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夫要时刻跟你的死亡联系起来

 djkz 2014-10-14

 

                                王健:谈“识”与“智”

 

 观照念头,不断的制造分离感,不再认同那些念头,这还是世间法的修养。进而你一观,这个念头就没有了,持在这个空上,这个比以前更进一步,也是世间法。如何是出世间法的修养?为什么观照妄念和持在没有念头的空是世间法,而去觉那个觉本身就是出世间法呢?佛家有句话叫,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你光会打坐,不懂教理,那都是瞎说啊!那么这里面就有两个概念,要跟大家说明一下。一个是识,一个是智。修行学佛悟道,我们要求的是智慧。什么是识呢?识就是依经验和记忆而起的分别作用。那无论我们是观念头,还是观没有念头的空,清静,这其实里面都有很细微的分别在里面,如果没有念头,你观什么?只是这个分别不像我们平时的分别那么粗重。

 我们觉察念头,尽管说了不要评判,但是事实上只是一个要求的方向。因为你的觉的本身就是一个评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在挣扎,这里面还是有紧的感觉,不是真正的自在。是因为我们的心现在还不柔软,不细腻,也不一定能觉察的到。即使空了,我们也本能的想去维持这个空,都有紧,而且还有鉴别作用,这都是叫识的功能。你只要有一个对象,就有一个能观,一个所观,能觉,所觉。能和所是相互依存的,有一个就一定有另外一个。一个灭了,第二个也就灭了。那么当我们的觉不再去觉某一种境界,无论是有念还是无念,而是去觉它本身,这个时候的所觉就是能觉本身,这个就叫能所双亡。从这个时候开始,才真的是修行佛法。佛法是出世间法的智慧,一说出世间法,就想到山里,庙里,剃光头,这不叫出世间。出世间意味着你出离你的念头,出离你的念头不是在念头里面挣扎。

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分别是识。识就是你在不断的分别,你依据你过去的经验记忆,换句话说你一直活在过去。无分别是智。当你去觉那个觉本身的时候,是无分别的,我们现在体会不到,因为没有东西可分别,因为你的觉本身实相无相。依识染。你只要依分别心去修,那就是染污,那就是轮回,那就是三界,那就是五行,那就是世间。我们都在依识啊!依智净。所以依那个觉,不要老用那个觉去觉什么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前面两步都是世间法的修养,后面才是真正的出世间法。染有生死。你只要依染去修,就有生灭,就是无常。净无诸佛。连佛都没有,也没有凡夫。

六祖大师的《坛经》里面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们修行从哪里下手?在因地上下手,这个因地是什么呢?就是六七,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所有的念头都叫第六识。第七识,它叫末那识,是意识的根,又叫执识,执着一个我,但这都是概念。你要怎么体验到什么是第六第七识,我告诉大家,你坐在那里知道自己在什么吗?知道,我知道自己腿很疼。那个知道就是第七识,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你只要还在知,它就是生死的根本。因为我们每个念头的背后都有一个我,我觉得。对于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那个知是什么意思,你们现在应该都有体会了吧。也不要把这个知当做宝贝,它也是刚开始。修行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转,那怎么个转法呢?从第六识来说,在过去我们没有修行之前,六识和念头妄念就是我们生命的主人,我们天天跟着它跑,现在我们通过观照开始认为它是工具了,至少我们不跟着它跑了,但这还不够,还要从第七识转,第七识就是我,这个东西不断,你的第六识永远在那里挣扎,虽然说以前的胶合状态被分开了,但是那个胶啊还粘着呢。那么第七识怎么转呢?第七识就是不要再去觉、观念头境界,也就是说不要去觉察你的分别对象,而是要去觉那个觉本身。

六祖说,转其名不转其实。什么叫不转其实呢?你的真心本性就是这个识,识和智是一个东西。识是智的用,智是识的体。色用归体就好,它是一个东西。你还是觉,只是不再去觉什么,而是觉它本身说觉它本身也是不得已这么说。你只要不去觉任何境界,只是觉着,这里面是没有分别的。那么在佛法的教义里面,第六识转了,转成什么了呢?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所以不是要把意识消灭哦,还是要起念,还是要分别。第七识呢,转成平等性智,平等的反面就是我见,我认为。国外有个心灵大师,叫肯威尔伯,他写了一本书,叫《一味》。我们也经常说禅茶一味,什么叫一味?平等性智。在觉的自觉状态中,它没有能所,只是如此,而且是无量的。所以修行就是从这个上面去修,从六识七识上去转。我们刚开始不妨通过一些观照让你的妄念清静,在这个清静中去认取那个知,你会发现你的知总是在知一些对象,其实是很忙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专修,不专修而去求佛法,那都是口头禅。

所以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这个转名不转识,你的觉察妄念的觉其实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但是它是真心本性的用,你必须证到它的真相以后,它照样起用。我们人在死的那一刻,我们的灵魂,其实是我们的识,就开始抓东西。我们活着的时候抓肉体,这就是我。人一死,它就没有东西抓了,很慌的。但是如果你能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够认出你的觉来,稳稳的安住在觉中,你死了以后你不再去觉任何东西,只是在觉它本身的那个就是不生不灭了,还到哪里投胎啊?还到哪个世界去啊?哪个世界都不用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了我们的攀援心,连我们的觉每时每刻也都要觉一个东西。我们大家现在观妄念,我们死的时候没有妄念了,你死的时候念头就没有了,意识都没有了,但是你的惯性还在,还要抓。所以六道又叫六趣,很忙碌的抓取。我们一辈子学了那么多,你死的那一刻用得上才叫有用啊!死亡了以后,用不上的那些学问,你说那么辛苦的学有什么用呢?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总是在攀援,死了以后没有东西攀援很恐惧的,我们活着就没有东西攀援多好啊,就是自安住,你死的时候认出了这个,佛家叫谛光明,生命最根本的本质,你就持在那个里面。

    所以学佛打坐,你的功夫都要时时刻刻跟你的死亡联系起来,你死的那一刻,没什么东西可抓了,你很慌的,你怎么办?平时就认出它来,就安住在上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诸可还者,把所有的东西都还了。《西游记》里面记载的:“哪吒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我们死的时候就把这个肉身还给父母了,把那些知识见解还给了如梦如幻的几十年的人生,剩下的什么是你?所以修行要在这个上面去下功夫,不要天天想着我学了这个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好处,对我的事业有什么好处?一口气不来,你的事业什么还是你的啊?

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在哪里?分别就是世间法,你要去悟到那个无分别的,它们两个是一个东西啊。我们天天都在用上,没有摄用归体。曹洞宗对修行有句名言啊:思量个不思量。什么叫思量个不思量呢?不思量又怎么思量呢?非思量。这跟思量没什么关系。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思量或者不思量,不是说我们想或者不想,它跟想不想没有关系。南泉大师也有句话,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在知和不知之间,你去会去。我们就天天活在妄觉里面啊!各个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其实这个妄觉害死个人,然后一死就开始投胎,以为你抓惯了,一定要抓个东西。很多人修了几十年,都是在轮回里面修。所以经常想想死亡啊!会让我们清静很多。人生的事情就像路过的风景一样,都可以去欣赏,不要迷失了你的方向。

识和智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的两面,我们只认出了它的用,最后就被这个用给折磨了。我们要认出它的体来,然后依体起用,摄用归体,这就圆满了。你们今天听着容易,真正今后修行起来没有人指导是很苦闷的一件事情,不要得少为主。不走这条路也就算了,你一走这条路,在某一个修行的关卡,没有人指导很痛苦的。所以我也算是尽了本分啊!天下老师的本分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道没有了,只能讲点技巧了。过去的道存于君王,所以才有了周代八百年,才有汉代唐代清代的盛世,在这之后,道存于师长之间,才有了一代代的人才出来。现在的道没了,所以我们活在一种很富裕的黑暗之中。我们生命所展现的都是最本能的欲望,现在就是这个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