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也可以视为士大夫阶级领导,是士大夫阶级斗争的一个不同方式而已。洪秀全的失败既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士大夫阶层的守旧性。曾国藩算是士大夫阶层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倘若他客观的诚实的研究清朝在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的施政,他应该知道它是不可救药的。”“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但是“平心而论,曾国藩要就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这又反应了他领导士大夫式的运动失败的必然性。但是“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让中国真正走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真正意义上有了新的事业。
  “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曾国藩诸人接受的都是旧式的教育,“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洋的”。中国传统教育限制了这些人迈出更大一步的勇气,于是,既接受过传统教育也接触过西式教育甚至完全接受西式教育的新的一代士大夫走上了历史舞台。新的一代知识分子接触过西式教育。康梁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他家好几代都是读书人”、“他不懂任何外国文字,在戊戌以前,也没有到过外国去”。本质上,康有为也是传统的士大夫阶级。但是接触过西方文明的他,希冀优美的行政。但是康有为的斗争寄托与封建皇帝身上,变成传统的士大夫式的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练皇帝本身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维新有哪能成功?
   如今看来,唯有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孙中山自小接受的的西式的教会教育。看起来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士大夫阶级。但孙中山学得虽然是西方的科学,但他其实也是受到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其本质也应该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且其一切革命思想、政治主张也是主要针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或者说是知识分子阶层而提出的。孙中山的政治可以说是“精英政治”的一种主张,更加注重在知识分子中的宣传。所以其实质也算是士大夫阶层。在蒋廷黻看来“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孙中山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维新变法都失败之后真正找到了出路。我且不论从现代来看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这确实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蒋廷黻眼中的士大夫阶级可谓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中国的救亡运动都可以说是由士大夫阶级领导的,也正是由于受限于士大夫阶级本身的保守性和妥协性,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蜿蜒曲折。把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力归结于士大夫阶级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确实士大夫阶级起到了领导作用。但是蒋廷黻似乎把整个近代化的重担都推于士大夫阶级身上,这未免有失偏颇了。他过分强调士大夫阶级的保守、唱高调和盲目,导致中国近代化起步缓慢,发展坎坷。而士大夫中有远见卓识的人也应士大夫阶级的整体拖累而不能拯救中国。虽然蒋廷黻也在书中提到“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他确实强调了时代的影响力,但是同时他没有更深刻的探讨时代的决定性因素。从现在来看,他忽视了当时人民的力量,他认为人民是附属于知识阶级的,人民对于知识阶级来说只是“民心可用”而已,而且民心不一定值得用。他眼中的政治是属于知识阶级的,而不是属于人民的。而事实上,人民才是历史的决定者。这才是我们值得从书中反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